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罗斯福
定价:45.00元
作者:李乡状, 等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60146799
字数:
页码:3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罗斯福》:身残志坚“霸主”的,20世纪美国受民从期望和爱戴的总统。
内容提要
《罗斯福》内容简介:在美国四十四位总统中,有这样一位总统,他戴着一副圆形镜片的金属框眼镜,坐在轮椅上,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大概在这四十四位总统中,没有一位像他一样,受到过多的赞誉,也受到不少的憎恨。直到今天,提起他的名字,依然有人充满怀念、敬意,依然有人骂不绝口。这个人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插图:
纽约州哈得孙河河谷,树木繁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长近五百英里的哈得孙河流经于此。在距纽约市区大约一百英里处的河谷东岸,有一大片山岭逶逦的高地,在高地上有一个小山丘,小山丘上座落着一幢气势非凡的住宅,这就是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家族的宅第。
在美国的历史上,共有两个姓罗斯福的总统,一个是第二十六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另一个就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就出生于纽约州海德公园村,是荷兰移民克拉斯·马腾森·范·罗斯福的第八代后裔,他后来成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同时又是美国历史上任期长的总统,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连任四届,这在美国历史上。
哈得孙河是17世纪初为纪念发现者、英国航海探险家亨利·哈得孙而命名的河流。它的源头可上溯到毗邻加拿大的纽约州北端,全长近五百英里。在流经奥尔巴尼后蜿蜒南下,纵贯纽约市区,注西洋。17世纪初,荷兰移民纷纷沿着哈得孙河在河谷两岸定居,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大约在1643年前后,有一位叫克拉斯·马腾森·范·罗森菲尔德的荷兰人随着移民潮在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登陆,然后在附近定居下来。
关于罗斯福家族族源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这样说道:“我只知道一点,那就是一切具有这个姓氏的支系显然都来源于一个叫做克拉斯·马腾森·范·罗森福的荷兰人,他是在1948年以前迁过来的。”很明显,富兰克林·罗斯福口里说的那个人就是上文当中的克拉斯·马腾森·范·罗森菲尔德。
罗斯福家族是从荷兰移民到北美的。他们到达北美后,日子过得还不错,成了当地的殷实之户。在定居在哈得孙河畔的罗斯福家族的后裔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个个头脑灵活,视野开阔,敢于实践。他们懂得运用智慧,大胆实践,他们鄙视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明白财富可以在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经营中取得。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富有,地位也不断提高,有的甚至进入了社会的高层。他们就像是战士一样,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奋斗着。
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父亲这一代,罗斯福家族的身份转变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曾祖父艾萨克在西奥多·罗斯福入主白宫之前曾是这个家族和地区有名望的人。他是银行家、实业家、政治家,并由于婚姻关系成了哈得孙河贵族的一员,但他完全不同于他那一等级中仍效忠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许多人,他热衷于美国的独立事业,为了美国的独立事业,他甘愿丧失自己的财产。在他的心目中,美国的独立事业是位的,为了它,他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富兰克林的曾祖父艾萨克曾经在1775年接管政务的纽约地方议会中任职,是代表该市的初两个州参议员之一。美国独立后,他直率地鼓吹支持宪法,并成为争取批准宪法的先锋。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罗斯福家族历史上个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人。他热爱生活,平易近人。1852年,获得了法学学位后,詹姆斯·罗斯福放弃了在法律上继续学习的机会,而是进入商界。詹姆斯·罗斯福想要在商海中将自己的才能推向,那是他的兴趣所在。
詹姆斯·罗斯福不满足于见效甚微的小本经营,那一点点的微薄利润使他毫无成就感。他醉心于做大生意。詹姆斯.罗斯福认为,大生意存在很高的风险,但是高风险和高利润是并存的,在较高的风险中盈利会使他心情愉悦,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当然,他殷实的家境允许他这么做。他不会在蝇头小利上花费心思,用他的话说,那无疑是在消耗生命,浪费生命中宝贵的时间。
詹姆斯·罗斯福不仅拥有土地,而且还对铁路、船运和煤矿进行了投资,但这些都由于周期性的经济萧条而告失败。尽管如此,他的家庭生活还是平静的。他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大量遗产,这足以使他的生活殷实而富足。他不会像别人那样为温饱而奔波,也不会因为生意的失败而债务累累,总而言之,詹姆斯·罗斯福应为他有着殷实的家境而庆幸。
詹姆斯·罗斯福喜欢田园生活,他有一座很漂亮的庄园,他在庄园中饲养肥牛,训练骏马。其中的一匹骏马能在二分二十秒内跑完一英里的路程,詹姆斯·罗斯福高兴地称它为“格洛斯特”,它是匹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英里任务的骏马。詹姆斯对这样的乡村绅士生活乐此不疲,那是他生活中的乐趣所在。
詹姆斯生性善良,温和可亲,很受朋友们欢迎。朋友组织的活动,都会热情地请他参加,詹姆斯也很礼貌,常常邀朋友到家里做客。不久后,他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女子丽贝卡相识、相爱并结了婚。他们的生活很幸福。一年后,丽贝卡生下了一个男孩儿,经过商议,决定按孩子父亲的名字给儿子命名。
序言
在美国四十四位总统中,有这样一位总统,他戴着一副圆形镜片的金属框眼镜,坐在轮椅上,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大概在这四十四位总统中,没有一位像他一样,受到过多的赞誉,也受到不少的憎恨。直到今天,提起他的名字,依然有人充满怀念、敬意,依然有人骂不绝口。这个人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30~1945.4.12),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受民众期望和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连任四届的总统。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名叫海德公园的村镇,他的父亲是一位百万富翁。富裕的家庭并没有给罗斯福带来过多的优越感,这可能与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一直对他的严格要求有关。或许就是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下,培育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独特的思想。
