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多棱鏡(人文社科悅讀坊)

全球政治多棱鏡(人文社科悅讀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海伍德,白雲真,羅文靜 著
圖書標籤:
  • 全球政治
  • 國際關係
  • 政治學
  • 人文社科
  • 社會科學
  • 世界政治
  • 政治分析
  • 國際政治
  • 全球化
  • 時事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碧海簫音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0017
商品編碼:2785550701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全球政治多棱鏡(人文社科悅讀坊)

定價:78.00元

作者:海伍德,白雲真,羅文靜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02200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過去數十年來全球政治的發展及演變,內容涉及國傢主權、民族與全球化、政治互動、機構、國際組織、恐怖主義等。全書用簡潔的語言描述、說明和預測全球政治,即世界全球化和性質、結構、過程及其意義。同時,本書還著重探討現代世界體係變遷的曆史背景和導緻21世紀世界體係形成的變革,並涵蓋瞭國際政治的*動態和變化。

目錄


章導論
什麼是全球政治?
全球政治的視角
全球政治的持續與變革
本書的使用
總結
問題討論
第2章曆史背景
現代世界的形成
“短暫的”20世紀:1914—1990
1990年以來的世界
總結
問題討論
第3章全球政治理論
主流視角
批判性視角
全球性地思考
總結
問題討論
第4章全球時代的經濟
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經濟全球化
全球資本主義危機
總結
問題討論
第5章全球時代的國傢與對外政策
國傢及國傢地位的變遷
從國傢到多層治理
對外政策
總結
問題討論
第6章全球時代的社會
社會聯係:不斷淡化?
全球化、消費主義和個人
全球公民社會
總結
問題討論
第7章全球時代的民族
民族主義與世界政治
全球世界中的諸多民族
民族主義的復活
總結
問題討論
第8章認同、文化和對西方的挑戰
認同政治的興起
宗教復興
對西方的挑戰
總結
問題討論
第9章權力與21世紀的世界秩序
權力和全球政治

後冷戰時代的全球秩序
美國霸權與全球秩序
多極的全球秩序?
總結
問題討論
0章戰爭與和平
戰爭的性質
戰爭麵貌的變化
為戰爭辯護
總結
問題討論
1章核擴散與裁軍
核擴散
核軍備控製與裁軍
總結
問題討論

作者介紹


安德魯海伍德(Andrew Heywood)英國知名學者,多部政治學經典教材的作者,與政治學AS-Level及A-Level課程首席考試官,曾任英國剋羅伊登學院(Croydon College)副院長、奧平頓學院(Orpington College)督學。具有二十多年的政治學教學與研究經驗,長期緻力於政治學基礎和政治學理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政治學》(Politics)、《政治學核心概念》(Key Concepts in Politics)、 《政治學導論》(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政治的理念與概念》(Political Ideas and Concepts:An Introduction)等,都是可讀性非常強、知識非常大的著作,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

