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藥學-(第二版)
定價:124元
作者:顔正華 主編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17072441
字數:1946000
頁碼:1256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
目錄
上篇 部論
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命名和分類
第三章 中藥的産地與采集
第四章 中藥的炮製
第五章 中藥的性能
第六章 中藥的應用
下篇 各論
第一章 解錶藥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三章 瀉下藥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第五章 芳香化濕藥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七章 溫裏藥
第八章 理氣藥
第九章 消食藥
第十章 驅蟲藥
第十一章 止血藥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藥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章 安神藥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第十六章 開竅藥
第十七章 補虛藥
第十八章 收澀藥
第十九章 湧吐藥
第二十章 外用藥及其他
附錄
索引
內容提要
《中醫學》係高等中醫藥校教學參考叢書之一,是深入研究和闡述中藥學基礎理論和藥物功效與應用的一部重要的教學參考書。
該書自1991年齣版後,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曾多次重印。本次修訂是以中藥學教學大綱為依據,針對當前中藥高等教學改革的要求,在保持原書的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對原書的內容進行擴充、修改和完善,並注意吸收現行統編教材的優秀成果。
全書分為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介紹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和一般知識。各論選擇常用中藥653味,其中新增77味,並按其功效分列於20章中。書末附有辨證選藥舉例、中藥化學成分知識簡介、藥名索引等,便於讀者查閱。
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可對中藥學的教學、科研及臨床提供有力幫助。該書廣泛適用於中醫院校師生及科研、臨床工作者使用。
作為一名在校的學生,我一直努力希望能夠更紮實地掌握中藥學的基本理論,並且能夠將其與我所學的其他醫學科目進行融會貫通。這本書在闡述中藥藥性、歸經、功效等基礎知識時,我期待能有更多的現代科學研究成果來佐證和深化理解。例如,對於某種中藥的藥理機製,書中如果能引入一些現代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麵的研究進展,解釋其作用的分子基礎,將有助於我建立更全麵的認識。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更多關於中藥在不同病證治療中的具體臨床應用案例,並且能夠分析其療效的科學依據,這樣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此外,對於一些爭議性或研究前沿的中藥話題,書中如果能有一些客觀的介紹和討論,也能拓寬我的視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書脊上的燙金字體清晰醒目,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厚重感。封麵設計風格簡潔大氣,並沒有過多的花哨元素,但恰恰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美,更能體現齣學術著作的嚴謹與專業。在內容方麵,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夠更深入地探討一些中藥炮製的獨特技藝,比如一些曆史悠久的傳統炮製方法,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演變和傳承的,以及現代工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通過不同炮製方法來改變中藥藥性,從而達到不同治療效果的案例分析,這對於理解中藥的靈活性和精妙之處至關重要。此外,對於一些現代人比較關注的,比如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優化傳統炮製工藝,或者如何通過科學的量化分析來評估炮製效果,我也很想瞭解更多。這本書在這些方麵的具體闡述,如果能再詳細一些,相信會大大提升其作為研究參考的價值。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醫藥文化有著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一直希望能夠更係統地瞭解中藥的起源、發展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這本書在介紹中藥的基本知識時,我期待能有更多關於中藥的“前世今生”的敘述,比如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名傢貢獻對中藥學産生瞭深遠影響。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一些中藥的傳統采收、鑒彆方法,以及在中藥命名、分類等方麵所體現齣的古人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生動地描繪一些中藥背後的曆史故事、傳說,或者一些與中藥相關的文化習俗,這樣可以讓我更容易地感受到中醫藥的魅力,而不僅僅是枯燥的藥理知識。這有助於我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中藥,感受它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獨特價值。
評分我對中醫藥的天然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的開發利用非常感興趣,這本書在介紹中藥藥物功效與應用時,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內容。例如,對於一些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中藥,書中如果能詳細介紹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什麼,這些成分是如何被提取和純化的,以及它們在現代製藥工藝中是如何被應用和開發的。我也希望瞭解一些關於中藥指紋圖譜、質量控製等方麵的技術進展,這對於保證中藥的療效和安全性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如果能探討一些基於現代科學技術的中藥新劑型開發,例如緩控釋製劑、靶嚮製劑等,或者一些關於中藥與天然藥物化學的交叉研究,將會極大地滿足我對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好奇心。
評分作為一個多年在中醫臨床一綫工作的醫生,我一直對中藥的組方原則和臨床配伍應用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雖然是中藥學的教學參考,但我更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中醫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疾病特點進行辨證論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靈活化裁的指導。比如,對於一些復雜疑難的雜病,如何在中藥方劑的加減中體現齣辨證論治的精髓,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地域等因素進行個體化用藥的策略。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中藥復方協同增效、拮抗不良反應的深入探討,這對於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至關重要。另外,書中對於一些臨證經驗的總結和分享,如果能更豐富,例如通過具體的病案分析來展示組方思路和用藥心得,對於我這樣臨床實踐者來說,將會是極大的啓發和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