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历来注重传世的文字和书法 材料的研究,但随着地下出土资料的不断出土,人们 对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和认识正在不断地改变,上世纪 初发现的甲骨文,已无可质疑的成为中国书法史研究 *早的材料之一,而随着对甲骨文的释读和研究的不 断深入,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已越来越为书法爱好者所 喜爱,已成为中国书法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理,从上世纪初从西北发现魏晋简牍以来,不断出 土的简帛材料,极大地丰富了从战国到三国魏晋时期 的书法资料,特别是这些材料都是墨书原迹,**生 动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的书写意趣和各种风 格。陈松长编著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 通过对出土简帛资料的详细编年和分期断代研究,将 考古资料与书法史研究相结合,以研究篇和简帛编年 篇两部分,直观、系统地展现中国简帛的书法艺术。
陈松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秦汉史学会、楚文化研究会、汉画学会理事,马王堆帛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史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专家组、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简帛研究》杂志编委,《简帛研究译丛》副主编,《中国简帛集成》副主编。主要从事楚汉文化、楚汉简帛、玺印书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马王堆汉墓文物》(合著)、《玺印鉴赏》、《马王堆帛书艺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何绍基种竹日记》(合编)、《帛书史话》、《简帛选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马王堆帛书〈刑德〉研究论稿》、《马王堆帛书竹简文字编》等专著和论文。
研究篇
第一章 简帛——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载体
一、简的名义和形制
二、帛的名义与形制
第二章 战国简帛的书体特征
一、战国简帛的出土简况
二、战国简帛的书体分类
三、曾侯乙墓楚简的书体特征
四、包山楚简的书体特征
五、郭店楚简的书体风格
六、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的书体艺术
七、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的个案分析
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书体特征
九、清华简《祭公》与《楚居》的书体艺术
第三章 秦代简牍的书体特征
一、秦代简牍的出土简况
二、睡虎地秦简的书体特征
三、睡虎地秦简《效律》的书体特征探析
四、里耶秦代简牍的书体例析
五、《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的书体研究
第四章 西汉筒帛的书法形态
一、西汉简牍的出土简况
二、西汉简牍的书体面貌与书体特征
三、马王堆汉墓遣策的书法艺术
四、马王堆帛书的书法艺术探析
五、银雀山汉简的书法艺术
六、尹湾汉简《神乌傅》的书法艺术浅析
第五章 东汉简牍的书法意趣
一、东汉简牍的出土简况
二、东汉简牍的书体面貌与书体特征
三、敦煌汉简的书体特征分析(新莽至东汉早期)
四、甘谷汉简的书法艺术
第六章 三国两晋简牍的书法风貌
一、三国两晋简牍的出土简况
二、三国两晋简牍的书体特征
三、走马楼吴简中的隶书与楷书
四、西晋简牍的书体状况
五、简牍书法在三国两晋书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编年篇
战国简帛
秦代简牍
西汉简帛
新莽简牍
*始简牍
东汉简牍
三国魏晋简牍
引述图像之文献书目
后记
对于《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简帛书法,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它连接着遥远的古代,是汉字演变和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一直对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它们是通往历史最直接的窗口。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编年与研究”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一定包含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简帛书法的风格是如何演变的?它受到了哪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研究”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能够深入剖析简帛书法的艺术特质,比如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以及这些特质是如何形成的。我个人对那些看似朴拙却又充满力量的线条非常着迷,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它们的解读。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简帛书法保护和传承的思考,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延续。
评分在我眼中,一本好的图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这个书名,就已经给足了我想象的空间。我一直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简帛书法,则像是这颗璀璨明珠上的早期光芒。想象一下,那些在泥土中沉睡了千年的竹简和丝帛,被小心翼翼地发掘出来,上面的文字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编年与研究”,让我预感到这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梳理出简帛书法清晰的脉络,让我们看到它如何从实用走向艺术,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同时,我也希望能从“研究”的部分,读到作者对简帛书法独特艺术语言的深入剖析,比如它如何体现了汉代社会的气息,又如何蕴含了先民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审美情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早期文化和艺术的百科全书,我非常渴望能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
评分《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看书名就觉得它沉甸甸的学问感扑面而来。“编年与研究”这几个字,预示着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考证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简帛墨迹,试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可见的中国书法早期演变的图景。我个人对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的演变过程一直充满好奇,而简帛书法恰恰是连接这些重要节点的关键一环。想象一下,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竹简和帛书,上面镌刻着或飘逸、或古拙的文字,它们不仅仅是书写的痕迹,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文化思想的真实写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简帛书法的具体实例分析,比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简帛书法的风格差异,它们与同时期的其他书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借鉴的。还有,作者在“研究”部分,是否能深入探讨简帛书法的材料、工具、书写技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简帛书法的独特魅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书法根源的绝佳窗口,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对于《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探索的深度上。简帛书法,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魅力,仿佛能将我们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相信,文字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审美。这本书的书名“编年与研究”告诉我,它不仅仅是对简帛书法的简单介绍,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零散的简帛书法遗迹进行“编年”的,是基于出土年代的精确考证,还是通过对文字风格的细致比对?在“研究”的部分,我期待能读到关于简帛书法艺术性的独特见解,比如它如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又如何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简帛书法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之美。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气息油然而生。虽然我并非书法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一直很浓厚,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文字。简帛书法,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知道它是书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陌生则是因为对其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的书名“编年与研究”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简帛书法的世界,从最早的发现年代开始,循序渐进地展示不同时期简帛书法的面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学术解读。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编年”的,是依据考古发掘的年代,还是结合文字风格的演变?在“研究”部分,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著名的简帛书法作品,比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并对它们的书法特点、艺术价值进行细致的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古老文字背后蕴含的智慧与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