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襲園.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把工作、飲食、季節、職人與藝術,都裝進清水模建築裡(精裝) 李靜敏 原點
作者:李靜敏
齣版:原點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192 頁
裝幀:精裝
ISBN:9789865657680
齣版日期:2016-03-29
襲園,是用時間養齣來的建築,也是可以過日子的美術館是藝術之傢、是茶屋、是食堂,也是一群人的工作場域
《找到傢的好感覺》設計師李靜敏,
以自然建築的態度,及跨越世代的角度,
用清水模為基底,讓時間慢慢刻畫襲園這棟如山的建築,延續傳承著生命的一切
◆*詳盡的全清水模建築書!從內外空間建構,綠植景觀、本質素材、到老件與木質運用……體驗李靜敏的職人美學觀。
◆*有傢宅之味的私人美術館!不隻是靜態展示,也將藝術、工藝、建築與生活融閤展演。
◆費時四年影像記錄!看時間如何改變一棟房子,也看季節遞嬗裡的建築樣貌。
◆詳盡透視圖!一次看懂建築內部各樓層、動線與空間配置重點。
◆李靜敏的傢大公開!從京都的傢,到新竹自宅,窺見設計師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一棟建築的建造與涵養。
◆清水模的工法、細部設計、材質、照明、傢具……建築的秘密一次分享!
【是工作者的傢屋,也是一座美術館】
襲園,既是工作者的傢屋,也是一棟美術館。這棟建築展現瞭極度私人的世界觀,不僅是為瞭探索建築可能,更希望拜訪的人們能因此跳脫對「傢」的既定印象,為生活空間找到新的應証。
這棟由李靜敏設計的建築,將地下一層做為自傢空間設計的工作室,一樓以上的空間,則成為職人與藝術展齣的互動空間,特別的是,從側門進入,即可與料理食堂相遇,這裡,是藝術展齣開展時的交流茶會聚集地;同時也是工作夥伴們共食共享的開放式廚房餐廳。從清晨就開始準備的午餐,到五點開動的晚餐,夥伴們可以取用著來自小農的美味,就像傢一樣的自在。
【走進建築,像攀登一座山】
在建築裡,經驗一座山。
襲園裡,從一樓拔地而起直達三樓的的書牆,如同山榖懸崖的意象,串連瞭所有樓層,那是一座立體的圖書館,同時也是環扣動線的關鍵;厚實的牆體,像是一道道山壁穿插在空間中,由2支樓梯所形成的迴遊動線,以及錯層的樓地闆,皆創造齣宛如登山般的空間體驗,而庭院的大樹,從紮地的根部、挺立的枝幹、直到高聳的樹冠,都得踏上不同樓層,纔有辦法拼齣樹的全貌;獨特的空間,結閤瞭各階段受邀展齣的藝術作品,穿插在建築各角落,與空間裡所有的人一起作息,也歡迎不同的人們前來共享。
【時常前來的人,在襲園看見瞭什麼?】
空間裡的每一個高度都有不同的景色。年幼的孩子來到襲園,可以自在地隨坐隨臥,他們可以盡情探索,隨遇而安;歡迎成年人來到一個自己不習慣的感官世界,重新感受環境也感受著自我,重整心中的意念與自我價值;更樂於款待年邁的老朋友,在這裡他們能夠稍稍放下為他人而活的重量,走進藝術的美好,體會土地與蟲鳥的友善,重新迴到孩童時代,莫要放棄作夢的熱情。
建築是全新的,骨子裡卻都是充滿歲月的老東西,以及呈現本來樣貌的素材;襲園像是一段生命的舞颱,每一個轉摺、每一處停頓,都在當下被發現著。時間,在這裡慢慢刻畫,那是一種悠緩的力道,不動聲色地改變一切,也延續傳承著一切。
在這裡,我們不僅僅看到建築的各個轉景與細膩之處,也凝視著生活、藝術,感受這些真實的日子是如何改變一棟建築的氣韻。
本書*後,還將透過清水模的專業介紹,從建構設計甚至工法概念切入,提供清水模設計時需思考到的細節;同時,也介紹全建築所使用的建材、燈光照明的錶現,以及傢具選用的想法與美學。
前言
Ch1.如山的建築,1/2的層層疊疊?
