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吴哥吧,面朝一处佛的微笑,安放现世里,你无处倾诉的心事和秘密。 这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14次游历吴哥,写就的关于吴哥*美的文字,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在台湾畅销百万册 蒋勋先生温柔又包容的言说,让你懂得:过往尽成废墟,未来不可知悉,唯有当下教我们万般珍惜。珍惜,但不能执取。
《吴哥之美》原来是蒋勋老师寄给Ming的信,娓 娓诉说着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 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 深刻,又如此宁静。本书的几篇序言由许悔之、林青 霞、狄龙、徐克撰写。内容分为:**部,大吴哥城 ;第二部,小吴哥城;第三部,城东;第四部,城北 与东北郊;第五部,罗洛斯遗址;第六部,心的驻足 。并有附录一,吴哥遗址位置图,附录二,吴哥国王 与代表建筑简表,附录三,真腊风土记。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新版序
微笑记忆
一位伟大的旅行者
一座冥想静定的佛头石雕
一个教跳舞的人
推荐序
老师的声音一林青霞
幻化之中,美所度脱一许悔之
感动推荐一狄龙/徐克
**部 大吴哥城
巴肯山:远眺繁华兴落,山丘上的国庙
巴芳寺:走在庄严的引道上,冥想文明
巴扬寺: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巴扬寺的浮雕:追索庶民生活的痕迹
空中宫殿与象台:七百年前周达观看到的皇宫
第二部 小吴哥城
“城中之城”吴哥寺:肉身里心灵的留白
吴哥寺的黎明:血色金光,朵朵红莲的一堂早课
吴哥寺的浮雕:神话文学的美术绘本
第三部 城东
喀拉凡寺:毗湿奴、吉祥天女与砖雕艺术
变身塔:为自己死亡做准备的国王P
未完成的塔高寺:形式还原的建筑美学
塔普伦寺:美的唤醒与遗忘
第四部 城北与东北郊
涅槃/龙蟠:*谦卑的信仰与沐浴仪式空间
斑蒂丝蕾:玲珑剔透的石雕艺术**
科巴斯宾山与千阳河:一条生命源源不*的大河
第五部 罗洛斯遗址
普力科寺:与水共生、崇敬东方
巴孔寺与洛雷寺:在山与水之间,找到人的定位
第六部 心的驻足
美,总是走向废墟
在居美看见吴哥
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附录
附录1 吴哥国王与代表建筑简表
附录2 《真腊风土记》一周达观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处理得极其高明。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像一首散文诗,在不同的寺庙、不同的时刻之间自由穿梭。有时是清晨的冷冽,有时是正午的炙烤,有时又是傍晚的沉思。这种跳跃感,反而更贴合我们在真实吴哥的体验——你的注意力会被突然出现的某一尊微笑或一处苔藓吸引,然后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那个点展开。我特别欣赏他那种疏离感和亲密感并存的叙事腔调。他既是一位深入研究者,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和审慎,但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却又毫不保留,坦诚得近乎脆弱。这种平衡,使得文字既有学者的厚度,又不失文人的温度。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想象那个场景,不是因为文字描述得有多么宏大,而是因为他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在巨大遗址中,你感到的那种个体微不足道的谦卑感”。它不再是一本关于“地方”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存在”的沉思录。
评分这本《吴哥之美》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那种斑驳的石墙纹理,在文字的引导下,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高棉的千年风霜。我总觉得,好的旅行文学,不该只是走马观花的记录,而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朝圣。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蒋勋先生提供的视角,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古迹游览”的想象。他没有过多渲染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反而将笔触聚焦于那些极度微小、转瞬即逝的美学瞬间。比如他对光影的描摹,那种清晨薄雾穿过残垣断壁时,光线如何温柔地“亲吻”着浮雕的细节,那种感觉,与其说是在看石头,不如说是在聆听时间低语。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原本严肃的历史遗址,瞬间变得立体和有温度。你会发现,他似乎总能捕捉到石头背后隐藏的情绪,那种超越语言的、直指人心的宁静与哀愁。这绝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游览吴哥”的指南,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用更美的心去看世界”的心灵地图。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无常的命运面前,人类文明如何通过艺术和信仰,留下永恒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质地,非常值得玩味。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打磨和筛选,带有台湾美学特有的那种清雅、克制和内敛。特别是他对“微笑”的描绘,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吴哥的微笑,是符号,是谜团,是游客们争相追逐的光影。但蒋勋先生却能跳脱出“高棉的微笑”这个标签化的说法,深入挖掘每一张石刻脸庞上细微的肌肉走向、眼角的弧度,探究那份微笑背后的信仰与疲惫、慈悲与无奈。他让我们意识到,那不是一个固定的表情,而是一系列复杂情绪的微妙平衡。这种对语言精确度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审美体验。每一次换页,都仿佛翻开了一幅新的、需要慢品细读的工笔画,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解码那份藏在笔墨深处的禅意。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去中心化”了我们对吴哥的既有印象。在网络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必看景点Top 10”的清单所主导,旅行的目的变成了打卡和拍照留念。而蒋勋先生却仿佛在用力拉着你的衣角,让你慢下来,去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许是某个被雨水侵蚀得面目模糊的菩萨头像,也许是某条被榕树根系紧紧缠绕的小径。他强调的不是“看什么”,而是“如何去看”。他教会我们,真正的吴哥之美,不是被完整保存下来的辉煌,而是在毁灭与再生中不断涌现出的生命力。这种由内而外的审美觉醒,才是最宝贵的收获。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视觉系统被重新校准了,对周遭环境中的光影、纹理、疏密关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敬畏。这是一种温柔的革命,它让你带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是看待世界的新眼光。
评分初捧此书时,我本以为会读到大量关于宗教符号的考据,毕竟吴哥窟的复杂性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蒋勋的叙述方式却像一位耐心且充满哲思的导游,他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印度教和佛教典故,化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片段,让你在欣赏那些精美雕刻时,不是被知识点压垮,而是被故事本身所吸引。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残缺之美”的阐释。我们习惯于追求完美无瑕,但书里那些断裂的手臂、风化的面容,在他笔下却焕发出一种更深沉的生命力。他让我们明白,残缺并非终点,而是时间赋予的独特印记,是生命不断与自然抗衡、又最终与之和解的证明。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和赞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很多瞬间,我甚至能感受到他那份对古高棉艺术家的共情,仿佛能透过他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些工匠们在炙热阳光下挥汗如雨,却又带着近乎虔诚的专注雕琢出那一颦一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