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9
【基本信息】
書名:二十四史(皮麵精裝,全十二冊,文白對照)
定價:4680元
作者:鄒博
齣版社:綫裝書局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12000919
字數:3800000
頁碼:全十二冊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2.272kg
【內容提要】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欽定,將《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書》、《元史》、《明史》等24部史書閤在一起的統稱,由漢武帝至清乾隆帝曆代學傢精心編篡而成,曆時長達1800多年,計3259捲,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裁,比較完整、地記錄瞭明亡以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幾韆年曆史。
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史》孕育瞭燦爛的民族文化,是而完備的曆史巨著,它似東方天際的啓,始終照亮和引l著華夏子孫前行的道路。對這部史學巨著,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研究中國曆史,“必須紮紮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在伴隨社會經濟日趨活躍和社會群體文化素養不斷提高的,《二十四史》越來越凸顯齣它內在的曆史價值和實用價值。現將《二十四史》作如下介紹:
史記
《史記》起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徵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瞭。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鞦》、《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遊遍瞭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曆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瞭胸襟,增長瞭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瞭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瞭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傢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齣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嚮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袒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齣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徵和二年,基本上完成瞭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纔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瞭我國三韆年左右的曆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齣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錶》、《日者列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鞦》、諸子百傢等著作和國傢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彆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瞭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瞭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漢書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瞭《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傢,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齣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錶和《天文誌》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瞭《天文誌》。班昭是“二十四史”中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錶八篇,誌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捲。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瞭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誌”,取消瞭“世傢”,漢代勛臣世傢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曆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瞭《刑法誌》、《五行誌》、《地理誌》、《藝文誌》。《刑法誌》第1次地敘述瞭法律製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誌》記錄瞭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曆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産、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誌》考證瞭各種學術彆派的源流,記錄瞭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早的圖書目錄。《食貨誌》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瞭。它有上下兩捲,上捲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捲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錶中有一篇《古今人錶》,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瞭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錶》,這篇錶首先講述瞭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錶,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製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這集中反映瞭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瞭東漢時期儒傢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瞭腳根。
後漢書
《後漢書》九十捲,南朝宋範曄撰。範曄字蔚宗,順陽人。齣身於一個世族傢庭。他的祖父範寜曾任晉豫章太守,著《榖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榖梁傳注疏》就是以《榖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範曄有很深的傢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範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瞭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範曄鬱鬱不得誌,就藉助修史來寄托他的誌嚮,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瞭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誌》、《輿服誌》、《五行誌》、《天文誌》、《州郡誌》等五誌的時侯,有人告發他參與瞭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瞭手中的誌稿,使《後漢書》隻有紀傳部分流傳瞭下來。
在範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範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傢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過眾傢,後來居上。所以到瞭唐代,範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傢《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範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曆史的基本的依據。
範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瞭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曆史。
三國誌。
《三國誌》,六十五捲,包括《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曆史。
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四川南充)人,生於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死於晉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漢做過官,三十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後做過晉平令、著作郎。陳壽寫《三國誌》以前,已齣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瀋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誌》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采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誌》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睏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誌。我們要瞭解三國時代的典章製度,隻好藉助於《晉書》。
《三國誌》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佳,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誌》後,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瞭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傢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誌》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捲,包括帝紀十捲,誌二十捲,列傳七十捲,載記三十捲,記載瞭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瞭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傢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傢史著逐一進行瞭批評。撰寫一部、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曆時兩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作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麵,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彆取捨,喜歡采用小說筆記裏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麵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嚮。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宋書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瀋約所撰。全書一百捲,紀十捲,誌三十捲,列傳六十捲。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
紀傳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誌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曆史的基本史料。
各誌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占全書之半。誌前有《誌序》,詳述前代修誌情況,並上溯各誌所記製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誌之助。《州郡誌》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並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於史事考證。《律曆誌》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曆文字,為曆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誌》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劄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麵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瀋約,是南朝齣名史學傢、文學傢、聲律學傢,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瀋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於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瀋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瀋約橫遭傢難,潛竄流寓,傢境孤貧。他篤誌好學,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後世亦稱“隱侯”。
南齊書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彆於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曆史學傢、文學傢。齣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長於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曆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瞭有利條件。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捲,其中帝紀八捲,誌十一捲,列傳四十捲。所缺一捲為《自序》。
《南齊書》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瞭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藉鑒瀋約《宋書》的代敘法,能於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又書中各誌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藉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
梁書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正版現貨】文白對照 二十四史文白對照全套12捲皮麵附清史稿原文白話譯文簡體橫排/史記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正版現貨】文白對照 二十四史文白對照全套12捲皮麵附清史稿原文白話譯文簡體橫排/史記漢書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正版現貨】文白對照 二十四史文白對照全套12捲皮麵附清史稿原文白話譯文簡體橫排/史記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正版現貨】文白對照 二十四史文白對照全套12捲皮麵附清史稿原文白話譯文簡體橫排/史記漢書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