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塑造世界經濟的50項偉大發明
定價:58.00元
作者:蒂姆哈福德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4
頁碼:320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5229
"用經濟學,瞭解世界如何運行
50個發明,50個經濟學故事。
以下這些發明,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影響和塑造世界經濟的嗎?請翻開本書。
贏傢和輸傢 重新發明我們的生活 創意的創意 無形的手
賣傢反饋 集裝箱 公鑰加密 銀行
榖歌搜索 條形碼 知識産權 移動支付
護照 冷鏈 企業管理谘詢 産權登記
機器人 電梯 復式記賬法 避稅天堂
福利製度 可轉讓債券 有限責任公司 産權登記
…… …… …… ……
這些發明中,每一項都告訴我們一個故事,不隻是關於人的纔智,而是關於周圍一個看不見摸不著係統:關於全球供應鏈、關於無處不在的信息、和創意。
"
"這本書聚焦於世界經濟運行中令人著迷的一些細節,為此挑選瞭50項具體發明——紙張、條形碼、知識産權和書寫本身等。在每一個案例中,我們會近距離觀察,看看這些發明到底改變瞭什麼。一路上,我們會發現一些令人驚訝的問題的答案。
?艾爾頓?約翰與無紙化辦公室的承諾有何聯係?
?美國哪項發明在日本被限製40年,這對日本女性就業有何影響?
?1803年,為什麼警察認為要兩次處決一位倫敦的凶手——這與便攜式電子産品有何聯係?
?貨幣創新如何破壞議會大廈?
?哪個産品於1976年推齣,很快又失敗,但諾貝爾奬獲得者經濟學傢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卻將其與葡萄酒、字母錶和輪子一起加以稱贊?
?美聯儲主席耶倫·尤倫與忽必烈有共同之處嗎?
這50項發明中,有一些比如犁,簡單實用。另外一些如時鍾,已經變得很。其中一些是固體,比如混凝土;其他一些如有限責任公司,是抽象的發明,你根本無法觸及。有些,比如蘋果手機,已經瘋狂獲利。其他一些如柴油機,初是商業災難。但是,它們都有故事可講,讓我瞭解到這個世界如何運行,這有助於我們注意周圍一些看似平常的奇跡。其中一些涉及巨大、無情的經濟力量; 另一些則是關於人類或榮耀或悲劇的故事。
"
"導言 6
I 贏傢和輸傢 7
1 犁 4
2 留聲機 8
3.帶刺鐵絲網 9
4.賣傢反饋 11
5.榖歌搜索 13
6.護照 14
7.機器人 16
8.福利製度 17
II 重新發明我們的生活 19
9.配方奶粉 20
10.電視餐 21
11.避孕藥 23
12.電子遊戲 24
13.市場研究 26
14.空調 27
15.百貨商店 29
III 發明新係統 30
16.發電機 31
17.集裝箱 32
18.條形碼 34
19.冷鏈 35
20.可轉讓債券 37
21.畢利書櫃 38
22.電梯 39
IV關於創意的創意 41
23.楔形文字 41
24.公鑰加密 43
25.復式記賬法 44
26.有限責任公司 46
27.企業管理谘詢 48
28.知識産權 49
29.編譯器 51
V 創意從何而來 52
30.蘋果手機 53
31.柴油發動機 54
32.鬧鍾 56
33.哈勃——博施方法 58
34.雷達 59
35.電池 61
36.塑料 63
VI無形的手 64
37.銀行 65
38.剃須刀和刀片 66
39.避稅天堂 68
40.含鉛汽油 69
41.農業中的抗生素 71
42.移動支付 72
43.産權登記 74
VII發明車輪 75
44.紙 76
45.指數基金 77
46.S形彎管 79
47.紙幣 81
48.混凝土 82
49.保險 84
結語 86
展望未來 86
50.燈泡 88
"
"蒂姆·哈福德【英】
幽默的生活經濟學大師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深受讀者追捧的臥底經濟學傢,被譽為“當前幽默的生活經濟學大師”。他主筆的“親愛的經濟學傢”專欄已成為《金融時報》關注度極高的專欄之一,在專欄中,他用前沿的經濟學理論為讀者五花八門的疑問和牢騷提供輕鬆詼諧的經濟學解讀。
著有《臥底經濟學》,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為30 種語言,在世界多國發行。他還曾在世界銀行工作,擔任牛津大學的經濟學,為國際知名金融公司擔任經濟學傢。目前他與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
"18.條形碼
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
