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人间词话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文白对照
  • 人间词话
  • 文学
  • 诗词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名著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38
商品编码:2669371583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38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王国维,著,梁莹,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推荐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撰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文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zui精到。

——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中国晚清以来zui具影响力的美学与诗学著作。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文学、美学思想及性情的经典之作

?根据版本重新排序、注释,并对所出现的诗词进行全面的解释。zui全面、zui系统的版本。


  内容简介

晚清一代大家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骨,著述了《人间词话》一书。他提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词人的好恶之情,同时,此书破除了清朝词坛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目 录

【人间词话 目录】

卷上 《人间词话》手定稿……………007

卷下 《人间词话》删稿………………079

《人间词话》附录………………………137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改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治学功力深厚,治学对象宽广,在学术界影响非常之大。其生平著作颇多,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是他经过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用新的视角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精彩书摘

词以境界为zui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引用诗词】

鹊踏枝

[五代南唐]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①,帘幕②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③,楼高不见章台路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堆烟:形容翠绿的杨柳。

卷上 《人间词话》手定稿

②帘幕:此处指杨柳成行,如无数帘幕低垂。

③游冶处:指妓馆。

④章台路: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是妓馆所在。后来即以此代指妓女聚居处。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③幸自④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①津渡:渡口。

②尺素:书信。

③郴(chēn)江:出自黄岑山,向北流过湖南郴州,流

入湘江。

④幸自:本是。


  前言

前言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在新旧转型期,清朝的

统治内忧外患,政权摇摇欲坠,外族入侵中国,意图在

这个苍老的东方国度里寻求更多的利益。在这风雨如

晦的日子里,王国维也经历着思想观念的剧烈震荡。他

于1902年因病从日本回国,觉得“人生之问题,日往复

于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虽然人生的问题,让他

走进了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但这些理性主义的分析,

并不能满足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于是他将学术上的

注意力由哲学转移到了文学领域,期望能在这非功利

的美的享受中得到慰藉,《人间词话》就在他的这一人

生阶段写就。这本薄薄的小书完成于1906—1908年,

zui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

《人间词话》没有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以一条

条的品评文字来呈现思想。其看起来形式散漫,但王

国维先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即它

的神是聚着的,这就是先生主张的“境界说”。这是全

书的脉络,沟通其全部主张,他认为,“有境界则自成

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

界。”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境非

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

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

词人的好恶之情。例如他着力推举苏轼、欧阳修、

柳永、辛弃疾等人的词,同时又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对史

达祖、吴文英、张炎、周密、陈允平等南宋词人的贬抑

之情。

其实,在清朝词坛上,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前

者竭力纠正明末词流于迂缓的毛病,因此学习南宋姜

夔、张炎的词,而不愿接近北宋词人,其缺点在于主张

清空,却流于浮薄,主张柔婉,却流于纤巧。于是常州

派又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从而提倡深美闳约,醇厚

沉着,强调词以立意为本,应有寄托,从而推崇周邦彦

的词。王国维先生力图破此二流派的弊端,发出词学

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

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

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

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当然,正如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纪

念碑铭文中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

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再有影响的书,也是一家

之言,或有可商的余地,但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人间词话》问世以来,跟随着先生的名声

一直流传海内,在学术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朱光

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

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

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zui精到。”

对于很多不读古代文学批评专业书籍的人,也会随手

准备这小小一个册子,做平时品诗评词的参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手定稿、删稿,

以及其他散见各处的先生论词的文字,译注时借鉴了

各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另外,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而编者确实才学如

