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叙述一种-修订版 刘小川 9787506366960 作家出版社

苏轼叙述一种-修订版 刘小川 9787506366960 作家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川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文学史
  • 文化史
  • 刘小川
  • 作家出版社
  • 古典文学
  • 诗词鉴赏
  • 传记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66960
商品编码:28313553430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书名苏轼叙述一种-修订版
定价29.00
ISBN978750636696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刘小川
编号1200457228
出版日期2013-03-01
印刷日期2013-03-01
版次1
字数150.00千字
页数258

小引1
―生活之意蕴层5
二天才少年13
三奇人张方平 醉翁欧阳修27
四初仕风翔39
五十年生死两茫茫……49
六医国手55
七文人与山水71
八人间天堂 酒食地狱81
九老夫聊发少年狂89
十小人发难99
十一坡仙113
十二谁能伴我田间饮125
十九苏轼的诗199
二十苏轼的词221
初版后记252
再版后记254
我所知道的刘小川257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苏轼这样的人物 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中国近千年的文学偶像 正能量传递者。
'苏轼叙述一种'是叙述读者了解、研究、赏析苏轼及作品的重要作品。巴金文学院文学奖获奖作品。
'苏轼叙述一种'是与苏轼同为乡人 同用乡音 同习乡俗的作者刘小川 将用很真实生动的笔触展现这位巨人的淋漓元气与人格魅力。