其中之一講得是創造力的靈感突發。1948年,費城德雷剋塞爾研究所研究生約瑟夫·伍德蘭德(Joseph Woodland)正在思考當地費城零售商拋齣的挑戰:誰有辦法將結賬登記的繁瑣過程自動化,以加快商店結賬的過程?伍德蘭德是一位的年輕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曼哈頓項目部(Manhattan Project)工作。作為一名大學生,他設計過一個係統,可以改進公共場閤背景音樂的播放。他曾計劃將其進行商業推廣,但受到父親警告後不得不放棄,他父親認為搞這些背景音樂人都不務正業。
所以伍德蘭德迴到德雷剋塞爾研究所學習,現在他被商店結賬登記問題所睏擾。他在邁阿密看望祖父母時,坐在沙灘上沉思著,漫不經心地用手指畫著圓圈,讓沙子在指尖間滑動。看著沙地上凹凸起伏的圖案,頭腦裏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就像莫爾斯電碼使用點和短劃綫來傳達信息一樣,可以使用細綫和粗綫對信息進行編碼。斑馬條紋中的代碼可以描述産品及其價格,這個代碼或許可以用機器讀取。
這個創意是可行的,然而當時的技術太昂貴,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激光的發明,逐漸變得更加現實。接下來幾年,條碼掃描係統又經曆瞭幾次更新和升級。在20世紀50年代,一位叫大衛·柯林斯(David Collins)的工程師在軌道車上塗瞭粗細不一的綫條,以便能被軌道旁邊的掃描儀自動讀取。在20世紀70年代初,IBM工程師喬治·勞雷(George Laurer)認為,矩形比伍德蘭德的靶心狀代碼更緊湊,並開發瞭一種使用激光和計算機的係統,其速度非常之快,可以處理放置在掃描儀係統上有標簽的豆袋。約瑟夫·伍德蘭德的海邊塗鴉已經成為一個技術現實。
這個故事的個版本同樣重要——但頗為乏味。
1969年9月,美國食品飲料和消費品製造商協會(GMA)行政係統委員會的成員與全國食品連鎖店協會(NAFC)成員會麵。會麵地點:汽車旅館——辛辛那提的鏇轉木馬酒店(Carousel Inn),這並非一個理想場所。雙方會談的話題是食品生産商是否可能與食品零售商就行業間産品代碼達成協議。
食品飲料和消費品製造商協會希望使用十一位數字的代碼,其中包含已經使用的各種標簽方案。食品連鎖店協會(NAFC)想要一個較短的七位數代碼,可以在結帳時使用更簡單和更便宜的係統來讀取。雙方不能達成一緻,不歡而散。經過無數委員會,小組委員會和特設委員會多年的協商,後,美國食品飲料及消費品行業就 “通用商品條形碼”(UPC)標準達成一緻。
這兩個故事涉及的創意於1974年6月在俄亥俄州特洛伊市的馬什超市的結帳颱上實現,一位名叫沙龍·布坎南(Sharon Buchanan)的31歲售貨員在激光掃描儀上掃描瞭一包50支裝的箭牌果汁口香糖,自動記賬67美分。口香糖齣售,條形碼誕生。
我們傾嚮於將條形碼視為一種簡單的成本降低技術:幫助超市更地開展業務,從而幫助降低價格。但是像集裝箱一樣,除非它被集成到係統,否則條形碼無法發揮作用。條形碼係統的影響遠不止減低成本這麼簡單,它幫助一些人解決瞭問題,但也給另外一些人帶來瞭麻煩。
因此,故事的個版本與個版本同樣重要——因為條形碼打破瞭消費品行業的平衡。正因為如此,各種委員會的討論不可或缺,先是技術極客組成的委員會,後來更高層次的官員取而代之,終食品零售行業纔能夠達成一緻,畢竟涉及的利益非常之大。
沒有一定的使用量,條形碼係統無法發揮作用,但是讓大傢都加入係統並非易事。安裝掃描儀價格昂貴,用條形碼重新設計包裝成本不低——彆忘瞭,米勒啤酒還在用1908年的印刷機印刷瓶子上的標簽。零售商不想安裝掃描儀,除非製造商將條形碼印在其産品上; 製造商不想印條形碼,除非零售商安裝瞭足夠的掃描儀。
隨著時間的推移,條形碼天平逐漸傾斜,對部分零售商好處逐漸顯現齣來。對於傢庭經營的便利店,條形碼掃描器非常昂貴,能解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其實並不存在。但是,對於大型超市,隨著銷售額的增加,掃描儀的成本可以逐漸降低。他們需要縮短結賬排隊時間,需要跟蹤庫存,手動結帳時,售貨員可以嚮顧客收取費用,然後將現金轉入口袋而不登記入賬。使用條形碼和掃描儀係統,這種行為將非常顯眼。美國高通脹的20世紀70年代,超市要給商品調價,條形碼讓超市可以隻需在貨架上貼上新價格而不用給每件商品重新貼上價格。
令人驚訝的是,隨著條形碼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推廣,零售業規模也在擴大。掃描儀數據有利於建立客戶數據庫和會員卡,可以跟蹤和自動化庫存,即時交貨顯得更具吸引力,各種産品的成本得以降低。一般商場,特彆是超市開始推廣銷售鮮花、衣服和電子産品。在條形碼係統中,超市規模更為龐大,商品更為豐富,復雜的後勤操作變得更加容易。
條形碼作用的終體現是在1988年——當時摺扣百貨商店沃爾
20.可轉讓債券
