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英国公民,为何要告别富饶的祖国,前往苦难的中国? 他,是一位奥运**,为何要告别辉煌的运动生涯,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 他,是一位丈夫和父亲,为何要告别深爱的妻女,留在战乱的异乡直至死在集中营? …… 大卫·麦卡斯蓝编著的这本《直奔**(踏着戴德生的足迹)》详尽展示埃里克·利迪尔的传奇人生,伴您走进一个伟大的心灵世界,并成为您奔跑人生赛场时的良师益友。
大卫·麦卡斯蓝编著的这本《直奔**(踏着戴 德生的足迹)》讲述了伟大的基督徒运动员兼教育家 埃里克·利迪尔的传奇一生。
埃里克1902年出生在中国天津,中文名叫李爱锐 。1907年,他随父母回到苏格兰,度过了童年和青少 年时代。大学期间他的体育天赋得以充分发挥,被誉 为“苏格兰飞人”。1924年,在巴黎的第8届奥运会 上,他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400米奥运会纪录和世界 纪录,夺得了该项目的**。这位安静的苏格兰基督 徒,因个人信仰在奥运会上“拒*在星期天赛跑”, 引起世人瞩目,也赢得世人钦佩。
然而在1925年,正值其体坛生涯的**时刻,埃 里克毅然回到出生地中国天津,任教于天津新学书院 。
1942年,埃里克及众多西方侨民被日军押送到山 东潍坊集中营。关押期间,埃里克身染重病,由于集 中营里的条件极为恶劣,得不到及时治疗,于1945年 去世,年仅43岁。
1981年,根据埃里克·利迪尔的人生经历拍摄的 电影《烈火战车》,荣获第54届奥斯卡*佳影片等四 项大奖。这是迄今为止**获奥斯卡大奖的体育片。
中文版序:我所认识的埃里克·利迪尔
序幕:请你不要走
**部:**的塑成 1902~1924年
第一章 在华北的孩提时代,1902~1907年
第二章 另一个世界,1907~1911年
第三章 爱尔生书院,1912~1919年
第四章 赛跑和橄榄球,1920~1923年
第五章 转折点,1923年4月
第六章 赴巴黎之路,1923~1924年
第七章 奥林匹克**,1924年
第八章 胜利之冠,1924年暑假
第九章 全新的跑道,1924~1925年
第二部:*重大的竞赛 1925~1942年
第十章 新学书院,1925~1926年
第十一章 卷发的女孩,1926~1930年
第十二章 四年离别时光,1930~1933年
第十三章 负担是轻省的,1933~1935年
第十四章 乌云密布,1935~1937年
第十五章 萧张县和日本,1937~1940年
第十六章 动荡不安,1940~1941
第十七章 软禁,1942年
第三部:终点线 1943~1945年
第十八章 潍坊集中营,1943年
第十九章 比赛到底,1944年
第二十章 冲刺终线,1944~1945年
第二十一章 继续赛跑
后记
埃里克·利迪尔大事年表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久经考验的沉稳感,仿佛作者本人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崎岖道路,现在以一种慈悲而坚定的口吻,为后来者指明方向。它避开了许多励志书籍中常见的空洞口号,转而聚焦于具体情境下的决策制定和情绪管理。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责任感”的论述,作者认为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战胜对手,而是源于完全且无条件地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强调,极大地振奋了我的精神。全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建立基础认知,到实践中的反复校准,再到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飞跃,每一步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和生动的案例佐证。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立刻带来巨大改变的“速效药”,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长期研读的“心灵圣经”,需要反复回味才能体会其深层含义。对于那些渴望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但又常常感到迷茫和被外界噪音干扰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布局极具匠心,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模块化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面临的困境,灵活地切入相应的章节进行阅读和反思。作者在描述那些宏伟的成就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其还原为无数个微小、可执行的日常习惯。特别是关于“自律”的章节,作者将其描绘成一种需要精细维护的艺术品,而不是一种僵硬的枷锁。他详细分析了如何在疲惫、分心或感到无聊时,依然能保持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此外,书中对“关系”的探讨也令人耳目一新,强调了在追求个人卓越的旅程中,如何识别那些真正支持你、能够与你共同成长的伙伴,并适时地与消耗你能量的关系保持距离。这种平衡感,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高昂的斗志,又不失人性的温度。它不像一本教你如何“赢”的书,而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的书,一个更完整、更有力量的自己。
评分读完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对“信仰”的诠释极其到位,它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了一种驱动个体不断向前的核心信念系统。书中详尽地探讨了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锚定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外界的喧嚣和眼花缭乱的诱惑所左右。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巧妙,时而急促有力,充满行动的号召力;时而又放缓下来,进行深刻的内心对话和哲学思辨。例如,书中对于“牺牲”与“回报”关系的探讨就非常犀利,它指出真正的回报往往不是物质层面的快速变现,而是心智的成熟和内在秩序的建立,这个过程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榜样力量”的审视,他没有神化任何伟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学习其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的案例库。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审问和精神重塑。它教会我的不是“该做什么”,而是“如何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足以抵御生活风暴的精神堡垒,让人在喧嚣中找到自己的静谧核心。
评分这本关于人生奋斗与精神追求的书,确实让人读完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实,却处处透露着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他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的腔调,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讲述了追逐卓越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困惑、挣扎与自我怀疑。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都被描绘得真实而感人。尤其是关于“坚持”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浪漫化,而是剖析了在漫长且看不到尽头的努力过程中,如何与内心的惰性、外界的质疑进行持续的博弈。书中对于“目标感”的强调也特别到位,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而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和心智磨砺。读完之后,我反思了自己过去那些半途而废的尝试,明白了成功并非天赋异禀者的专利,更多的是一种选择——选择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选择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学习的契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精神工具箱,帮助读者重建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韧性,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踏上了一条清晰可见的、通往更高自我的征程。
评分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精神追求与微小的执行细节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张力。作者的文笔富有画面感,仿佛能够带领读者亲身体验那种在黑暗中摸索、最终找到光明的历程。在处理“失败”这一主题时,他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视角,认为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深度理解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你如何从中学到结构性的教训,而不是沉溺于情绪的泥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谦卑”的坚持,即使在描述取得巨大突破的时刻,语气中也始终流淌着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这种心态对于任何想要长期发展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全书的语调坚定而不苛刻,充满了一种历经世事后的从容和智慧。它不贩卖廉价的希望,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一股持续、平稳向上的内在推力,指导自己迈向下一个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