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
定价: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黄志群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53406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翻开此书,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行者在印度的游记,更多的是一位艺术家对人生、对艺术的体悟。跟随作者在印度的行走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印度的各种形象,也许是令你期待的,也许是令你迷惘的,但这一切在未翻开书之前,都是神秘的!正如作者所说,有的人去了一次就永远不想再去,有的人却终其一生,一次又一次的回去。然而作者在印度的体悟和表演艺术相结合后,居然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也许这也是促使你翻开这本书的动力。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自我内在的探寻,就请跟随作者,翻开本书,走近印度,探寻你的本身,理解“活在当下”真正的意义。
内容提要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表演和静坐时的境界一致,都是“活在当下”;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印度,是*的!有人去了一次,就永远不想再去,也有一种人,去了一次,就终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印度总会让人对生命产生反思和体验文化冲击,虽然脏乱、失序、扰攘、贫穷,但却可以诞生出精美的艺术、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强烈的反差和强烈的思索!也正因如此,佛才会在印度出世,泰戈尔才会写出世情、充满爱的篇章吧。也许,很多的不凡,是在矛盾和冲突的交织中,才能升华出来的。而本书正是带领读者,进一步领略印度的“静”和表演的“质”。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志群196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6岁开始学习击鼓,10岁正式拜师学习中国武术,在武术与击鼓的世界超过20年。1983年8月在中国台湾就读台中体育技术学院国术科。1987年9月参加南非、中东青年访问团,1988年毕业之后,加入台北民族舞团。1992年进入云门舞集。1992年12月初次赴印度,学习静坐及领悟“活在当下”的智慧。1993年6月受刘若瑀之邀,担任“优剧团”的“击鼓指导”,以“先学静坐,再习击鼓”的方式,改变了剧团的体质,奠定了优人击鼓与武术的表演形式基底。1994年与1996年分别带着优人赴印度旅行,从此多次进出印度与中国西藏,时时探寻心灵的故乡。黄志群认为,表演和打坐的境界并无二致,都是“活在当下”。他说:“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在演奏一部复杂的交响乐。它并非一味地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懂得留白,懂得在最关键的时刻收住笔锋,让那些未尽之言在读者的脑海中回响。我对其中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瓦解与重建的描写尤为动容。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就好像古老的根系被粗暴地切断,新的枝叶虽然努力向上生长,却总带着一丝对泥土的眷恋。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了极致,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妙的非语言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不经意的沉默,都承载了厚重的信息量。这使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而可信。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田野调查时,是如何耐心地与那些受访者建立信任,才能换来如此坦诚的吐露。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实作品,更是一份饱含人文关怀的珍贵档案。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在于其对“声音”与“非声音”之间辩证关系的探索。当我们谈论“寂静”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在某些文化语境下,真正的“寂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宣告。作者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宗教背景人群的记录,揭示了这种“听觉景观”如何塑造了个体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比如,在某些极度喧嚣的集市中,人们反而发展出一种特殊的“过滤”能力,反而能从中听出规律和秩序。相反,在看似宁静的场所,却可能潜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压力和无声的抗议。这种视角转换,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交流”和“倾听”的理解。书中对宗教仪式的描述,并非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深入到信徒灵魂深处的探索,那种对信仰的执着与迷惘,让人感同身受,甚至引发了我对自己精神寄托的反思。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真正做到的,是让我们跳脱出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去理解“他者”的内在逻辑。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探讨所吸引。在印度许多地方,时间似乎不是一条线性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循环、充满可能性的空间。书中描绘的那些等待、那些仪式、那些似乎永无止境的等待背后,蕴含着一种我们现代社会早已遗忘的耐心与宿命感。作者在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时,展现了极大的尊重与克制,没有预设立场,只是静静地观察、记录,然后引导读者自行去品味其中的深意。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隐形的访客,被允许进入到那些最私密、最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章节之间的跳跃性,恰恰模仿了思绪在广袤大地上的漫游,总能在不经意间,将看似无关的片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共鸣。
评分这本关于印度社会变迁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心灵世界的窗口。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现代性冲击下,传统信仰与个人追求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常常充满张力的关系。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让我仿佛置身于加尔各答拥挤的街道,或是喜马拉雅山脚下宁静的寺庙之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叙事者对于“寂静”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构。它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声音缺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停顿、一种对周遭喧嚣的内在回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比如对某个偏远邦落里手工艺人生活状态的描摹,那种慢节奏下的坚守与挣扎,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深思良久。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语感极佳,时而如诗般流畅,时而又带着新闻报道般的犀利,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丝毫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印度简单地标签化或异域化,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图景。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进步”的线性认知,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物质富足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正在遗失一些极其珍贵、难以量化的东西——比如与自然、与历史、与自我内在深处的连接。作者的写作风格是那种典型的“沉浸式”写作,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所观察的环境之中,但又始终保持着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视角,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激烈的控诉,却处处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带着一身异域的尘土和心灵的重量,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眼中的世界,显然已经因为这本书而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耐人寻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