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2版)

城市经济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利民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经济学
  • 经济学
  • 城市研究
  • 区域经济学
  • 房地产经济学
  • 城市规划
  • 经济地理
  • 公共政策
  • 发展经济学
  • 空间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170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935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管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4
字数:69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1)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以及西方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在定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加强量化分析与论证;在描述一般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外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探求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学科的科学性。

  (2)运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我国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多层次的剖析;对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也从经济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将我国各类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案例,大量引入实证分析之路,达到信息量大、论证充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用性高之目的。

  (3)及时研究我国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有关理论、方针政策与热点问题,大量引用新的数据和图表,从而显著地提高本教材的时效性。


内容简介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本书包括14章内容,较全面地阐述了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实践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每章包含学习目标、正文、拓展阅读、本章小结、思考与讨论等五部分内容。本书语言通畅、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例证丰富、体例活泼,既方便教师教学,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也方便学生自学。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层次相关专业课基础教材或城市经济学知识读本,也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参考读物和城市实际工作者的培训、辅导或自学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1
第一节 城市的一般概念 1
一、城市的起源 1
二、城市的定义 2
三、城市的特征 3
四、城市的功能与类型 5
拓展阅读 城市起源—太原 7
第二节 城市经济与城市经济学 8
一、城市经济的内涵 8
二、城市经济的特点 10
三、什么是城市经济学 13
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性质和内容 13
拓展阅读 人类迫切渴望破解城市化难题 世博会展示未来六大趋势 15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19
一、城市化的概念 19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21
三、中国城市化历程及特点 22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 25
拓展阅读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之单一指标法 26
第二章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30
第一节 集聚经济理论 30
一、集聚经济的含义 30
二、地方化经济 32
三、城市化经济 36
拓展阅读 静态集聚经济与动态集聚经济 38
第二节 经济区位论 39
一、农业区位论 40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43
三、中心地带理论 44
拓展阅读 企业区位选址:运输成本之外的因素 47
第三节 城市化理论 49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49
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52
三、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55
拓展阅读 我国城市化现状与前景 58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61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测度 61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与新发展 61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66
拓展阅读 2010,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 70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 72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 72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 74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和限制因素 75
四、城市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 76
拓展阅读 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模型 77
第三节 城市经济发展 90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涵 90
二、城市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92
三、城市结构效益的测度 95
拓展阅读 贵阳—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样本 96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政策 100
一、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标模式 100
二、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政策 102
拓展阅读 德国:鲁尔区转型有道 105
第四章 城市规模经济 109
第一节 城市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 109
一、城市规模的形成 109
二、城市规模经济 130
三、城市适度规模 132
拓展阅读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内在因素分析及其案例 148
第二节 城市规模分布 150
一、城市密度与城市规模 150
二、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151
三、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 156
拓展阅读 外部规模经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与发展的一个核心理由 160
第五章 城市土地经济 163
第一节 城市土地 163
一、城市土地的含义和特征 163
二、城市土地租金的含义和特征 164
三、城市土地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166
拓展阅读 昆山集约用地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167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 170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及其效率 170
二、城市土地投标租金模型 172
三、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均衡 174
拓展阅读 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补充 175
第三节 城市土地的空间结构 178
一、空间结构理论内涵及发展背景 178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179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节 185
拓展阅读 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助推经济开发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186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189
一、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征用制度的演变 189
