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副標題:雲林石譜
作者:/
齣版社:華書局
齣版年:2012-7
頁數:205
定價:28.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
ISBN:9787101086805
內容簡介
《雲林石譜》是部論石專著,全書涉及名石共116種。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隻選瞭《雲林石譜》,其餘石譜皆不載,足見其性。《雲林石譜》成書於南宋紹興三年,作者杜綰,字季陽,號“雲林居士”,平生好石,他詳細考察瞭書提到的這些名石的産地,還細數其采取方法、形狀、顔色、質地優劣等,並按其性質進行瞭分類。書提齣的“瘦、漏、透、皺”等賞石觀成為曆代賞石者普遍遵循的審美標準
這本《雲林石譜》真是讓人驚艷,我最近正好沉迷於各種奇石的收藏和鑒賞,所以對這本書簡直是愛不釋手。從拿到書的第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裝幀和紙張的質感所吸引。翻開扉頁,那種古樸典雅的字體躍然紙上,仿佛瞬間穿越迴瞭宋朝,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人對石頭的癡迷與鑽研。書中對於不同種類的石頭,從産地、形態、質地到紋理,都有著極其細緻的描述,甚至連一些細微的差彆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我特彆喜歡它對某些珍稀石頭的介紹,那種文字間流露齣的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美的極緻追求,讓我深深動容。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杜綰先生當年在山野間尋訪奇石,一絲不苟地記錄下的場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石頭的圖譜,更像是一部凝結瞭古人智慧和審美情趣的文化瑰寶。對於我這樣石迷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能夠極大地拓寬我的視野,提升我的鑒賞水平。我還會把它推薦給我的藏石同好,相信他們也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無盡的樂趣和啓發。
評分最近恰好在學習一些關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內容,無意中發現瞭這本《雲林石譜》。我對書中的插圖印象深刻,雖然有些年代感,但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些石頭的獨特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石頭紋理的細緻描繪,有的如同山水畫一般,有的則像是抽象的藝術作品,充滿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雖然我並非專業的收藏傢,但讀這本書也讓我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瞭更深的敬畏。書中一些對石頭“神韻”的描述,也讓我聯想到一些古老的哲學思想,比如“天人閤一”。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石頭的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富有詩意和哲理的書。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腳步,去發現身邊被忽略的美,去感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饋贈。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和深邃的藝術世界。
評分我一直對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非常著迷,而這本《雲林石譜》恰恰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而文人雅士在其中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杜綰先生作為一位對石頭有著深厚研究的宋代學者,他的著作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當時社會風尚和審美觀念的窗口。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石頭的種類,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將自然之美融入日常生活,並從中汲取靈感和樂趣的生活方式。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想象到當年的文人墨客,圍坐在一起,品評手中剛剛獲得的奇石,談笑風生,那種悠閑而充滿雅趣的生活場景。書中對於石頭的等級劃分、品鑒標準,也反映瞭當時社會對於品味的追求,以及對自然造物的尊重。這本書的意義遠不止於石頭本身,它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輝煌時代的點點滴滴。
評分最近因為工作原因,接觸到瞭一些傳統文化相關的項目,所以開始對一些經典的古籍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次拿到這本《雲林石譜》,我更是被深深吸引。雖然我之前對石頭並沒有特彆深入的瞭解,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石頭不僅僅是冰冷的礦物,它們也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信息。書中對於石頭品鑒的各種標準和方法,讓我對“美”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局限於視覺上的欣賞,更強調瞭石頭內在的“神韻”和“意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瘦、漏、透、皺”這幾個品鑒要點的詳細闡述,以及如何將這些特質與人文情懷相結閤。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傳統藝術中很多相似的理念,比如書法、繪畫,都講究綫條的力度、空間的疏密、意境的營造。這本書的編著者們能夠將這些抽象的審美原則具體化,並且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齣來,實屬不易。我覺得這本書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和古典文獻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對宋代的科技和文化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次有機會接觸到這本《雲林石譜》,我感到非常幸運。首先,這本書的齣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它完整地保留瞭杜綰先生的原始著作,並且有編著者的詳細考證和注釋,這對於研究宋代石譜學乃至中國古代礦物學、地質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書中對於石頭的分類、命名、産地信息,以及相關的采集和鑒賞方法,都顯示瞭宋代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實踐經驗。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已經失傳的石種的記載,這為我們追溯古代的自然認知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綫索。此外,從這本書中,我還能感受到當時文人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這是一種與現代科學精神有所不同的,更加注重感悟和體驗的審美方式。這本書的內容和價值,遠超齣瞭我對一本“石譜”的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