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改革哲学
定价:59.00元
作者:李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36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6395
编辑推荐
用中国的方式 讲好中国改革故事 建构中国气派的认知方法
中国改革用包容性思维 形成相互叠加的混合优势 成就中国经济奇迹
以5000年文明理解中国40年改革,寻找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思式
内容简介
中国走过40年改革历程,得以稳居世界大经济体,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奇迹。发掘中国改革的成功奥秘,对于中国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立足中国历史与实际,“以中国为方法”,为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框架。它将揭示出,中国改革的成功奥秘,是改革背后的包容性思式与哲学观念。对待不同的经济学说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改革方案,中国都是以学习的态度汲取其合理成分,又以批判的眼光去除其不足之处,并终混合应用于改革实践。政府与市场、集中与分散、管制与自由、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际、东部与中西部……在所有这些相关联的二元范畴中,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坚持执两用中、进行综合运用,形成了各种元素相互抵消缺点而又彼此激荡优势的“混合优势”或者说“叠加优势”。
对所有希望理解并借鉴中国改革经验的个人、机构或国家,中国改革提供的不仅是全新的发展模式,更是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思式与哲学观念。
目录
前 言 以5 000 年文明理解40 年改革
章 中国经济改革的思式:包容型智慧
改革40 年的经济奇迹
如何“理解中国”
寻找中国改革的哲学观念
包容型智慧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
章 “特色+”和“开放+”:市场经济的中国想象
计划外的野蛮生长
对计划经济的深刻反思
打开一扇开放的窗口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就是纯粹的呢?”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演进过程
“特色+”和“开放+”,让中国吸收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章 理性设计与自发创造:中国改革的二元动力结构
“这个官司交给我替你们打好了!”
“先不要动他!”
中国式的制度变迁
中国改革是试错机制、学习机制和理性化机制的结合
第四章 增量改革:抵达彼岸的方法选择
莫干山会议上的挂牌辩论
刀尖上的蜂蜜
增量改革在其他改革领域的运用
“增量+”:改革的时间进程、顺序选择与策略设计
第五章 多元一体:960 万平方千米的空间叠加
苏南模式:计划经济遗产的自发延伸
温州模式:逆向竞争优势
珠江模式: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建立
“多元一体”的中国想象
第六章 城乡二元: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相遇
打捞沉默的农村与农民
人类历史上规模大的人口流动
中国农民与二元经济模型
农民理性扩张到现代文明
城市是推动器,农村是稳定器
第七章 第三条道路: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
政府与市场:悬而未决的争议
“有为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
市场激发活力、政府维护稳定
应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性解决方案
第八章 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中国:包容型智慧看待世界的方式
包容型智慧是明确的思想地图
包容是中国的生长方式
由改革而强大:向现代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结 语 包容是维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优方案
作者简介
李拯:1987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水市,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同年加入人民日报评论部并工作至今。
曾参与编撰《领导人用典》《领导人讲故事》等图书,并出版个人著作《历史不糊涂》,版权输出到韩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
媒体评论
这本书提炼出“包容”这个关键词,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尝试着“以中国为方法”来解释中国改革、讲好中国故事。
曹远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一个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新框架,一个长视角的中国改革新理论,一个扎根中国传统的新思维,“中国的改革哲学”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献上了厚礼,值得我们阅读!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对于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解释框架,是一份献给“中国时刻”的思想大礼。
杨光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的改革不是在正统的华盛顿共识指导下推展开的,它的改革理念和推进方式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烙印。这本书试图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寻找这种文化记忆。
张军 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这本书提供了理解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新视角。作者以包容型智慧来阐释中国的改革哲学与经济学者强调产权保障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的讨论与争议,比如政府与市场、集中与分散、管制与自由、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等。如何在这些二元关系中寻找平衡点是解析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问题。这本书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入手,条分缕析,很有新意。
王庆 重阳投资总裁兼经济学家
在线试读
当我们谈论中国经济改革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比较优势战略、市场导向改革、中国特色产权界定、发展主义政府……各种经济理论应运而生,都想破解中国改革成功的密码,并基于中国的改革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制度模式。这不仅会丰富人类的知识版图,更会直接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知识和发展两个层面有益于人类的总体进步。
但是几乎所有的分析,从抽象意义上来说都集中于有形的制度模式层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大师诺斯认为,制度不仅有正式的、成文的制度规定,还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比如说文化传统、民风习俗和意识形态等看不见的因素。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解读中国改革,就不能缺少基于文化的解释,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总结︰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
历史学家史华慈说过,“人类过去的各方面经验,不论有益有害,都可能继续存在于现在之中” ,并认为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是“两种流动不居、互相渗透的状态”。从这个视角来看,寻找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密码,就要找到中国改革的独特性,找到中国独有而其他国家所无的特质,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未曾断代的文化。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它们所体现的思式、哲学观念和想象世界的方式,并没有被埋进时间的故纸堆,而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看待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的方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敏锐地洞察到数千年历史传统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因此,在探讨中国经济奇迹时,就不能忽视文化对于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意义。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明确指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渐进的传统和中庸文化特点摸索改革路径。”国务院发展研究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说:“中国30年奇迹及其背后的制度演化逻辑同样清楚地表明,近30年内的经济变迁绝非是纯经济制度因素所能概括。”
