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教授,消化病理学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医学院病理、免疫及检验医学系教授,美国加拿大病理协会、美国病理协会、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美国消化病理协会、美国肝脏病理协会成员,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主编。主要致力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结直肠癌和肝脏疾病的研究,在**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140篇。
**部分 炎症性肠病慨述及其病理诊断
第1章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1.1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
1.2 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
1.3 炎症性肠病辅助检查
1.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炎症性肠病病理概述
2.1 胃肠道组织显微镜下正常形态
2.2 炎症性肠病的基本组织病理表现
2.3 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
3.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体病理表现
3.2 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表现
3.3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的组织学分级
3.4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第4章 克罗恩病的病理改变
4.1 肠克罗恩病的大体病理表现
4.2 肠克罗恩病的组织学表现
4.3 消化系统其他部位的克罗恩病病变及并发症
4.4 克罗恩病组织学改变的特别关注点
4.5 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第5章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与药物治疗概述
5.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5.2 克罗恩病的诊断
5.3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概述
参考文献
第6章 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概述
6.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6.2 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
第7章 感染性肠炎
7.1 常见病毒性肠炎
7.2 常见细菌性肠炎
7.3 常见真菌性肠炎
7.4 常见寄生虫性肠炎
参考文献
第8章 缺血性肠炎与血管炎
8.1 缺血性肠炎
8.2 血管炎累及肠道
8.3 非血管因素导致的肠黏膜缺血性病变
参考文献
第9章 药物及治疗所导致的肠炎
9.1 药物性肠炎
9.2 放射性肠炎
9.3 常见结肠黏膜损伤模式及相关治疗制剂
这套《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真是太及时了!作为一名基层消化内科医生,我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腹泻、腹痛患者,其中很多都要考虑IBD的可能性。以前,在面对一些疑难病例时,尤其是在病理诊断上,总觉得不够得心应手,很多时候依赖于资深前辈的经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详细地介绍了IBD的几种主要类型,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它们在病理切伸上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区分这两种疾病的关键就在于病理形态,比如肉芽肿、隐窝脓肿、透壁性炎症等等,这本书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与IBD鉴别的一些其他肠道疾病,比如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病,甚至是淋巴瘤等。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排除其他可能,将诊断聚焦到IBD上来。书中的插图也非常丰富,配合文字描述,让那些抽象的病理改变变得直观易懂。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前几章,就让我对IBD的病理诊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接下来的临床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消化内镜医生,平时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IBD的诊断和随访。这次购买的《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内镜下表现是IBD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很多时候,最终的定论还需要依靠病理。这本书在病理诊断方面做得非常细致,它不仅列举了IBD的典型病理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还强调了如何通过对不同肠段、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进行综合分析,来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这一点对于临床工作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病理报告不够清晰,或者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本书中的一些鉴别要点,比如如何区分IBD与感染性肠炎的病理改变,如何识别药物性肠病,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而且,书中还提到了IBD的并发症,比如狭窄、瘘管的病理基础,这对于我们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提高我们消化内镜医生在IBD诊断方面的准确性和自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患有IBD多年的患者,我一直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在病友群里,我听说了这套《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虽然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我还是好奇地购买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医生会根据我的症状、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报告来诊断。书中对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描述,让我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克罗恩病的“跳跃性病变”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连续性炎症”,这些术语我之前听过,但现在终于能理解它们在肠道内具体是什么样的表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解释了病理报告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比如“非干酪样肉芽肿”、“隐窝炎”等等,让我能够看懂医生给我的诊断报告,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有些地方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我认为它对于患者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帮助我们更积极、更理智地面对疾病。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病理科研究生,对IBD的病理诊断一直充满兴趣,但又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偶然间看到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整体感觉非常扎实。它不仅仅罗列了一些病理特征,而是从病理生理机制出发,层层递进地讲解了IBD的演变过程和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可能出现的病理改变。这一点做得非常棒,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改变,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书中关于如何系统地描述病理切片,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以及淋巴组织的改变,都有非常详细的指导。而且,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比如早期IBD、药物诱发的肠炎,这本书也提供了宝贵的鉴别思路和鉴别要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特殊病理技术应用的介绍,比如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在IBD诊断中的作用。虽然这些在我的日常工作中还用不上,但了解这些前沿技术,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都令我非常满意,相信它会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我是一名药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肠道疾病药物的研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准确的疾病模型和深入的病理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购买了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希望能够从中获取IBD病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在病理学描述上非常详尽,它不仅区分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态学差异,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病理亚型在治疗反应和预后上的潜在差异。这对于我们选择和设计药物靶点非常有启发。书中对免疫细胞浸润、细胞因子表达以及肠道微环境改变等病理生理学机制的阐述,也为我们开发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书中还介绍了IBD相关的并发症,如癌变、狭窄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药物研发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虽然有些章节涉及的细节超出了我直接的药物研发需求,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