二、现存土地征用制度中的问题 189
三、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对策 190
拓展阅读 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 191
第六章 城市住宅经济 198
第一节 城市住宅经济概述 198
一、住宅经济及其相关概念 198
二、住宅的基本属性 200
三、住宅经济的基本特点 201
拓展阅读 住宅区位选择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 202
第二节 城市住宅经济理论 206
一、城市住宅建设及供给理论 206
二、城市住宅消费及需求理论 208
三、住宅的流通 212
四、城市住宅市场的动态供求平衡 213
拓展阅读 海南重现房地产泡沫 217
第三节 我国城市住宅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政策导向 221
一、我国城市住宅制度的改革历程 221
二、我国传统的城市住房制度及住房问题成因 223
三、我国未来城市住宅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与措施 226
拓展阅读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228
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232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232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及分类 232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234
拓展阅读 合肥着手编制未来5年建设规划 235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236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供求 236
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类型 238
三、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分析 239
第三节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问题 241
一、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 241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41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243
拓展阅读 “5?7”特大暴雨历史罕见,城市基础设施经受考验 245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趋势和营运体制改革 248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化趋势 248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 250
三、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251
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253
拓展阅读 采用TOT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开门引资 253
第八章 城市产业经济 256
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 256
一、按生产部门划分 256
二、按产品使用划分 256
三、按经济功能划分 257
四、按生产要素划分 257
五、按三次产业划分 259
拓展阅读 加快城市产业转型 260
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 262
一、城市经济结构 262
二、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262
三、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 263
资料链接 偏离—份额模型 265
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266
拓展阅读 义乌创意产业之路该怎么走 267
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 269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269
资料链接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脉络 272
二、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 274
三、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 276
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278
拓展阅读 中国汽车零部件四大趋向—产业集群见雏形 279
第九章 城市劳动经济 282
第一节 城市劳动人口的特征和构成 282
一、城市人口的特征 282
二、城市人口的自然构成 283
三、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 285
拓展阅读 世界人口的发展特征 287
第二节 城市劳动人口流动 288
一、劳动力迁移的动机 288
二、劳动力迁移的U形往返现象 290
三、劳动力迁移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291
拓展阅读 美国的人口迁移 291
第三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 293
一、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293
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 294
三、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 295
拓展阅读 经济转型中的上海劳动力市场 297
第四节 城市劳动人口的就业与我国的就业保障体系 299
一、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及失业的类型和成因 299
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存量和流量模型 301
三、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就业机制 302
四、我国城镇的就业保障体系改革 303
拓展阅读 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305
第十章 城市环境经济 308
第一节 城市环境 308
一、城市与环境 308
二、城市生态环境危机 310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311
拓展阅读 八大公害事件 312
强沙尘天气明显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城市空气质量 313
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通知 314
第二节 城市环境的经济分析 316
一、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316
二、环境质量价值的经济评估 320
三、城市环境外部性分析及治理对策 323
拓展阅读 减污手段的比较分析 326
第三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329
一、“先污染、再治理”发展模式 329
二、“边发展、边治理”模式 330
三、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331
拓展阅读 厦门生态城市建设 338
第十一章 城市商流经济 342
第一节 城市商流经济概述 342
一、城市商流经济的含义和内容 342
二、城市商流与城市市场 343
三、城市市场功能的发展和完善 344
拓展阅读 流通领域的科技支撑 346
第二节 城市物流经济 347
一、物流与城市物流 347
二、城市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349
三、城市物流系统和物流网络 350
四、城市物流政策 355
拓展阅读 国外城市配送概况 358
第三节 城市资金流经济 359
一、城市资金流的内涵与网络系统 359
二、城市资金流的经济效果分析 362
拓展阅读 城市资金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362
三、城市资金流经济政策 364
第四节 城市劳务流经济 364
一、城市劳务流的内涵 364
二、城市劳动力市场及其均衡 365
三、城市流动劳动力的经济影响 366
拓展阅读 中国为城市化革命做准备 367
第五节 城市信息流经济 368
一、城市信息流的含义与通信系统 368
二、城市信息结构 369
三、城市信息制度规范政策 371
第十二章 城市安全经济 374
第一节 城市安全与城市安全经济系统的概述 374
一、城市安全的定义 374
二、城市安全经济系统 375
三、城市安全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76
四、城市安全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77
拓展阅读 食品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大局 378
第二节 安全经济及其经济学分析 380
一、安全经济 380
二、安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80
三、安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382
拓展阅读 上海世博会与公共安全问题 386
第三节 城市突发事件管理概述及经济分析 389
一、突发事件的界定与分类 389
二、突发事件的管理及其结构 390
三、城市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及其经济分析 392
四、城市突发事件的经济影响 394
拓展阅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四色预警 395