OUTSIDE∕走進清水模的骨架與肌理
東側 寧靜破曉的水平天際
北側 走進溪榖看見心中的山門
南西側 觀照內在的寧靜圍塑
INSIDE∕上樓下樓,移動中盡是風景
B1 Design center.設計中心
1F 藝廊與夥伴食堂
2F Spark.會議空間
3F 宿與棲.多元空間
建築透視∕東西嚮.南北嚮???????????????????????????????????? ?
Ch2.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
食堂 和身邊的人好好吃一頓飯
生活茶 一杯茶一個角落,一瞬觀照
花道.植栽 自然的一角,建築的微型
書牆 懸崖山徑上的閱讀
藝術.工藝 人與藝在空間裡迴音共鳴
Ch3.空間的滋養力量—設計師傢生活
京都的傢 一間町屋,一座京都的濃縮
新竹窩村自宅 靜享生活藝術的來水
Ch4.**清水模工法+素材、傢具與燈光
素材.傢具.燈光 空間的感知與觸覺
工法∕龍骨梯、懸臂梯 建構迴遊的兩種方法
工法∕清水模 迴應工藝本質的建築
???? ?
附錄.襲園基地資訊
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建築技術手冊,但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完全錯瞭。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學散文集,隻是載體選擇瞭清水模建築作為主要的探討對象。作者擅長於將宏大的建築敘事,拉迴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她會描繪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未經修飾的牆麵上,那種光影變化如何影響早起者的心情,或者雨水沿著混凝土的紋理緩緩流淌時,聽起來是何種美妙的聲音。這種對日常場景的放大和贊美,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生活情趣。我開始學著放慢腳步,去觀察和欣賞身邊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思考如何將這種“少即是多”的哲學應用到我自己的生活規劃中去。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體現,這可能也是齣版方對“清水模”精神的一種呼應吧。那種留白、那種剋製,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主題。我尤其欣賞其中穿插的一些手繪草圖和現場拍攝的照片,它們之間的對話充滿瞭張力。照片捕捉瞭光影的瞬間,而文字則賦予瞭這些瞬間以深度和溫度。讀到那些關於“職人”如何與設計師溝通,如何將抽象的藝術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建築語言時,我深感敬佩。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交流,更是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它讓我意識到,好的建築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的結果,而是無數專業人士心血的結晶,是對細節的極緻苛求匯聚成的力量。這種團隊協作的精神,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有說服力。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立刻産生瞭一種想要立刻去探訪那些建築的衝動,想親手去觸摸那些書裏描述的質感。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瞭得,她沒有使用太多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復雜的建築工藝和藝術理念娓娓道來。比如她對“時間痕跡”的描繪,那些模闆接縫、那些細微的氣泡孔,在彆人眼中可能是瑕疵,但在她筆下卻成瞭時間雕刻齣的獨一無二的印記。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追求的“完美”是否恰恰磨滅瞭事物的生命力。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哲學上的反思,關於接受不完美、擁抱自然的態度。它讓我對“永恒”有瞭新的理解——也許真正的永恒,就藏在那些看似粗糲卻又經過韆錘百煉的材料之中。
評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清水模給人的那種“冷漠”或“工業感”的刻闆印象。通過對“生活”二字的強調,作者成功地將這種極簡主義的材料注入瞭人文的溫度。那些建築裏居住的人們的故事,那些藝術品如何與結構完美融閤的案例,都讓冰冷的混凝土煥發齣瞭勃勃生機。它展現瞭一種平衡的藝術——既要保留材料的本真麵貌,又要創造齣舒適宜居、充滿精神內涵的空間。我感覺自己好像上瞭一堂關於“如何做一個有品位的居住者”的課程。它不是教你如何蓋房子,而是教你如何去“住”,如何去“感知”你身處的環境,這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關於建築和生活哲學的書,實在是讓人讀得心癢癢的,那種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和對空間美學的追求,簡直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盛宴。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那些匠人精神的部分,每一個敲打、每一次打磨,都透露齣對“慢生活”的執著。書裏不光是冰冷的清水模結構展示,更像是在探討人與空間、人與材料之間最純粹的關係。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清水模怎麼做”,但那種氛圍感,那種對材料本色的尊重,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我仿佛能聞到混凝土凝固時特有的那種帶著泥土氣息的清新感,也能感受到光綫在那些光滑錶麵上跳躍時産生的韻律。這種體驗是極其私密的,需要你放下外界的喧囂,靜下心來,纔能真正品味到那種“大道至簡”的美學精髓。它啓發瞭我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環境,思考如何讓生活空間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容器,而是一個能滋養靈魂的場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