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活着的古堡——游摄蔚县古城 探究古堡文化
定价:118.00元
作者:郑永康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7061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蔚县古堡文化,是蔚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财富。由于社会发展和自然因素不可逆的影响,部分古堡
如今已渐行渐远。但图片可以承载历史,我们通过对现存古堡的深度游,去找寻挖掘蔚县斑驳厚重的古堡文
化,抢救性地拍摄记录古堡遗存,留住古堡的乡愁和历史记忆。近距离地穿越500年的古堡时空,赏阅北方经典
的民俗风情,品味蔚州人手指尖传承的乡土艺术魅力,每一处都会使你为之感叹叫绝。
作者历经6年,50多次深度走访古村落所拍摄的图片和采访的素材,讲述了自己如何去认识蔚县古堡和拍
摄古堡文化的实战体验,对人们游摄蔚县古堡文化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拍摄古堡的指
导书,也是蔚县古堡深度游的导游攻略。
目录
作者介绍
郑永康,1950年5月生,原供职于水电部队,大校警衔。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北京市军休摄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旅业协会摄影分会理事。
1985 年、1986年,分别在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期、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二期面授学习,在《解放军报》学习新闻写作一年。
1986 年起,在各种专业媒体上发表作品500 余幅。在国际影赛中获得各种奖项数百幅。
1990 年,被列入《中国青年摄影家》辞典。
1994 年,西藏《羊湖船》被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收藏。
2007 年,《老街》、《洱海风情》入选巴塞罗那国际双联展。
2008 年,北京《四环夜色》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收藏。
2013 年,《面临失传的青砂器》获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人类贡献纪录奖。
2015 年9 月,与余厚民老师合作动员国家信息中心,向蔚县白乐贫困中学捐赠电脑50台,价值35万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对“文化”的解读上,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广阔视野,这绝对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拍照打卡”层面的旅游指南。作者对蔚县古城的理解,明显超越了单纯的砖瓦结构,而是深入到了它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产物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内核。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人与城”关系的论述,比如如何分析那些看似坚固的城墙内部,那些错落有致的民居布局所反映出的宗族关系和邻里互动模式。书中对一些民间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穿插描写,如同给冰冷的石头建筑注入了温度和灵魂,让人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是如何“活”过来的。这种对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握,使得整本书的论述不再是静态的遗迹介绍,而更像是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其中包含了古代工程技术的智慧,也包含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哲学,这种多维度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城”二字的传统认知。
评分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图像与文字的结合运用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充分体现了“游摄”这一核心理念。它没有让摄影沦为文字的附庸,也没有让文字成为照片的简单注脚,而是形成了一种互相印证、互相烘托的有机关系。比如,当文字描述到某处城墙的防御结构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时,紧随其后的照片便会以一个精准的侧视图来佐证这个结构的功能性;反之,当一张照片展示出某种光影效果的震撼时,作者的文字便会迅速跟进,解释这种视觉冲击背后的地理方位和时间信息。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传统图册的空洞或纯文本的枯燥,可以说,它成功地将一次严肃的文化考察变成了一场视听盛宴,让晦涩的专业知识通过优美的影像得到了有效的“翻译”。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描述和分析过程中,融入了大量个人化的“探访手记”式的细微观察,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亲历感和真实度。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宏大的历史事实,更关注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一扇被岁月侵蚀得已经无法对齐的木窗,一处被行人无意中磨得光滑的石板,甚至是对当地老人口述历史的片段性记录。这些细节的捕捉,往往是冰冷的历史文献无法提供的,它们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切片,拼凑出了一个饱满而富有层次感的古城形象。这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沉浸体验,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一同经历了作者在烈日下攀爬城垛、在昏暗的地下室里辨认文物的过程。这种扎根于现场的真诚记录,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可信,也更具有感染力,让人油然而生出亲自去寻访一番的冲动。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展现出一种游刃有余的功力,它巧妙地平衡了“游记”的轻盈与“文化探究”的深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牵引读者的好奇心,开篇并非直接抛出枯燥的历史年代,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将我们带入到古城的特定时空节点,比如清晨薄雾中初醒的城门,或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的街巷。这种“以景带史”的写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觉得遥不可及的古代建筑知识,变得鲜活且易于接受。随后,在读者心神稍定,对这座古城产生亲近感之后,作者才循序渐进地引入关于防御体系、生活习俗乃至地方方言的考证,既满足了求知欲,又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的轰炸。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或建筑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脚步,完成一次由表及里的深度对话,读起来非常享受,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严肃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硬壳包裹的封面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古老城墙的斑驳纹理。尤其喜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在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影变化,不张扬却又暗藏着精致。内页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道,文字的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十分舒适,不会有拥挤感。至于摄影作品的呈现,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那些石块的粗粝质感、光线穿过箭垛的锐利光影,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特别是那些俯瞰全景的航拍大图,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站在高处,感受着这座古城的脉搏。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挑剔的,或许是跨页的排版上偶尔能看到装订线带来的微小视觉干扰,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视觉到触觉都充满了诚意的作品,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环节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实体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