第四节 城市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397
一、城市犯罪的类型与影响 397
二、城市警察生产函数 398
拓展阅读 武汉百步亭—全国社区的一面旗帜 400
第十三章 城市财政与金融 405
第一节 城市政府与城市公共品 405
一、城市政府的类型与层级 405
二、城市政府职能 406
三、城市公共品—理论和应用 407
拓展阅读 各地方案陆续亮相 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速 411
第二节 城市财政 413
一、城市财政概述 413
二、城市财政职能及其范围的界定 414
三、城市财政的收入 415
四、城市财政的支出 421
拓展阅读 城市公共开支决策理论 424
地方债务绑架土地财政 427
解析土地财政 437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442
第三节 城市金融 444
一、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和运作 444
二、城市多元化融资的建立 446
三、城市金融和谐发展的对策 449
拓展阅读 盐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案例分析 454
第十四章 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 461
第一节 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461
一、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461
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462
三、城市现代化的特征 463
四、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464
拓展阅读 世界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 只有理性选择 465
第二节 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467
一、指标体系 467
二、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确定 468
拓展阅读 北京城区现代化进程评价 470
第三节 城市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 471
一、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内涵 471
二、城市国际化战略的特征 472
三、国际性城市的衡量指标 473
四、国际性城市的表现类型 474
五、国际性城市的功能 475
拓展阅读 义乌:小商品之城迈向国际化 475
第四节 21世纪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479
一、数字城市 479
二、生态城市 479
三、健康城市 482
拓展阅读 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483
北京历史建筑拆建之殇 486
参考文献 491


精彩书摘

  《城市经济学(第2版)》:
  有人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其理由之一是“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数是世界各国中最多的”。这种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科学。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的多少,不能仅仅用绝对数字相比,而应该用大城市人口在整个国家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否则没有可比性,如果这样相比中国大城市人口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例如,“1985年1月1日,苏联共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51个,其中22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在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里,集中了全国人口的1/4强”。而我国全国人口几乎比苏联多4倍,然而1984年末,全国只有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50个,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只有19个,在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里,集中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8.2%。无论绝对数或相对数,我国都低于苏联。即使到了1995年,我国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人口总数也才达到13389.5万人,只占全国人口121121万人的11%,仍大大低于苏联1985年的大城市化水平。
  ……
城市经济学(第2版) 图书简介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深度剖析当代城市经济活动的复杂脉络 《城市经济学(第2版)》是一部全面、深入且极具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它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而又贴近现实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复杂经济现象、结构性挑战与政策抉择。本书超越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将焦点牢牢锁定在城市这一独特的经济集聚体上,探讨其内部运作机制、与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动态演变。 第一部分:城市现象的基石——理论基础与空间组织 本书伊始,便为读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我们首先从经济学原理出发,系统梳理了城市形成的内生动因。这包括对规模经济、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的精细化剖析。不同于笼统的论述,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s)、劳动力市场的深度(Thick Labor Markets)以及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化等多种形式的集聚红利,并辅以严格的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证据,检验这些理论在不同类型城市和产业中的适用性。 随后,本书重点转向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经典的索洛模型(Solow Model)与伯吉斯模型(Burgess Model)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赫希曼模型(Bid-Rent Theory),我们详细分析了土地价格、通勤成本与城市密度的相互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版融入了最新的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的讨论,探讨了非中心区域的发展潜力,以及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兴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单中心”范式。通勤理论的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引入了行为经济学的洞察,解释居民在时间、金钱和环境质量之间的权衡取舍。 第二部分:城市内部的微观动力——要素流动与治理 深入城市肌理,《城市经济学(第2版)》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内部的资源配置与治理机制。劳动力市场是核心议题之一。我们考察了技能极化(Skill Polarization)现象,分析了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如何重塑城市就业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不平等问题。针对城市人力资本的培养与保留,本书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 在土地使用与住房市场章节,本书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不仅涵盖了经典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分区管制(Zoning)的效率与公平性讨论,还着重分析了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约束、租赁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以及负担能力危机(Affordability Crisis)的成因与多维度的政策干预措施。我们运用前沿的计量方法,量化了不同类型规制对房价波动的影响。 第三部分: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合作与区域治理 城市并非孤立的岛屿,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本部分探讨了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竞争层面,我们分析了城市招商引资(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的“军备竞赛”效应,税收优惠对投资区位选择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避免“零和博弈”的陷阱。 合作层面,本书深入研究了跨界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的必要性与实践难度。从基础设施共享到污染控制,再到区域交通规划,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不同行政区划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是本部分的重点研究内容。