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40899
条码:9787511840899
图书名称: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定价:38
作者:鲁千晓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3-01-01
编辑推荐
司法科学发展需要诉讼心理学支撑,法官应当研究个案心理问题,案件审理中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诉讼心理学因应用而闪光,诉讼心理学对立法及立法学具有重要价值,诉讼心理学对司法运作与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推荐
类案诉讼心理是不同的诉讼案件当事人基于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诉讼对抗时反映出来的特定的诉讼心理特点与规律。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关系,所以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将是沿着实体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路径两条脉络展开。所以,研究和把握类案诉讼心理不仅需要考察类案法律特点对于诉讼主体心理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综合考虑整个诉讼环境对反映在不同案件的心理现象与内容的影响力,以便从诉讼心理产生的实体渊源上解释不同主体、不同实体权利义务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对诉讼心理形成影响,以及法院处理不同诉案是应当注意适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本书共八章,包括婚姻、事、商事、行政与国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名人、知识产权及特殊诉讼的心理规律及其特点,基本涵盖了具有类案特点和研究价值的各种案件的情况。
作者简介
鲁千晓,男,法律本科,1961年11月生于兰州,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甘肃政法学院等高校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审管办负责人。1993年以来,撰写《民事经济审判方式多元论》、《诉讼请求真假值与当事人诉讼心理》等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部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涉及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程序法学、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版《诉讼心理学》(合著,36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九十年代诉讼心理研究》(45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诉讼程序公正论》(合著,37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出版)、《诉讼心理学原理与应用》(6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司法方法学》(合著,140多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等多部专著,近600万字,撰写并在专业网络媒体上发表(待出版)专著6部:《论反对司法游戏化》(50万字)、《司法方法学概论》(80万字)、《实体法适用方法论》(65万字)、《程序方法论》(75万字)、《诉讼心理学原理》(90万字),另有大量其他成果,共计380万字。于2009年创办了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理论与实务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华语专业网站:“中国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网”,登载本人核心成果1000多篇,其他文章与信息500多篇。
我一直觉得,法律工作者在庭审中仅仅依靠逻辑和证据是远远不够的,人的情感、认知偏差、沟通方式等等,都在无形中左右着案件的走向。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弥补这方面知识的书,而《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类案心理指南”这几个字,我理解它不仅仅是讲理论,而是会结合具体的诉讼类型,比如合同纠纷、侵权案件,甚至刑事案件,来分析当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特点,以及这些心理特点可能引发的行为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心理学知识是如何在真实的诉讼场景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在证据收集阶段,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来提升证人回忆的准确性,或者如何识别伪证;在庭审质证环节,如何识别对方证人的说谎迹象,或者如何让自己的证人更具说服力;甚至在庭审辩论环节,如何根据对方当事人的心理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说辞,以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我对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解读尤为感兴趣,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我们的判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捷径和偏见的影响,如果能了解这些偏差,并学会规避或利用它们,那在诉讼中无疑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评分最近刚入手一本《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和序言,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法律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系统地梳理诉讼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原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指南。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特别是“诉讼类案心理指南”这个副标题,预示着它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将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解读庭审中的非语言沟通,比如眼神、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细微之处,以及这些非语言信号如何影响法官、陪审团乃至对方当事人的判断。我一直在思考,在充满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的诉讼环境中,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洞察力,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动机,更有效地构建自己的论证,并最终争取到更有利的局面。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在法律的冰冷条文之外,隐藏着深刻的人性博弈和心理策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模型和分析工具,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诉讼各方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庭审背后复杂人性的新视角。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切体会到,单纯的法律知识和逻辑推理,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充满对抗性的诉讼环境,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情感、有认知、有动机,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证据评估中的心理学”这一部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证词前后矛盾、当事人陈述模糊不清的情况。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心理学工具,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证人证词的可信度,识别潜在的记忆偏差或故意隐瞒,从而在证据采信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此外,书中关于“陪审团心理学”的探讨也让我倍感期待,虽然在中国大陆,陪审团制度尚未普及,但了解其运作机制和心理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司法决策的非理性成分,以及如何更好地向非法律专业人士解释复杂的案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洞察力,更好地理解人性,从而在法律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了《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虽然封面设计不算特别抢眼,但里面的内容却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特别是法律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透人心”的秘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叙事疗法”在诉讼中的应用,因为我发现,在很多案件中,当事人所讲述的故事,他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比冰冷的证据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塑造案件的整体印象。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引导当事人构建一个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叙事,如何让法官和陪审团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情。另外,我对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在庭审中的指导也充满好奇。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律师,他们不仅逻辑严谨,而且情绪稳定,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巧妙地影响对方的情绪。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在巨大的庭审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对方的情绪策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诉讼的攻防之中,心理博弈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评分读完《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的序言,我就知道这本书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案件,即使证据看似确凿,最终的判决却出人意料?为什么有些律师,明明证据不足,却能凭借口才和策略扭转乾坤?这背后一定有我们尚未触及的心理学规律在起作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冲突解决心理学”的应用,因为诉讼本质上就是一种由冲突引发的解决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化解或加剧冲突,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来争取对方的让步,或者如何在僵持的局面下找到突破口。我还对书中关于“社会认知”在法律中的影响很感兴趣,比如“晕轮效应”、“锚定效应”等,这些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法官、律师、证人对案件的判断的?如果能够理解这些效应,并学会如何规避它们对自身决策的干扰,或者如何巧妙地利用它们来影响他人的判断,那将是一项多么强大的技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法律实践之外更广阔的心理学天地,我期待它能够为我带来全新的启发和实用的工具,让我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到诉讼的各个环节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