牛津的阿什莫爾博物館,是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品和文物的傢園,距離我傢正好不遠。我經常從樓梯直接下到到壯觀的地下展館,因為我是經濟學傢,我會繞過咖啡館,轉到旁邊的錢幣館。你可以看到羅馬人、維京人以及阿巴斯哈裏的硬幣。錢幣館似乎應該展齣很多硬幣,但其實大多數錢並不是硬幣的形式。
正如費利剋斯·馬丁(Felix Martin)在他的著作《貨幣:未授權的傳記》(Money: TheUnauthorised Biography)中指齣的那樣,我們往往誤解貨幣,因為大部分貨幣的曆史,都沒有以一種可以給博物館帶來榮耀的形式保存下來。事實上,在1834年,英國政府銷毀瞭六百年的珍貴貨幣文物,這個決定造成的不幸是多方麵的。
我們要討論的文物是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柳木,來自距離倫敦市的威斯敏斯特宮不遠的泰晤士河畔,長約8英寸,被稱為符木(the Exchequer Tally)。符木是一種記錄債務的方法,一個非常簡單的係統。符木上麵刻有債務記錄,比如,上麵或許刻有:威科姆農場從富爾剋·貝塞特(Fulk Basset)藉款9英鎊4先令4便士。順便說一下,富爾剋·巴貝德可能聽起來像是《星球大戰》中的一個角色,但實際上是十三世紀的倫敦主教,他欠國王亨利三世不少債務。
接下來要討論東西比較有意思。柳木會從中間分成兩半,債務人保留一半,稱為“枝(foil)”;債權人將保留另一半,稱為“乾(stock)”,即使在今天,英國的銀行傢仍用“公債(stock)”一詞來指代英國政府的債務。因為柳木有自然而獨特的紋理,隻有劈開的兩半纔能相互匹配。
當然,財政部可以把這些交易記錄在分類賬上。符木債務係統會導緻一些激進的事情發生,如果你有一塊符木“乾(stock)”,錶明主教貝賽特欠你五英鎊,那麼,除非擔心成為不良債務,否則符木本身的價值就是五英鎊左右。如果想買東西,你可能會發現賣傢很樂意接受這根符木“乾”,作為和方便的付款方式。
符木成為一種貨幣——一種特彆有意義的貨幣,因為它清楚地告訴我們的貨幣是什麼:是債務,一種特定的債務,一種可以自由交易的債務,從一個人流通到另一個人,直到將貝賽特主教和威科姆的農場完全分開。這是從債務的狹隘記錄到更廣泛的可交易債務製度的自發轉變。
我對這個係統重要程度的瞭解還不夠,原因顯而易見,無法知曉其交易量是多少。當然,我們知道類似的債務有過大量交易,在大約一韆年前的中國,當時——稍後會提到——紙幣創意齣現,記憶中這種創意的齣現不止一次。
1970年5月4日星期一,愛爾蘭的主要報紙《愛爾蘭獨立報》發錶一份通告,其標題很直接:銀行關閉。愛爾蘭的所有主要銀行都關閉,並將一直關閉,直至另行通知。這些銀行與自己的員工有爭議,員工開始罷工,所有業務辦理可能會拖延數周甚至數月。
你或許會認為,這樣的消息如果齣現在世界上發達的經濟體之一,絕對會引起恐慌,但愛爾蘭人仍然保持冷靜。睏難在他們的預料之中,所以他們一直在儲備現金。這種情況下,愛爾蘭經濟依然持續發展卻是因為彆的東西。
愛爾蘭人彼此之間使用的支票。現在乍一看,似乎沒有什麼意義,支票是錢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的紙質說明,但是如果兩傢銀行都關閉,那麼匯款手續要等到銀行開放纔能進行。但愛爾蘭的每個人都知道,這種事情持續的時間不會長達幾個月。
因此,愛爾蘭人給對方寫支票,這些支票可以流通。帕特裏剋在當地酒吧簽瞭一張二十英鎊的支票用於付賬。老闆可以將支票支付給員工或供應商(它可以兌換“現金”,或簽署轉讓所有權。)帕特裏剋的支票四處流通,支付二十英鎊的承諾一直等到銀行重新開門並開始清理積壓業務時纔得以兌現。
這個係統很脆弱,毫無疑問會有人濫開支票並終拒絕兌現。五月拖過去瞭,六月,然後七月,這樣下去總是有風險,人們也會對自己財務狀況失去控製,並開始不知不覺地不斷開支票但無法兌現。也許大的風險是信任會開始動搖,人們會開始拒絕接受支票作為付款。
然而,愛爾蘭人一直在用支票。它對愛爾蘭一定有幫助,因為愛爾蘭的生意都比較小且都在本地進行。
人們瞭解他們的顧客,知道誰有錢,那些不守信用的人會臭名遠揚。從酒吧和街頭商店能夠瞭解到客戶的信用,這意味著支票可以流通。
銀行十一月份重新開放,在關閉六個多月後,愛爾蘭的經濟竟然毫發無損。的問題是:50億英鎊的支票積壓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纔能兌付。
愛爾蘭也不是一個支票未兌現就開始流通的案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駐港的英國士兵會用支票付賬,然後迴到英國後兌付。當地商以自己的簽名提供支票,支配可以相互流通,沒有人急著兌換成現金。實際上,像愛爾蘭的支票一樣,香港的支票,就像符木一樣,已經成為一種私人貨幣。如果錢是簡單的可交易債務,那麼符木和未兌換的愛爾蘭支票並不是什麼奇怪的準貨幣形式。它們就是貨幣係統,隻是其底層機製尚未完善,就像是尚未安裝蓋子的發動機,或沒有拆掉腳手架的建築物。
當然,我們也會認為阿什莫林博物館的圓形金屬片就是貨幣。畢竟保存下來的是金屬,而不是支票或符木。有一件東西可能永遠無法在博物館展示:信任和交換的係統,這也是現代貨幣的根本。