文摘


序言



《二十世紀的全球秩序重塑:從凡爾賽體係到冷戰終結》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全球政治格局的演變曆程,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顛覆既有的國際體係,以及隨之而來的權力轉移、意識形態衝突與全球治理模式的探索。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戰爭史,而是對塑造我們今日世界的基本政治邏輯、國際關係理論核心議題以及大國行為模式的係統性梳理與批判性考察。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崩潰與新體係的萌芽(1914-1939) 第一章:一戰:歐洲霸權的終結與全球權力軸心的轉移 二十世紀初,歐洲列強主導的“均勢”體係在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競爭和軍備競賽的壓力下走嚮崩潰。本章詳細考察瞭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戰略誤判、技術進步對戰爭形態的影響,以及凡爾賽和約的構建過程。我們不僅分析瞭和約中對戰敗國的懲罰性條款如何埋下未來衝突的種子,更重要的是,探討瞭凡爾賽體係如何試圖在承認民族自決權的同時,又無法有效約束新生的民族國傢和復仇主義情緒。 第二章:國聯的嘗試與大蕭條的衝擊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建立代錶瞭人類對集體安全機製的首次係統性嘗試。本章評估瞭國聯在處理曼硃裏亞事件、埃塞俄比亞危機等早期國際爭端中的結構性弱點,特彆是其缺乏有效強製執行力的問題。緊接著,1929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深刻地揭示瞭資本主義內在的脆弱性,並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法西斯主義、國傢社會主義)的崛起提供瞭肥沃的土壤。大蕭條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對自由民主製度信心的緻命打擊。 第三章:意識形態的對峙:極權主義的興起與綏靖政策的睏境 本章聚焦於德、意、日三國如何利用國內的經濟睏境和民族主義情緒,建立起具有強烈擴張性的極權政權。我們對比瞭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模式與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的根本差異,並探討瞭英法等國在麵對希特勒的步步緊逼時所采取的“綏靖政策”的深層動因——包括對戰爭的恐懼、對共産主義的警惕以及對自身國力衰退的現實判斷。 第二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兩極格局的奠基(1939-1953) 第四章:總體戰的邏輯與全球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二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傢間衝突,而是涉及整個社會資源、工業動員和意識形態動員的“總體戰”。本章分析瞭閃電戰、大西洋海戰以及太平洋戰場的戰略特點,並深入探討瞭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意識形態分歧下,為擊敗共同敵人而形成的臨時性聯盟的脆弱性與必要性。 第五章:雅爾塔體係的誕生與世界一分為二 隨著軸心國的覆滅,戰後的權力真空迅速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填補。雅爾塔體係的安排,本質上是對歐洲勢力範圍的一次非正式劃分。本章詳細考察瞭波蘭、德國等關鍵地緣政治熱點地區的劃分過程,以及聯閤國(UN)的建立,分析瞭其相對於國聯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否決權機製下的實際運作能力。 第六章:冷戰的開端:遏製戰略與意識形態的“鐵幕”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標誌著美國對共産主義擴張采取“遏製”政策的全麵部署。本章深入分析瞭“鐵幕演說”的象徵意義,並考察瞭柏林危機、北約與華約的組建,這些事件共同構建瞭冷戰初期對抗性的軍事與政治框架。朝鮮戰爭的爆發,首次將冷戰的代理人衝突推嚮熱戰的邊緣,確定瞭未來數十年全球衝突的代理人模式。 第三部分:超級大國競爭與全球化挑戰(1953-1991) 第七章:核威懾時代的生存悖論:相互確保摧毀(MAD) 原子彈的發明徹底改變瞭戰爭的性質。本章探討瞭核武器擴散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衝擊,特彆是“相互確保摧毀”(MAD)原則如何成為維持超級大國間相對穩定的基礎。古巴導彈危機被作為案例研究,分析瞭危機管理、領導人決策在核邊緣情境下的極端復雜性。 第八章: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與第三世界的復雜性 冷戰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直接對抗,更深刻地體現在對亞非拉“第三世界”的爭奪與影響上。本章考察瞭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的意義,分析瞭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動機——旨在擺脫超級大國的控製,走獨立發展道路。同時,我們也審視瞭第三世界國傢內部麵臨的民族獨立後的發展睏境、威權主義的傾嚮以及地緣政治的製約。 第九章:緩和與結構性矛盾的暴露 20世紀70年代,美蘇關係進入“緩和”(Détente)時期,主要錶現為軍控條約(如SALT I/II)的簽署以及經濟貿易的增加。然而,本章指齣,這種緩和是建立在雙方國力相對均衡基礎上的戰術調整,並未消除深層的結構性矛盾。越南戰爭的泥潭、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及“歐洲中導危機”的爆發,都標誌著緩和的局限性與衝突的周期性復發。 第十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蘇聯的解體 本書最後分析瞭導緻冷戰終結的關鍵內部因素。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新思維”、經濟改革(Perestroika)與政治開放(Glasnost)的內在矛盾,在東歐的政治光譜中引發瞭連鎖反應。柏林牆的倒塌,最終標誌著雅爾塔體係的徹底瓦解,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瞭歐洲的安全架構,開啓瞭後冷戰時代的序幕。 結論:從多極化到單極時刻的短暫過渡 本書總結瞭二十世紀全球政治秩序從歐洲中心的多極體係,過渡到美蘇兩極對峙,最終以美國主導的“單極時刻”告終的復雜過程。它強調瞭意識形態、技術創新、經濟結構和領導人抉擇在塑造曆史軌跡中的交互作用,並為理解當前全球治理麵臨的挑戰提供瞭曆史縱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全球政治描繪成一個非黑即白的戰場,而是呈現齣瞭一個充滿灰色地帶和模糊界限的真實世界。《全球政治多棱鏡》就像一麵鏡子,摺射齣世界政治格局的復雜性、多變性以及內在的矛盾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棘手的國際爭端時所錶現齣的超然和客觀。它沒有過分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試圖從多個參與者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行為邏輯和訴求。這種“同理心”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一些國際新聞中的衝突,避免被情緒所裹挾。書中的論證方式也很獨特,它並不依賴於枯燥的數據和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事件、人物訪談以及細緻入微的社會觀察,來構建其分析框架。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之中,親眼見證著國際關係的風雲變幻。它讓我意識到,很多國際政治的決策,並非是簡單地遵循某種既定的規則,而是充滿瞭策略、妥協甚至是偶然性。這本書,讓我對“國傢利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國際政治的未來走嚮有瞭更審慎的判斷。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離不開對全球政治的深刻洞察。《全球政治多棱鏡》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它不拘泥於某個特定的理論框架,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曆史脈絡之中。我特彆喜歡它對“全球化”這一概念的解構。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判全球化,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不同地區和群體在這一進程中的不同體驗。它讓我明白,全球化並非鐵闆一塊,其背後也存在著各種力量的博弈和利益的調整。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啓發性,他善於用淺顯易懂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讓我在輕鬆的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認知。書中的章節設計也很有條理,從宏觀的國際秩序到微觀的個體體驗,層層遞進,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多元,不再容易被片麵的信息所誤導。它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麵對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

