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仿古套装版) | ||||||||
| 出版社: | 中图地图出版社 | ||||||||
| 审图号: | GS(2011)1873号 | ||||||||
| ISBN: | 9787503164613 (中国) 97875031646606(世界) | ||||||||
| 版次: | 2018年1月第1版 | ||||||||
| 印次 | 2018年1月修订印刷 | ||||||||
| 定价: | 96.00 | ||||||||
| 装帧: | 铜版纸 | ||||||||
| 包装: | 卷筒装 | ||||||||
| 幅面: | 一全开(1152mm*812mm) | ||||||||
| 语种 | 中文 | ||||||||
内容介绍:
运用了经典的欧式古地图的设计风格,这套仿古中国和世界挂图拥有具时效性的地图信息。丰富的自然色彩,复古风格的区域界线以及具有触感的纹理效果将山峦迭起以复古的形式展现出来。两幅地图都配有精巧、优雅、又具有复古气息的边框。它们同时具备了参考图的实用功能,每幅图上都标有数以千计的地理信息。是教室、办公室、家庭装饰的!这套仿古中国和世界挂图将为每一面墙壁带来高雅的复古氛围。
编辑推荐:
仿古设计的现代地图,实为国内独创。本产品将现代地图与仿古元素完美结合,是家庭书房及办公室装饰的佳选择。成图尺寸:大全开1152mm×852mm。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国家及地区
★省级行政单位
★城市、村镇
★铁路、公路
★航海线、港口
★机场
★长城
★河流、湖泊、沼泽
★沙漠
★山脉、山峰
★海岸线、岛屿、珊瑚礁
★经纬线网格
世界地图:
★洲、大洋
★国家及地区
★首都、城市
★港口、机场
★河流、湖泊
★山脉、山峰
★海岸线、岛屿、珊瑚礁
★海沟、海岭、海盆
★经纬线网格
★磁极
★附图:世界平均降水、人口密度
这本关于十七世纪欧洲博物学图谱的再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它的精髓完全在于那些由当时最顶尖的铜版画师和植物学家合作完成的插图。每一页都凝聚着那个时代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狂热与敬畏。那些对热带雨林植物的描绘,其细节之丰富,甚至超过了现代的高清摄影——因为画师在描绘时融入了一种超越客观记录的主观热情与对“奇观”的想象。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尚未完全理解生物分类学体系的年代,人们如何试图用几何学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浪漫来捕捉自然界的生命力。我仔细对比了书中收录的几种不同版本对同一种物种(比如当时的“奇异的香料植物”)的描绘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构成了一部精彩的认知史。装帧设计上,采用了厚重的布面精装,内页印刷的墨色深沉,完美复刻了早期印刷品的质感,使得每一个细小的线条和阴影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本书不仅是科学史的文献,更是艺术史的瑰宝,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发现”的黄金时代,那种将科学探索与极致审美完美融合的时代精神。
评分这本装帧精美的历史画册,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甫一翻开,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郁的、仿佛穿越时空的沧桑感。它的纸张质地考究,那种微微泛黄、带着手工纹理的触感,立刻将人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一个古老的叙事空间。书中收录的那些古代文献插图,无论是对朝代更迭的描摹,还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微观刻画,都极其精细入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这些图像时所采取的旁征博引的态度,绝非简单的图文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笔线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密码。比如有一页专门展示了唐宋时期漕运路线的复原图,它不仅清晰地标注了主要的航道和码头,还配以当时商船的侧面图,甚至连船只的载重估算都有涉及,这对于研究古代经济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装帧的设计也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书脊采用仿古线装的样式,配合着铜制的书签扣,每一次取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考古者,在字里行间、在墨迹深处,寻找着被时间掩埋的真相与美学。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多维度的历史体验,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散文集,关于“旅行的意义”进行了一场淋漓尽致的探讨。它没有固定的章节结构,更像是一组围绕着“在路上”的主题变奏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清晨集市上陌生人眼神的交汇、异国雨天里咖啡馆里木地板散发出的独特气味,甚至是长途火车上机械性的摇晃所带来的冥想时刻。他很少直接描述宏伟的景观,而是将焦点放在“人”与“环境”在特定时空下的微妙张力上。我最喜欢其中一篇描写在中亚沙漠中迷路的小故事,他没有用传统的惊险叙事来营造高潮,反而着墨于面对绝对寂静时,内心自我对话的不断深入和重构,最终发现“迷失”本身就是寻找“本我”的最佳路径。语言风格上,充满了法语文学特有的那种慵懒、感性与理性交织的优雅,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像是在进行一场即兴的爵士乐演奏。阅读它的时候,你不需要急于知道下一站会去哪里,而是应该放慢呼吸,让文字在你的脑海中慢慢晕染开来,感受那种从身体深处涌出的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每一个微小体验的珍视。它治愈了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性。
评分我对这本关于世界地理变迁的学术专著的阅读体验是复杂而深刻的。它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那种轻松愉快的叙事方式,而是以一种近乎于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的口吻,系统性地梳理了近五百年间全球板块移动、气候带漂移以及主要河流改道对人类文明分布的影响。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地质学数据和古气候模型模拟结果,辅以大量的航海日志节选作为佐证,构建了一个宏大且逻辑严密的分析框架。其中关于“小冰期”对欧洲农业革命的连锁反应分析,尤其具有启发性,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学仅关注社会政治因素的局限,将自然科学的视角强势地引入了历史叙事的中心。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达到了国际顶尖期刊的水准,那些复杂的等值线图和三维地貌剖面图,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一旦结合正文细读,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解释力。唯一的遗憾或许是,由于其极高的学术性,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略高,需要一定的地理学和统计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不过,对于希望深入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奠定理论基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其详实的数据和创新的论点,足以激发无数后续研究的火花。
评分作为一本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报告汇编,这本书的视角极为宏大且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指导意义。它收录了来自不同大洲的十余位国际公认的遗产管理专家的深度案例分析。报告的结构清晰,从顶层设计(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指导方针)过渡到区域实践(如东南亚水稻梯田的社区共管模式),再到微观技术层面(如数字三维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复中的应用)。书中对“游客承载力”与“文化真实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并且特别强调了在地社区参与在遗产保护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它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保护观的窠臼。其中关于气候变化对沿海历史遗址(如威尼斯水城)的威胁评估部分,数据详实,预测模型严谨,读来令人警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供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乃至私人投资者参考的“最佳实践”模板。它以一种务实的、面向未来的态度,正视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指明了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可持续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