那些符木,順便說一下,結局很不幸。1834年,經過幾十年的現代化嘗試,該製度終於被廢除,並被紙帳所取代。為瞭錶示慶祝,這些符木——六個世紀以來不可替代貨幣記錄——被付之一炬,全部扔進上議院的壁爐中燒毀,而不是讓議會工作人員帶迴傢當作柴火。現在,在煤爐中用先燒幾隻木棒到成瞭的生火方式。不久,上議院、下議院和整個威斯敏斯特宮殿——一座與“符木”係統一樣古老的建築——幾乎全部毀於一場大火,這也許是貨幣曆史的守護神在報仇雪恨。
"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改變世界的偉大時刻。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麼樣的“發明”纔能被冠以“偉大”之名,並對經濟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是那些實實在在的物質創造,比如大規模生産流水綫,還是更抽象的概念,像是自由市場原則?我很期待哈福德的視角,他會不會挑戰我們對“發明”的傳統定義?會不會把一些我們可能忽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經濟工具或製度也納入其中?例如,我腦海中閃過“閤同”這個概念,它看似簡單,卻是現代商業運作的基石;再比如“保險”,它如何分散風險,又如何促進瞭投資和創新?蒂姆·哈福德的寫作風格總是能將復雜的經濟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延續這種風格。我渴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經濟發展並非是綫性的、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個由無數發明、無數個體的決策、無數次偶然與必然交織而成的宏大網絡。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顛覆性”的期待,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發明本身,更是關於發明背後的人性、製度以及那些看不見的經濟力量。我希望讀完之後,能夠對世界的經濟格局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且能發現一些“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非常吸引人——“塑造世界經濟的50項偉大發明”。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一些可能的候選者,比如印刷術,它如何加速瞭知識的傳播,從而影響瞭教育和商業?又或者是航海技術,它如何開啓瞭大航海時代,徹底改變瞭全球貿易的麵貌?還有更近代的,比如晶體管,它開啓瞭信息時代,對現代經濟更是具有顛覆性的意義。然而,我更感興趣的是蒂姆·哈福德會將哪些“非典型”的發明列入其中。他是否會探討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卻在經濟運行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小發明”?比如,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條形碼”,它是如何極大地提高瞭零售業的效率?或者“標準化”,它又如何降低瞭生産成本,促進瞭全球化?哈福德的書總是充滿智慧和驚喜,我期待他能用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示那些隱藏在日常事物背後,卻擁有巨大經濟力量的發明。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發明,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發明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相互作用,最終重塑世界經濟的格局。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且對那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微小”創新,也能報以更深的敬意。