这些洞见让人透过中国经济改革的40年,看到了中国文明延续的上下五千年。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一个文明古国正在重拾昔日荣光。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也应该摒弃西方观,走出“被表达”“被代言”的困境,努力“以中国为方法”理解中国改革,以5 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在中国发现历史,在中国看见智慧,在中国遇见未来。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气息,和书中探讨的“改革”主题非常契合。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仅凭书名《中国的改革哲学》和作者李拯的名字,就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中信出版社的书籍质量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保障,正版书籍这点也让我很是放心。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书,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哲学”的深度。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改革的表象,比如GDP的增长、城市的面貌变化,但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深层逻辑、思想演变,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价值冲突和哲学思考,却常常被忽略。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特别想了解,在李拯的笔下,中国的改革是如何从一个实践性的过程,上升到一种哲学思辨的层面的。它会探讨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改革是否遵循某种普适性的哲学原则?又或者,中国式的改革本身就孕育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也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的改革哲学》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性和思辨性,让我对作者李拯将要展开的论述充满好奇。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我通常都比较信任其内容的质量和学术价值。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许多关于中国发展的论述,往往侧重于经济数据、政策解读,或是历史事件的叙述,而真正触及“哲学”层面的探讨相对较少。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究竟是什么样的哲学理念,支撑着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进程?是某种特定的思想流派,还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独特认知体系?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改革决策背后的价值判断,探讨在转型时期,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哲学抉择。例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革的哲学,是否也包含着对“何为善”、“何为正义”的再思考?我很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改革的复杂性和内在逻辑,不仅仅是看懂“怎么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第二段评价: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现货”两个字,这对于渴望立即获取新知、又不想漫长等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欣慰的提示。作者李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此前的一些著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过不小的反响,尤其是在探讨国家发展战略和现代化转型方面,总能带来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次聚焦“中国的改革哲学”,我预感这将是一次更为深入和系统的梳理。我一直在思考,改革并非仅仅是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触及到传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乃至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根本性认知。那么,中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是如何在哲学层面回应这些挑战的?是借鉴了西方哲学,还是在传统思想中汲取养分?亦或是两者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特色哲学?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改革中的“道”与“术”,如何在实践的洪流中提炼出思想的精髓,并用哲学语言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跳出碎片化的信息,从更宏观、更具思想性的维度来理解中国改革的本质。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一直认为,任何伟大的实践背后,都必然有深厚的思想支撑,而“改革”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实践之一。因此,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哲学》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李拯的名字,在一些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讨论中,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总能以一种宏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梳理改革的历程,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挖掘支撑这些改革的哲学思考。我很好奇,在中国改革的浪潮中,是否涌现出了独特的哲学观念?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了改革的方向和深度?比如,在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冲击时,中国是如何在坚持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又能够吸收和借鉴外来思想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改革过程中,中国思想界是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理论创新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对中国改革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政策调整,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力量,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以及展望未来的中国,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第三段评价: 《中国的改革哲学》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觉得沉甸甸的,我猜它一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深入思考的。最近我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想了解那些推动国家前进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改革都是具体的事件和政策,比如某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某个领域的开放,但这些背后究竟有没有一套支撑它们的思想体系?作者李拯,我之前也听过他的名字,在一些经济和哲学相关的讨论中,他常常能提出一些非常犀利且有深度的观点。这次他把目光投向“改革哲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上的碰撞?比如,如何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或者,中国式的改革是否是一种对西方发展模式的超越,抑或是对其的某种修正?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有深刻的哲学洞察力才能解答。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帮助我理解改革背后那套更深层次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