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十三岁始临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由于他长时间临习、揣摸、精研,三年之后,对此帖已字宇逼肖。明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已任翰林院检讨的王铎时年三十四岁,为友人景圭先生临"集宇圣教序"。有方家评说此书笔势飞动,墨有渗涨,意态圆润,出神入化,足以与古人比肩。此件为绫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院。
一直以来,我对王铎的《圣教序》临作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我觉得,他的行书,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味道,在疾风骤雨之中,又藏着一丝温情,一种含蓄的表达。这本书,以“砚台金帖”为名,又聚焦于《集字圣教序》,这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在纸张的选择上,能尽可能地还原古帖的质感,那种绵密而又不失韧性的纸张,能够更好地承载王铎那充满力量的笔触。而且,我也非常好奇,书中的排版方式。是纯粹的字帖展示,还是会加入一些导读性的文字?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能够提供一些辅助解读的内容,比如,针对一些关键性的笔画,或者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做一些简要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总觉得,王铎的行书,有一种很强的动态感,字与字之间像是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韵律。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体会到这种韵律,那我就觉得这书买得值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王铎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被他那股“狂”劲儿吸引的。他的书法,不像某些大家那样温润如玉,而是带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种不羁的野性。这本书的标题,“砚台金帖系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不知道“金帖”二字,是否暗示了这本字帖在材料、印刷,乃至装帧上的高端定位?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在呈现王铎临《集字圣教序》时,有没有做一些独到的处理。比如,是否选取了不同时期的王铎临作进行对比?抑或是,通过高清的放大细节,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用笔的力度、速度以及提按的变化?在我看来,临帖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更在于通过临摹,领悟前人的笔意,并将其融于自身的创作。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止是一本字帖,而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书法教学课。我希望在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看帖”。例如,能不能有一些注释,哪怕是简略的,指出现代人容易忽视的细节?或者,能否附带一些关于《圣教序》本身的书法背景介绍,以及王铎临摹此帖的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王铎书法 行书 砚台金帖系列.王铎临集字圣教序 书法碑帖系列》着实是让我心头一震,这书的装帧,那股沉甸甸的质感,就已经把我拉回到了古人挥毫泼墨的时代。翻开第一页,不是那种冰冷的印刷品,而是仿佛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呼吸,油墨的陈香似乎也随着翻页悠悠飘来。王铎先生的笔法,在我眼里一直是如同狂风骤雨,又如行云流水,他的行书,更是将这份洒脱与雄浑发挥到了极致。这本书的编排,没有选择那种眼花缭乱的集字,而是聚焦于他临摹《集字圣教序》的这一块,这本身就说明了编者对王铎书法的深入理解。为什么要临摹《圣教序》?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既是对智永笔意的传承,也是王铎个人艺术风格的一次极致展现。我最期待看到的是,在王铎的笔下,《圣教序》那些经典的笔画,是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印记的。是笔画的起收,是墨色的浓淡,还是字与字之间的顾盼,都会呈现出怎样的“王铎式”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非常细致的解析,不仅仅是展示字帖本身,更能引导我体会其中精妙之处,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见一二,不至于望洋兴叹。
评分我一直认为,临摹《圣教序》是检验一位书法家功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试金石。而王铎,这位明末清初的书法巨匠,他的临作,无疑是极具看点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能够近距离“欣赏”王铎笔下的《圣教序》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极高的印刷质量,让王铎先生笔下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如飞白、枯笔、涨墨,都能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砚台金帖”这个系列名称,本身就给我一种“珍品”的暗示,我期待它在装帧和材质上都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学习字帖,更能成为我书房中的一件艺术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能够有所侧重,比如,突出王铎在临摹《圣教序》时,是如何将自己的个性风格融入进去的,他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突破的。这对于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王铎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