十四岁时,富兰克林·罗斯福进入专为富家贵族子弟设立的格罗顿公学。之后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虽然在读大学期间,罗斯福的成绩并不出众,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两所大学带给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终生受益。
大学毕业,罗斯福在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至1920年,他担任助理海军部长。智慧、干练、胸怀宽广、身负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没有放过这个正处在状态的男人,1921年,他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
终生的残疾没有使罗斯福放弃从政的理想和信念,他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在康复期间,他大量阅读书籍,其中有不少传记和历史著作。
1928年,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于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竞选州长的成功给他来了政治活动和管理国家事务能力的场所。1932年,美国总统的选举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开始了,参加竞选的罗斯福用他出色的政绩、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
正是这种坚忍和乐观,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登上了美国历史的舞台。面对着经济大萧条,临危受命的罗斯福为了克服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采取措施,推行“新政”。他用乐观的声音告诉美国民众:“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点燃了美国民众战胜经济萧条的决心。
在美国历史上也很少有哪个总统能像他那样有效地集导师、鼓动者和政治家的品质于一身。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久,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防疫演说”,指出战争是会“传染”的,摆脱战祸的办法不是“孤立”和“中立”,而是积极备战,设法“防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反对德、意集团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富兰克林·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允许交战国以“现款自运”方式从美国购买军火。他的对向日本和物资的行为也不加限制。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提出了代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纲领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了反同盟。之后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倡议下,中、美、英、苏等二十六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同盟正式成立。
1944年,罗斯福打破了由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所树立的不可连任三次的惯例,第四次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在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再次与丘吉尔会晤,决定盟军的作战方针,宣布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原则。同年,罗斯福又同丘吉尔在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
对发生在中国地区的抗日战争,富兰克林·罗斯福也积极的要求给中国提供物资援助,派遣军事人员协助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他与、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强占中国的领土,其中包括东北诸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在战后归还中国,战后朝鲜应当独立等。随后,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丘吉尔、斯大林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盟军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罗斯福与斯大林、丘吉尔会晤,就分区占领德国、对德实施管制、波兰边界划分和组成、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等问题达成协议。同时他与斯大林达成秘密协议,同意前苏联对日作战条件,确认前苏联在中国东北和旅顺、大连享有一些特权。
繁重的政治与战争事务,损害了罗斯福的健康。1945年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任内病逝,安葬于海德公园。
在那个充满动荡、变革与血腥恐怖的年代,全球性经济大崩溃,主义迅猛崛起,轴心帝国集团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但那也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出的年代,是个需要、与个人崇拜的年代。
富兰克林·罗斯福作为美国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他在任期间,推行了新政,确立了对市场的干预,建立了宏观调控体系,使美国经济从危机中迅速复苏并崛起。他强烈反对的强硬政策,战争来临时更是站在了同盟国的一边,并为世界反战争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下令在日本的广岛、长崎试射了两枚原子弹,给国家以致命的打击。
现在的联合国,也是罗斯福当年推动创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可以说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是其收到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尊敬与佩服的原因之一。在罗斯福离开世界的半个世纪里,依然被公认为的美国总统。在美国历任总统的排名中,他稳居前三名,被评为美国杰出的三位总统之一,排在他前面的只有林肯和华盛顿。
富兰克林·罗斯福受人爱戴是因为出身贵族的他相信平凡人的价值,并且能为维护百姓的权利而战。除此之外,他的慑人魅力,身残志坚,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影响着美国人民,甚至世界人们。遭人憎恨的是因为他试图改变资本主义的框架;没有成为资本主义死刑的执行人。用富兰克林·罗斯福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社会改革者,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摧毁资本主义,他只想改革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种种做法让后来人几乎难以理解他在半个世纪以前所激发起的热情。美国人心甘情愿地让他支配自己的生活,左右自己的情绪,并喜欢参照他的形象来评价所有总统,喜欢根据他的新政来衡量历届。