我们引入了“城市群”(Megaregion)的概念,探讨超大型城市群在国家乃至全球价值链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国家竞争力的贡献。 第四部分:当前热点与前沿挑战——可持续性与技术变革 认识到时代发展的紧迫性,本版新增并大幅扩展了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章节。环境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交叉点被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讨论了碳排放、交通拥堵的外部性成本核算,还系统评估了绿色基础设施(如城市绿地、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经济效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建设,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引导绿色转型,是本部分关注的焦点。 此外,技术革命对城市形态的冲击是本版的另一大亮点。本书专题分析了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远程工作(Remote Work)的兴起对传统商业地产和城市交通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潜力及其潜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被置于严谨的经济学框架内进行审视。 本书的特色与适用对象 《城市经济学(第2版)》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理论深度与实证广度的完美结合。书中穿插了来自北美、欧洲、东亚等全球主要城市群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和政策案例,确保了理论模型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贴合。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不仅是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学、公共政策等领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教材的理想选择,更是政府决策者、城市发展规划师、房地产行业分析师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走向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它旨在培养读者运用经济学工具对城市复杂性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城市,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剖析。而《城市经济学(第2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运作的内在规律。书中对“住房市场与城市不平等”的分析,让我对高房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供需关系,更牵涉到土地制度、金融市场、人口流动以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书中通过模型和案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城市创新与知识溢出”的讨论也倍感兴奋。它解释了为什么大城市往往是创新的策源地,以及知识和技术是如何在城市内部快速传播和扩散的。这种“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分析,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预判。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用来解释我们身边最熟悉不过的城市现象。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城市经济学(第2版)》时,有些担心会过于学术化,难以阅读。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语言生动,逻辑清晰,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城市税收与财政”来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它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各种税收工具来筹集资金,以支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经济发展。同时,它也揭示了税收政策对企业选址、居民居住选择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某种税收制度,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权衡了各种政策的利弊,并给出了基于理论的建议。此外,书中对“城市产业政策”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它分析了不同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城市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背后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活动和政策选择的结果。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而《城市经济学(第2版)》完全满足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把经济学的原理和城市发展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的探讨。它没有回避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挑战,比如污染、资源消耗等,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书中对“外部性”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税收、补贴或者产权界定等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让我豁然开朗。我还对书中关于“城市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经济主体(居民、企业、政府)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价值。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城市经济的整体运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学不仅是研究“钱”的学问,更是理解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以及城市如何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经济学理论,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城市案例展现出来。我之前读过不少经济学书籍,但很多都偏重于宏观模型或者微观个体行为,总觉得少了些“温度”,而《城市经济学(第2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没有回避现实中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房价飙升、交通拥堵、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经济逻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区位论”的讲解,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结合了历史上的城市发展脉络,比如早期贸易路线如何影响城市选址,以及现代科技和基础设施又如何重塑城市的空间格局。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看到一座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同时,书中对“城市集聚经济”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解释了为什么人才、资本和创新往往会向大城市聚集,以及这种聚集效应如何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繁荣。这些内容让我对理解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很感兴趣,而《城市经济学(第2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了对真实城市问题的分析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如何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书中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经济学解释,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外部性效应,都让我受益匪浅。另外,书中对“交通与城市扩张”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解释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驱动城市郊区化和城市边界的扩张。当我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总能联想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那些曾经疑惑过的城市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许多看似混乱的城市发展背后,其实都存在着清晰的经济逻辑,而理解这些逻辑,对于我们参与到城市的讨论和建设中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