評分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沉悶的學術著作,畢竟“全球政治”這個話題聽起來就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全球政治多棱鏡》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活力和洞察力,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就像是一個技藝精湛的魔術師,從各個角度變幻齣令人驚嘆的景象,讓我目不暇接。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它對“權力”這個概念的多角度解析。權力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上的壓製,它還體現在話語權、文化影響力,甚至是敘事方式上。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不同國傢如何運用這些“軟權力”來塑造國際輿論,影響他國決策。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很多信息,可能都經過瞭精心的包裝和篩選。書中的分析方法也十分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它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結論。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我不斷地被新的觀點和見解所激發,也對自己原有的認知進行著不斷的修正和深化。它讓我明白,真正理解全球政治,需要的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和開放的心態。

評分

這本書簡直把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對國際關係和不同國傢之間的博弈感到好奇,但又覺得很多書要麼太學術化,要麼太片麵,很難找到一個能夠全麵理解復雜局勢的視角。然而,當我翻開這本《全球政治多棱鏡》時,我立刻被它所展現齣的多維度分析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地緣政治、經濟力量、文化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著我們所處的全球格局。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理解為何會齣現某些衝突,又為何會有某些閤作。作者的敘述方式也很引人入勝,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我在閱讀中不斷産生思考和共鳴。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視角和觀點的探討,這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更加客觀地審視國際政治的種種現象。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水平有瞭質的飛躍,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新聞報道中的信息,也能更準確地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會讓你受益終生的好書。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打破瞭我對國際政治的刻闆印象。以往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充滿冷酷算計和利益交換的領域,但《全球政治多棱鏡》卻為我展現瞭其中人性的光輝與復雜。它沒有迴避政治舞颱上的黑暗麵,但同時也著重探討瞭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力量角逐中,人類的價值觀、文化傳統以及曆史情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它並沒有簡單地將事件歸因於某個領導人的決策,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承載的民族記憶、社會情緒以及長期積纍的文化基因。這種“人性化”的視角,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真正地理解和共情。書中的語言也十分優美,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充滿瞭哲思和人文關懷。它教會我,理解全球政治,不僅要看“硬實力”,更要關注“軟實力”,要學會從不同的文化和曆史背景去解讀行為動機。這本書讓我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希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