微尘之末,文字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谅宥。


《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词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本书所收录的,正是王国维先生晚年心血之结晶,一部以独到见解、深刻洞察,梳理和升华中国古典词学理论的煌煌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词的评论,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境界的哲学思辨录。 本书内容精要,涵盖了王国维先生对历代词人的词作风格、艺术特色、创作得失的系统性评析,以及其自身建立的“境界说”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全书虽篇幅不巨,然字字珠玑,所论皆中肯卓识,发人深省。 核心内容概览: 《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逻辑,引领读者走进王国维先生的词学世界。全书大致可分为几个核心层面: 词学演进的脉络梳理: 王国维先生并非仅仅罗列词人的优劣,而是将其置于词史的长河中,考察词体从兴起到成熟,再到发展演变的轨迹。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词风特征,并指出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例如,他对于晚唐五代花间词人“雕琢”、“绮丽”的评价,与对宋词“集大成”、“迈往”的赞誉,便勾勒出了词体风格演变的基本轮廓。 “境界说”的提出与阐释: 这是《人间词话》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理论贡献。王国维先生将词的创作和鉴赏提升至“境界”的高度,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他强调,词的艺术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能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外在景物的描摹,更是内在情感的投射。他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个概念,深刻地解释了词的两种不同创作模式。 有我之境: 指的是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意念、情怀投射到客观景物之中,使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境界,常常是炽热的、浓烈的,充满了个人生命体验的痕迹。例如,他引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子,便道出了“有我之境”的淋漓尽致。词人将无尽的愁绪,化作绵延不绝的春水,情感之真切,境界之深广,令人震撼。 无我之境: 指的是词人超脱了个人情感的束缚,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眼光去观照世界。景物呈现出其自身的美质,而词人的情感则隐藏在景物之下,不着痕迹。这种境界,常常是宁静的、淡远的,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意味。例如,他赞赏陈后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意境,并非直接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而是通过“雨歇”这一景象,暗示了英雄的失意与隐忍。这种“无我”的艺术处理,反而更显深沉的力量。 王国维先生认为,最高明的词作,往往能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融为一体,使情与景、主观与客观达到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 对词人个案的精准评判: 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王国维先生对历代重要词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对于苏轼的豪放旷达,“以气象胜”,对于柳永的铺叙描摹,“以精工胜”,对于秦观的婉约缠绵,“以韵致胜”,都给予了独到而精辟的评价。他不会笼统地褒扬或贬低,而是能够抓住每个词人最核心的艺术特征,并将其与词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相联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李煜、辛弃疾、陈维崧等人的评价,更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他对李煜“兼有李龟年之音,与白乐天之诗”的概括,点出了其音乐性和诗意完美融合的特点。他对辛弃疾“词人者,载酒问花,是‘可哀’;是‘可敬’;是‘可伤’;是‘可笑’;是‘可即’;是‘可离’,是‘可厌’;是‘可嬉’;是‘可死’;是‘可活’,是一种‘人格’之不灭”的评价,更是看到了稼轩词中那种悲壮、刚健,却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的复杂人格。 艺术手法与表现力研究: 除了整体的境界营造,王国维先生也关注到词作的具体艺术手法。他讨论了“写景之妙,在于不与意行”,“工处,乃用典之能事”等,强调了写景的含蓄蕴藉,以及用典的精当巧妙。他还对词的语言、节奏、句法等细微之处,都有所涉及,显示出其精湛的鉴赏功力。 人生哲思与艺术境界的契合: 《人间词话》之所以能超越一般的词学评论,成为一部传世经典,还在于其将文学艺术的鉴赏与人生哲理紧密结合。王国维先生在讨论词的境界时,常常流露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他对于“悲剧”艺术的推崇,以及其自身的人生经历,都使得《人间词话》染上了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悲剧色彩。他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完美,更是心灵的通透与精神的升华。 本书的阅读价值: 阅读《人间词话》,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典词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规律,更能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甚至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 提升鉴赏力: 通过学习王国维先生的理论和方法,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词作的内涵,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辞藻,而是能够洞察其深层的意境和情感。 领悟艺术真谛: “境界说”等理论,不仅适用于词,也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甚至对我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都具有启发意义。 感悟人生智慧: 王国维先生在词学评论中所透露的人生感悟,以及他所追求的那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对于现代人浮躁的心灵,具有极强的净化和启迪作用。 《人间词话》并非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其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观点深刻而清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不可逾越的高峰。本书所呈现的,是王国维先生以其毕生的学识和感悟,对中国古典词所做的一次集大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总结。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典词的辉煌;它也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批评,触及了艺术与人生的本质。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受美,如何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却又无比真切的情感与哲思。这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机会,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深度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书房,发现很多旧的国学类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阅读起来确实费力,繁琐的注释和古奥的文言常常让我半途而废。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对阅读的效率要求也更高了。我非常需要一本能够兼顾学术严谨性和现代可读性的读物。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流畅愉悦的阅读体验,希望能够轻松地进入主题,被内容自然地吸引和引导。如果能有一本在翻译和注释上做得非常到位,能精准传达原著精髓,同时又保持现代人阅读习惯的书籍,那将是极大的福音,能让我更高效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日常的思考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烫金工艺,显得典雅而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触感细腻,墨色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合理,字体大小适中,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在案头品读,都算得上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对于提升阅读的仪式感来说,无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也暗示了对内容的尊重,让人更加期待内容本身的精彩。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在探寻如何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意境”与“气韵”的表达。这不仅仅是词汇和句法的问题,更关乎一种生活态度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常常觉得,许多现成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到核心的审美愉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创作风貌。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导读著作,应该能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着我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中,指点迷津,让我洞悉那些隐藏在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取向。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我近期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想系统地学习一下,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后,批评家们是如何进行评判和赏析的。很多时候,自己读来只是觉得“好”,却说不出“为什么好”,或者说不出那种“好”背后的层次感和复杂性。我渴望得到一套能够帮助我建立起自己审美标准和分析框架的工具书。理想中的书籍,应该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流派的评论思想,并用生动的实例来佐证,而不是单纯堆砌理论。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逐步培养出一种独立思考、理性鉴赏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

评分

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关于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著作,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入门读物。市面上的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生僻的术语和繁复的考据,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白,流于表面,缺乏真正洞察人心的力量。我希望找到那种能够引导我进入文人心灵深处的作品,能够帮我领会那些经典文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思考。阅读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学巨匠们在创作时的心境与抱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