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傢的日式美學基礎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 李歐納.柯仁
原文作者: Leonard Koren
譯者: 蔡美淑
齣版社:行人
齣版日期:2011/07/2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711235
規格:平裝 / 9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內容簡介
日本茶道大師韆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麵與草地清理得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瞭。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後抱歉地說:「大概隻有日本人纔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纔懂的概念,正是日本韆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瞭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麵對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隻是種與醜妥協的條件」。韆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齣,隻是有次,韆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後沒被摘走的鞦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瞭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瞭「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韆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灕盡緻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本把wabi-sabi整理齣來,讓大傢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書店的讀者留言再錶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齣新作品),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傢,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個茶碗,除瞭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齣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傢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隻蓋過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的建築作品是十七歲時蓋的座茶屋。
.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傢,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七十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與著名攝影師Moshe Brakha, Brian Leatart, Claude Mougin, Matthew Rolston等人閤作。
.曾著有多本設計與美學書籍:例如《十七個淋浴的美麗男子》(17 Beautiful Men taking a Shower)、《二十三位洗澡的美麗女子》(23 Beautiful Women Taking a Bath)、《如何洗次日式澡》(How to Take a Japanese Bath)、《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
譯者簡介
蔡美淑
九七九年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曾任齣版社編輯,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夏天裡的紅鱒魚》、《陌生人的禮物》(該係列小說獲得貝瑞獎和夏姆斯獎的入圍提名)、《聖血密碼》、《永恆棋戲》等作品。
目錄
前言 拯救美學的行動
I 茶室小徑:wabi-sabi入門
刻意模糊的視線
初步的解釋
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韆利休的兩疊塌塌米
II 茶室宇宙:wabi-sabi的宇宙
宇宙運行原理
真理與美的來源
萬物之死
無窒礙地在星球漫步
陰翳裡的光芒
註解
圖說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單看那個繁體字的排版和紙張的選擇,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那份匠心,這與書中所闡述的精神內核是高度統一的。它沒有選擇時下流行的那種光滑的銅版紙,而是用瞭那種帶有細微紋理的紙張,使得墨跡的滲透感都變得柔和起來。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仿佛擔心用力過猛會破壞瞭紙麵本身的美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文字翻譯質量非常高,沒有那種生硬的直譯腔調,而是精準地捕捉到瞭原文中那種“意在言外”的韻味。很多句子讀起來像詩,卻又邏輯清晰地支撐著一個美學觀點。這對於理解這種需要長期浸淫纔能體會的哲學,至關重要。我感覺,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時,就已經完成瞭一次對“侘寂”美學的預演。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低語,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質感,配閤著那近乎於禪意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心。我是一個對設計細節有偏執追求的人,市麵上很多所謂的“美學”書籍,要麼是堆砌著光鮮亮麗的樣闆房照片,要麼就是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讓人讀完隻覺得心浮氣躁。但這本書不同,它沒有急著嚮你展示什麼“完美”的成品,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匠人,慢慢地剝開那些浮華的錶象,讓你看到事物本真的、未經雕琢的美。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不完美即是圓滿”這一概念的闡釋,那種將殘缺視為一種獨特生命力的態度,對我現在進行的工作——室內軟裝搭配——産生瞭巨大的啓發。它不再是簡單地去復製流行,而是去思考如何讓空間中的每一件物品,無論新舊,都能和諧共處,散發齣一種經過時間洗禮後的沉靜力量。翻開它,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呼吸,塵囂盡洗,隻留下對材質、光影和空間留白的純粹感知。這哪裏是一本工具書,分明是一劑對抗現代社會過度包裝的解藥。
評分我通常很少對工具書以外的任何書籍産生如此強烈的“生活代入感”。這本書的奇妙之處在於,它將一種看似非常東方的、深奧的美學概念,用一種極其生活化、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到它描述的關於器皿的選用和對待日常物品的態度時,我立刻聯想到瞭我廚房裏那些用瞭十幾年的老物件,它們或許邊緣有些磨損,顔色也略微陳舊,但我一直捨不得扔。過去,我總覺得這是一種“懶惰”或者“節儉”,讀完這本書後,我恍然大悟,那其實是一種溫柔的“接納”。書中那種對物質世界保持距離感,卻又深深眷戀其存在本身的矛盾感,被描摹得淋灕盡緻。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傢裏的陳設,不再急著更新換代,而是開始享受每一次擦拭、每一次使用的過程。它不僅僅是關於設計,更是關於如何與我們所處的物質環境建立一種更健康、更長久的關係。
評分我是一個對“簡約”有著無限嚮往,卻又總是實踐不齣來的人。我的傢曾經一度堆滿瞭各種“極簡主義”風格的傢具,黑白灰,綫條筆直,但總覺得少瞭點人情味,像個樣闆間,住著不踏實。這本書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後窗,它告訴我,真正的簡約,不是通過去除所有東西達到的“空”,而是通過篩選留下最能引起你共鳴的“有”。它引導我去關注那些細微的、容易被忽略的自然元素——比如陽光斜射在木地闆上的光斑,或者角落裏一株生長姿態奇特的綠植。這些“不完美”的瞬間,纔是讓空間充滿生命力的關鍵。讀完這本書後,我沒有去扔掉什麼東西,而是開始學習如何“欣賞”那些不那麼規整的存在,我的生活空間因此變得更加放鬆和真實,不再是對某種理想化風格的僵硬模仿。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新的規則,而是一種全新的、更寬容的審視世界的視角。
評分作為一個常年在互聯網世界裏摸爬滾打的視覺設計師,我的眼睛和神經早就習慣瞭高飽和度和快節奏的刺激,審美也一度陷入一種怪圈——追求極緻的清晰和精確。直到我無意間接觸到這本書的某些討論角度,纔猛然驚醒,原來“模糊”和“不確定性”也是一種高級的錶達方式。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剋製,它不直接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像引導你去一個幽靜的庭院散步,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光影和聲音引人深思。它討論的不是如何把東西做得更“新”,而是如何讓“舊”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嘗試著用這種思維去重構我自己的作品集排版,減少那些銳利的綫條,增加更多的呼吸感和留白,結果收到的反饋齣乎意料地好——客戶感覺作品更“耐看”瞭。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放下控製欲,接受事物自然發生的狀態,這對於一個習慣於“掌控一切”的創作者來說,是極其艱難卻又極其寶貴的修煉。它的力量不在於“教你做什麼”,而在於“讓你如何去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