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附版本考-(全二册)

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附版本考-(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先行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图书馆
  • 善本
  • 题跋
  • 辑录
  • 版本考
  • 古籍
  • 清代
  • 民国
  • 文献
  • 善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
ISBN:9787532650408
商品编码:27500975515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附版本考-(全二册)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作者:陈先行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3265040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籍题跋的盛行是在清代,这从现存古籍题跋大都是清人所为的表象中即可得出结论。而究其根本,是因为目录、版本、校勘之学真正成为专门、成为显学是在清代,而这又与清代汉学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汉学家们整理古籍,由群经而至于子史集类,莫不以辨别真伪为要务,于是检目录、择版本、施校勘成为做学问的必要前提。每得一书,有所发明,便缀语题识其上,或叙版本异同,或辨字句讹误,或阐著书旨意,或述撰人仕履。而风气所及,又不局限于专门学问之家。洪北江谓藏书家类分五等,则撰写题跋者亦是如此。故于藏书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传之多寡,价值之贵贱,乃至与书籍相关的友朋交往,经济生活,在题跋中亦每有论述。


《古籍版本学概论》 前言 版本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核心在于对古籍文献进行辨析、考订,以揭示其流传过程中的变迁、真伪、优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书籍的抄写、刻印、流传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体系,历代学者莫不对此倾注心力。本书旨在系统地梳理和阐述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重要概念以及研究现状,为广大古籍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框架。 第一章 版本学的概念与意义 版本学的定义与范畴:版本学,英文可译为“Textual Criticism”或“Bibliology”,其研究对象是古籍文献的各种不同版本。它不仅包括对同一文献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抄刻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异文、异本进行辨析,还涉及版本源流、版本世系、版本价值评判等多个层面。版本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抄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其版本的特征和研究方法也各有侧重。 版本学的研究价值: 学术价值:通过版本考订,可以确定文献的原始面貌,剔除后人增删、訛误,还原作者的原意,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一个未经严谨版本考订的文本,可能包含大量错误,误导学者,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历史价值:版本是历史的载体,不同版本往往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印刷技术、经济状况等。通过研究版本,可以窥见历史变迁的蛛丝马迹。例如,某个抄本上的题跋、批语,可能记录了当时名士的交往,或者某个学派的观点传承。 文献价值:许多古籍版本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如存世稀少的善本、孤本,它们不仅是研究该文献的珍贵材料,本身也构成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例如,宋代的某些刻本,其雕版工艺、纸张、墨色都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 认识论价值:版本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修正、深化认识的过程。它要求研究者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审慎的态度,这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第二章 版本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版本源流(版本世系):指的是一本书从最初的创作、传抄、刊刻,到形成各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演变过程。版本源流的考察,是版本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需要追溯文献的最初版本(原刻、原抄),然后考察其如何被转抄、递刻、翻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增删、改动、訛误等情况。 初刻本(原刻本):指文献的第一个刻印本。通常具有最高的版本价值。 重刻本:指在初刻本基础上重新雕刻印制的版本。可能由于雕版损坏、文字讹误、避讳等原因而与初刻本有所不同。 翻刻本:指以现有版本为底本,重新雕刻印制。常因校对不严,易生讹误。 抄本:用手抄写而成的版本。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早期,抄本是主要的文献载体。抄本易受抄写者主观影响,错误较多,但有些孤本、善本仅以抄本形式流传。 版本异同(异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的文字、篇章、段落等方面的差异。版本异同的辨析,是版本学研究的实践环节。 字本位:以字为单位,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字词差异。 句本位:以句子为单位,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的差异。 篇章位:比较不同版本之间在篇章结构、内容顺序上的差异。 版本价值评判:对不同版本进行优劣、真伪的判断,是版本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 底本优劣:指作为刻印、抄写依据的原件(底本)的精审程度。 雕印精良:指刻工、印工的技艺水平,以及纸张、墨色等物质条件。 校勘精审:指在刻印、抄写过程中,校对人员的认真程度,能否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保存完好:指版本流传至今的完整程度。 题跋、校语、批校: 题跋:附在书籍前面或后面的文字,内容多为评价书籍、考证版本、记录购书缘由等。是研究版本、作者、流传的重要资料。 校语:对古籍文本进行校勘时所作的说明或修正。 批校:古人阅读古籍时,在书页上留下的圈点、眉批、夹注等,是了解古人阅读方法、思想见解的珍贵资料。 第三章 版本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考证法: 内证法:通过分析书籍本身的内容,如避讳、纪年、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来判断其成书年代、作者、版本特点。 外证法:通过与其他相关文献、史料、碑刻、墓誌铭等进行比对,来印证或推翻对该书的判断。 版本流传分析法: 追溯法:从后往前,追溯文献的早期版本。 顺流法:从早期版本开始,考察其后续的流传和演变。 比较研究法: 版本比较:对同一文献的多个版本进行系统比较,找出异同。 跨版本比较:将不同文献的版本特征进行对比,以获得更广阔的认识。 目录学结合:目录学研究的是书籍的分类、著录、存佚,而版本学则深入探究书的实体。目录学可以为版本学研究提供文献线索和基础信息。 实物考据法: 纸张、墨色、版式研究:通过对古籍实物的材质、工艺进行细致分析,来判断其时代和地域特征。 装帧、印章、题跋研究: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收藏印章、历代题跋等细节入手,推断其流传路径和鉴藏历史。 第四章 版本学的历史发展与重要流派 早期萌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目录学家的初步整理工作,如刘向、王俭、姚思廉等,已经开始注意到文献的异同。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流传,催生了对佛经版本的关注。 唐代的官方修史和私人藏书活动,为版本研究提供了土壤。 成熟发展(宋元时期): 印刷术的进步,特别是雕版印刷的盛行,使得书籍的生产和流传更加广泛,也带来了版本问题的复杂化。 宋代是版本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如宋敏求《长安志》、欧阳修《集古录》等具有版本考证性质的著作。 