作为美国在任时间长的总统,罗斯福带领美国从经济大萧条的危机中走出,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见证了美国科技国防走向成熟,把美国推向了世界的。对美国能够成为世界经济打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人物的伟岸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源于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坚定信念。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而是将罗斯福的生活和工作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用一种平和而有力的笔触,展现了他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凭借着自己独有的智慧和魄力,引领美国乃至世界走向新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罗斯福如何与普通民众沟通的章节,他能够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将复杂的政策传达给大众,并且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接地气”的领导方式,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更要有能够深入人心、凝聚民心的能力。它是一本关于政治、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人性的深刻之作。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终于下定决心把它读完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感觉这只是又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可能充其量也就是对事实的罗列和事件的叙述。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罗斯福的一生串联起来,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从这些点出发,层层剥离出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罗斯福早期经历的描写,那些在政治生涯初期遭遇的挫折和磨难,在作者笔下显得格外生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年轻的政治家是如何在逆境中磨练意志,逐渐成长为日后那个叱咤风风云的人物。书中对罗斯福与家人、与朋友的互动描写也十分细腻,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更加立体,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书,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伟人的故事,更引发了我对人生、对奋斗、对时代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格局以及其中的关键人物充满好奇,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罗斯福政策制定过程的深度剖析。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和艰难的抉择,反而将其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白宫,亲眼目睹了罗斯福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权衡利弊,制定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无论是“新政”的改革措施,还是在二战中的外交策略,作者都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支撑,并且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罗斯福如何平衡国内民众的期待与国际局势的演变,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它让我对权力、责任以及领导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对话的对象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罗斯福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非常坦诚地揭示了他身上一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矛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罗斯福在国际关系处理上的分析,特别是他在二战期间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如何与斯大林、丘吉尔等领导人进行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作者的论述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能够让我一步步理解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罗斯福是如何在其中斡旋、平衡,最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书中对罗斯福的长期主义和战略眼光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超越短期利益,为国家和世界擘画长远蓝图的能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领导力本质的深刻启迪。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历史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事件。没想到,作者的文笔如此的生动流畅,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老朋友讲故事,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我被书中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刻画所深深吸引。作者没有过分神化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 Guts(勇气)和他的 vulnerable(脆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疾,并且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力量的描写。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思潮和民众情绪的捕捉也非常精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罗斯福的政策为何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罗斯福,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关于他们如何面对危机,如何重塑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