評分讀到《塑造世界經濟的50項偉大發明》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經濟裏程碑。我很好奇,蒂姆·哈福德會如何挑選這“50項”?他會傾嚮於那些改變瞭生産力的工業發明,比如內燃機或電力?還是會更關注那些重塑瞭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股票市場或有限責任公司?我更期待的是,他是否會挖掘那些“被低估”的發明,那些雖然不那麼耀眼,但卻對經濟運行起到瞭至關重要作用的“小傢夥”。比如,我一直對“復式記賬法”充滿好奇,它如何讓商業活動變得更加透明和有序?或者,像“標準化”這樣的概念,它如何為大規模生産和貿易打下基礎?哈福德的書總是以其獨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稱,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帶來同樣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認識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的“發明”,並且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經濟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宏大敘事和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那些“偉大發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將我們帶到今天這個世界的。我尤其好奇作者蒂姆·哈福德會如何選擇這“50項”發明。是在經濟學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改變瞭生産方式或貿易格局的重大突破?比如蒸汽機、電力、互聯網?還是更具象徵意義的、代錶瞭某種經濟思想或社會變革的“發明”?例如復式記賬法、股份公司,甚至是貨幣本身?我期待的不僅是發明的故事,更是背後那些驅動它們誕生的經濟邏輯和人類欲望。哈福德的書通常以其清晰的敘述和齣人意料的聯係而聞名,我猜這本書也會是這樣。他可能會將看似無關的發明巧妙地串聯起來,展示齣經濟發展的內在脈絡,揭示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後隱藏的深刻經濟原理。讀這本書,我期望能獲得一種俯瞰全局的視角,理解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同時也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能夠引發我思考的切入點,也許是關於技術創新如何影響社會分配,或者是什麼樣的製度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經濟活力。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個充滿知識探索和思想啓發的輪廓,我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經濟史的精彩旅程瞭。
評分《塑造世界經濟的50項偉大發明》這個書名,瞬間就點燃瞭我對經濟學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發明纔能真正稱得上“偉大”,並對世界經濟産生如此顛覆性的影響?是那些改變瞭生産方式的工業革命成果,比如蒸汽機和流水綫?還是改變瞭信息傳播速度的科技突破,比如電報和互聯網?我特彆期待作者蒂姆·哈福德會如何界定“發明”的範疇。他是否會包含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卻鮮有人對其經濟意義深思熟慮的事物?比如,“貨幣”本身,它的齣現是如何從物物交換的低效模式中解放齣來,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又比如,“市場”這個概念,它的發展演變是否也算是一種“發明”?哈福德的書總能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將復雜的經濟現象講得通俗易懂,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他能繼續展現這種功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宏觀、更具曆史縱深感的方式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經濟世界,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經濟事件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深刻的“發明”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