元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宋濂的《宋学士文集》等也包含大量版本考证内容。 繁荣鼎盛(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文人藏书、刻书之风炽盛,书籍种类繁多,版本质量参差不齐,催生了大量版本学著作。 明代:杨慎的《丹铅续录》、李诩《戒庵老人诗话》等,对版本进行了辨析。 清代:清代是版本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考据学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强调实事求是,注重文献的考证。 乾嘉学派:更是将版本考证推向极致,涌现出大量精深的版本学著作。 陈垣:在明清版本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证法”、“校勘法”,对近现代版本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梅:在词曲版本研究上成就卓著。 叶德辉:《书林清话》,系统梳理了中国刻书史。 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了大量明清刻书。 陆心源:《仪顾堂集》,其版本考证严谨。 近现代与当代: 陈垣: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学大家”,其在版本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强调“以一本证诸书,以诸书证一书”,开创了现代版本学的研究范式。 王国维:在古史辨证和文献考订方面有卓越贡献。 郑振铎:在古籍整理和版本研究方面贡献巨大,著有《中国俗文学史》。 傅斯年:在史料学的应用中,高度重视版本问题。 当代学者继承了前辈的学术传统,在古籍整理、版本辨析、版本学理论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五章 古籍版本学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挑战: 古籍文献的稀缺性与残缺性:许多珍贵古籍版本已经损毁或仅存残片,给研究带来困难。 文献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载体的古籍,其版本特征千差万别,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研究方法的创新:在传统考证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图像识别等),以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是重要的课题。 人才的培养:版本学研究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判断力,培养合格的版本学人才面临挑战。 未来展望: 数字化与网络化:将更多古籍善本数字化,建立完善的古籍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查阅和比对平台。 跨学科融合:将版本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文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相结合,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古籍保护与修复:加强对古籍实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版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版本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版本学理论研究,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理论框架。 普及与推广:将版本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普及,提高公众对古籍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结语 版本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问。它不仅仅是对古籍字句的辨析,更是对历史、文化、思想的一次次深入探寻。通过版本的研究,我们得以触摸到先贤的心迹,理解文明的传承,并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本书虽不揣浅陋,力求系统阐述版本学的基本面貌,但古籍浩如烟海,版本问题错综复杂,本书所及,不过是冰山一角。愿本书能为有志于此道的同仁提供一份参考,激发更多对古籍版本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泛着淡淡的古雅色泽,即便只是翻阅,也能感受到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里行间透露着编者的用心良苦,特别是那些重要的引文和注释,处理得既醒目又不干扰整体的美感。初拿到手时,我花了很长时间端详封面和扉页,那种朴实中蕴含的精美,让人立刻产生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和护封的设计,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尊重,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欢喜。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通常对这类涉及“辑录”和“考据”的专业书籍抱有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内容本身是高度专业化的文献梳理,但作者在引述和串联不同题跋时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完全被那些古人的笔墨和情感所吸引,那些看似零散的批注,在作者的梳理下,构建起了一张关于版本流传和学人交往的细密网络。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在古籍整理类著作中实属难得,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传统工具书的架子气。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稳而深邃,绝非市面上常见的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它的学术底蕴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将这种深厚的底蕴“消化”并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是一扇通往古籍世界的大门,指引清晰;而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座宝藏,提供了大量可供深入挖掘的一手资料。它在学术价值、阅读体验和工具实用性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其超越了单纯的“专业书籍”范畴,成为一部可以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重要文献汇编。读完后,我对古代读书人的那种专注与热爱,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上。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谁在何时何地题跋”,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不同时代藏书家的关注点、审美趣味乃至社会风气。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朝代题跋的用词和关注侧重,我仿佛能窥见当时士大夫阶层精神世界的变迁轨迹。这种由小见大的观察视角,非常耐人寻味。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批注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察角度,远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具亲切感和说服力。

评分

第三段评价: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籍爱好者,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资料检索上的便利性。虽然它汇集了海量的题跋信息,但索引系统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查找起来异常便捷,无论是按人名、按书目还是按时间线索,都能迅速定位所需内容。我试着追踪了几则我此前在其他地方零散见过的题跋片段,这本书都提供了完整且清晰的上下文,这极大地帮助我补全了知识上的碎片。这种高效的检索能力,使得这本书从一本“可读”的读物,升级为一本“必备”的案头工具。对于任何需要进行版本学研究或者对古代藏书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它的实用价值简直无可估量,省去了无数在浩瀚古籍中大海捞针的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