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冷风集——思想散论
定价:16.00元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01
ISBN:9787506015189
字数:178000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冷风集》是一篇学术随笔。收录的作品都有着作者深入的研究成果,深刻分析了哲学这一概念的方方面面。文章入木三分、笔力雄健、观点新颖,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慧眼。广大读者不妨细细品味,一定让你回味无穷。
目录
部分
初识哲学
摘自旅行人信札
第二部分
五味盐之二
论享乐
读《万历十五年》
说“淡”
读《读书》
书的长度
读《中国书评》
读《停滞的帝国》
读《Modes of Thought》及其中译本
谈大学教育
谈学术和学术语言
说气功
读《嫉妒与社会》
读《荣木谭》
纠缠与疏朗
闲话希腊
第三部分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求真
无法还原的象
事物、事实,论证
从认知发展看科学
让语言自己说话
编后记
作者介绍
陈嘉映,男,在内蒙突泉插队八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读德语、读西方哲学。后到美国读书,1993年回国,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教。身无长技,好哲学,翻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写了一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陆陆续续发表过几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这或许是一个细节控的偏执,但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摩挲的书来说,手感至关重要。那种略带粗粝感、但吸墨性极佳的纸张,让油墨的质感得以完美呈现,即便是用最普通的钢笔书写旁注,也不会有洇开的烦恼。而更重要的是,排版带来的阅读舒适度。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低于其他同类读物。这种对阅读载体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于内容本身的珍视。它传达了一种信息:这本书值得你慢下来,值得你用心地去对待。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电子屏幕的快速浏览,反而错过了文字本身所蕴含的节奏感和韵律。而《冷风集》则强迫你放慢脚步,去体会每一个逗号、每一个分号背后隐藏的语气转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简直是一种奢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引人入胜,那种沉郁却又内敛的蓝色调,配上那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淀感。初翻开时,我并没有急于去阅读那些思辨的文字,而是被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所折服。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通过他独到的视角和精妙的笔法,瞬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那些篇章的结构,并非是那种刻板的论证堆砌,反而更像是作者在深夜里独坐,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场坦诚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入一个光线幽暗却布置精巧的茶室,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酽茶,初入口时或许带着一丝涩意,但回味无穷,留下的是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困惑与探寻的冲动。这种文字的力量,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共振,让人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久违的知音之感,那是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最好注脚。我时常在某些段落前停下来,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太“对”了,对到让人拍案叫绝,甚至会忍不住对着空气感叹:“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解构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点如潮水般涌来,真伪难辨,情绪先行。而作者却像是站在时间之外的观察者,冷静地剖析着我们这个世代最深层的焦虑与矛盾。他没有简单地站队或谴责,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剥开了那些包裹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精神困境。例如,他对于“效率至上”的反思,那种将人生所有环节都量化、工具化的倾向,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到脊背发凉。这种思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脉络清晰的认知之上。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知识储备深厚,但他却懂得收放自如,绝不卖弄学问,而是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巧妙地熔铸于日常的观察之中。读完一篇关于“虚拟与真实”的论述后,我出门看车水马龙的街道,忽然间觉得眼前的景象都多了一层疏离的滤镜,思考着我们到底是被科技奴役,还是真正获得了自由。这种由阅读引发的对现实的“二次审视”,正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让我用最直观的感受来概括这本书的影响力,那便是“清醒”。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立刻变得雄心万丈、准备去改变世界的激情之作,相反,它更像是一剂让人头脑瞬间降温的清凉剂。它剥去了那些被美化或过度浪漫化的社会表象,直抵本质的坚硬。作者的批判性思维如同锋利的冰锥,精准地刺破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其他材料时,也下意识地用书中的某些思维模型去套用、去审视。这种思维模式的迁移和内化,是衡量一本思想类书籍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或心灵鸡汤,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的“眼镜”。这副“眼镜”或许不那么赏心悦目,因为它会让你看到那些不太光鲜的角落,但它无疑让你变得更加真实和警醒。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它让你不再轻易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
评分说实话,这类思想散论对我来说,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极佳的思维体操,锻炼了逻辑的弹性;另一方面,如果作者的立足点过于清高或脱离烟火气,就容易沦为自说自话的呓语。然而,这部集子令人惊喜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虽然锐利,但绝非冷酷无情。他偶尔会流露出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灰色地带”话题的方式。他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矛盾的双方,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不把话说满”的留白艺术,使得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探讨一个复杂的难题,他把所有可能性都摆在了桌面上,但最终的决定权和责任感,却留给了你。这让阅读体验变得主动且充满参与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姿态,比任何高屋建瓴的结论都更有力量,它培养的不是追随者,而是思考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