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胜揽图》全卷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灵;笔墨清腴,恣肆洒脱,画中一路一树,屋宇楼台,隐者静参,游者探幽,渔者垂钓;高山耸起,大壑深藏,奇石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萧疏而茂密;运笔酣畅流利,方圆结合,秀拙相生,墨色干湿浓淡相宜,呈现出一种清丽幽雅而又苍郁恣肆的意境。
清湘笔力迥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干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 ——陈师曾
石涛(1642—约1707年),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全长200mm×132mm
翻阅此书,仿佛踏入了一个由山水构筑的奇幻世界。石涛的构图布局,总是充满着变幻莫测的张力。他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许多藩篱,以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笔墨,营造出别样的意境。有时是高远,有时是深邃,有时又是平远,变换之间,展现出山水景色的无穷魅力。我尤其欣赏他笔下的“飞白”,那看似随意的笔触,却勾勒出云雾的轻盈与山石的坚硬,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更让我着迷的是,石涛的画中总透露着一种“我”的气息。他不像许多画家那样,只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其中,用自己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表现。他笔下的山水,有着一股股“石涛味”,那是独属于他个人的艺术语言,是他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让他的作品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评分第一次接触到石涛的作品,是在大学的美术史课堂上,老师简略地提过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论断。而这本画册,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份量。石涛并非一味模仿古人,他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将自己的感悟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之中。他笔下的山水,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又有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 我反复品读着画中的细节,试图揣摩石涛创作时的心境。那些灵动的线条,那些厚重的墨块,无不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技艺和饱满的情感。我看到他如何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山峦的壮丽、溪流的婉转、云雾的飘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展示,更是他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也着实令人称道。32开的尺寸,非常适合手持翻阅,也方便携带。纸张的质感优良,触感温润,印刷色彩饱满而细腻,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作的墨色韵味与层次感。每一幅画作都仿佛从纸上“跃”出来,细节之处,如皴法的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清晰可见,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石涛大师的精湛技艺。 我喜欢在午后阳光斜照的时候,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品读。每翻过一页,都是一次对古代山水画的重新认知。石涛的画,不仅仅是风景的描摹,更是他生命历程与精神世界的映照。那些孤高的山峰,象征着他孤傲不羁的性情;那些奔腾的江河,流淌着他对自由与生命的热爱。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的创作方式,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哲学意蕴,让我读出了许多超越画面本身的感悟。
评分这部《石涛:中国历代绘画大师长卷经典——石涛 江山胜览图 国画 山水画 32开》带给我的,远不止是一幅画。初翻开,被那扑面而来的山水意境所震撼。石涛大师的笔触,仿佛拥有生命,每一笔都饱含着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情感。他笔下的山峦,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有着骨骼,有着灵魂,巍峨耸峙,又带着几分孤傲。水流潺潺,不是二维的平面,而是能够感受到那份清澈与灵动,仿佛能听到水珠撞击岩石的轻柔声响。 我尤其沉迷于他对景物的观察与表现。他并非拘泥于写实,而是以心眼观之,将胸中丘壑挥洒于纸上。那些云雾缭绕的山巅,那些蜿蜒曲折的溪流,那些错落有致的树木,都像是被赋予了呼吸,在画面中鲜活地跳动。我仿佛能感受到画中清冽的空气,闻到山间的泥土芬芳,听到松涛的低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精神的慰藉。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翻阅过不少画册,但《石涛 江山胜览图》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石涛的画,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够瞬间将人带入他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他的山水,既有壮阔雄浑的一面,又不失细腻委婉的柔情。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峦直插云霄,也看到了山涧中潺潺流淌的清泉,一切都显得那么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涛在构图上常常出人意料,却又恰到好处。他打破了常规的透视关系,用一种更为自由和写意的方式来表现山水。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让他的画作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常常会对着画中的某一处景致,想象着自己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山野的宁静与自然的力量。这本画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