苏轼到陕西凤翔做签判 苏辙送他到郑州。沉默的苏辙骑一匹瘦马 衣裘单薄 在深秋的风中缓缓行进。后来下雪了 白的雪和黄的土地 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早期的诗作中 这可能是优xuan的一首。飘泊在外的人 读着它会生出相似的感慨。
京城的名人下基层初做官 却跟主要领导闹起了别扭。到凤翔半年后 苏轼碰上新太守亮。亮原是眉山青神县人 王弗的同乡。此人与苏洵也属旧交 按常理 应该照顾苏轼才是 可他对苏轼严格得不近情理。他个子小 眼睛有点斜视 训斥部属喉咙大 动不动就暴跳如雷 部下都怕他。苏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几件事 受到小民称颂;衙门里他人缘好 同事们亲切地称他“苏贤良”。然而亮发布命令:谁也不许叫苏轼为苏贤良。二十七岁的苏轼为此很不高兴:皇帝都对他客气呢 这怪老头却压制他 横挑鼻子竖挑眼 生怕他的才干盖过太守的政绩。有小吏偷偷叫他苏贤良 那亮眼力不济耳朵倒灵 抓过小吏用鞭子猛抽。苏轼宅心仁厚 听小吏声声惨叫 忍无可忍了 要夺太守的鞭子 被人拉开。
陈太守对苏轼说:“你敢对上司不敬 我就抽你!”
苏轼郁闷了好久 想念弟弟苏子由了 写诗说:“忆弟泪如云不散 望乡心似雨难开。”
中秋节他不去知府厅参加例行宴席 被罚铜八斤。古代钱币分金银铜 八斤铜不是小数。苏轼知道这处罚的规矩 可他就是不去。罚金由王弗带人送到知府。她回家 软语劝苏轼。据她观察 老太守也是一位好人 凤翔十个县 治理得井井有条。王弗猜测 老太守也许是故意对他严厉呢。
苏轼听不进去。有两年的时间 始终和亮拧着。
王弗这样的好妻子 深知用什么方式劝丈夫 以她温柔的慧眼看人看事 尽量弥补丈夫的性格缺陷。事后证明 她对老太守的猜测是正确的。亮为官几十年 对训练年轻人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确性子倔 两年中从未向苏轼做过任何解释。后来 他因收受其他地方送来的好酒而下狱 一世清名毁于几个酒坛子 气死在狱中。而苏轼已经有了不少官场体验 慢慢回忆老太守 明白了王弗的那些话语 怅然写道:“轼官于凤翔 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 愚不更事 屡与公争议 形于颜色……”
苏轼对王弗的怀念 也是这种情形:王弗走了整整十年 他才细细咀嚼妻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写下'江城子'这样的感人肺腑的作品。
人生多少事 事后方知原委 却要么事过境迁 要么物在人亡。“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苏轼在凤翔待了三年 作为副手 他并无显赫政绩 公务也说不上繁忙 有的是时间到各地走动 既是体察民情 也可以叫做游山玩水。古人对天地山水 对历史人文 有极大的虔诚和浓厚的兴趣 接近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浮光掠影的旅游。
凤翔境内有终南山脉 山中多庙宇 寻僧访道是苏轼的一大乐趣。有一座开元寺 寺中多佛教题材的古画 苏轼往往匹马而入 一看就是一整天 日落时分方策马而回。他一个人在山林中穿行 身影在草木之间时隐时现。他沉浸于古画 王维的画 吴道子的画 不禁浮想万端 由古画及于人事 由人事及于自然。圆圆的落日照着他的长脸 也照着他云去风来般的沉思。这副形象 单论外形已令人感动 更何况我们还试着进入他的内心。
凤翔天灾严重 要么洪水滔滔 要么久旱不雨。苏轼到凤翔的D1二年 两个月不见一滴雨 地里的庄稼眼看枯死。心焦的不只是农夫 天灾关系到所有的人。苏轼率众祈雨 每日望着大晴天烧香叩拜。到三月 终于有了点雨水 人们小心翼翼地企盼着 不敢期望过高。好像习惯了无雨的天气 不再相信老天爷了。
暮春的雨 断断续续地下着 有夜里 忽然变大了 并且接连下了三天。凤翔人这才欢呼雀跃 额手相庆。
官吏相与庆于庭 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乐 病者以愈 而吾亭适成。
这亭即是喜雨亭。“亭以雨名 志喜也。”苏轼挥笔写下了有名的'喜雨亭记'。
从一开始 所谓仕途靠前站 苏轼的眼睛就盯住民间 这使他不可能沉浸于亦官亦文的优哉游哉的生活。凤翔穷人多 衣不蔽体的流浪汉随处可见 他们为何穷呢?苏轼寻思着 看见地方的华屋美宅 不禁大发感慨:
当时夺民田 失业安敢哭?
谁家美园圃 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 郁郁城之麓。
凤翔城外有个李姓地主 其庄园的富丽堂皇 整个关中都少见。庄园的豪华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北宋的地方豪强 搞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遇灾年 有点土地的人也没法过活 只好打土地的主意。而灾年频仍 实力雄厚的地主就大肆吞并。美仑美奂的庄园 巧夺天工的亭榭 到苏轼眼里却变了味 它是以千家的破败作为代价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苏轼与杜甫 乃是一脉相承。
苏轼的这种“民问精神”很好宝贵 而且他是自始至终的。我今天提笔写苏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种精神的敬意。才华是其次的东西。如果苏轼一到凤翔就同李姓地主打得火热 写帮闲文章 赞美地主的庄园闲适而优雅 讨来几锭银子、一顿酒饭 那么 他的文字再好 也不过如同挖空心思赞美皇帝的司马相如之流。
苏轼到凤翔 盯上了李家花园 横竖看它不顺眼 于是发为文字。一首诗奈何不了大地主 却显示了一种立场 一种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不可或缺的立场。我想它在今天的意义 不言自明。作家当有大视野 大感觉 大疼痛。
苏轼到凤翔 除了同李家庄园过不去 还同太守大人闹别扭。前者富豪 后者权贵 苏轼两者都不买账。当时他二十七八岁。后来一直就这样 看人看事只凭良好的直觉 不计利害。这直觉从何而来?除了后天习得的 我想也是天性使然。想想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先天固有的东西已是分量太足 而后天习得的种种又使它变本加厉。苏轼之为苏轼 盖在于此。
P40-44

史海拾遗:探寻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 一、 盛唐气象:诗歌的巅峰与时代的脉动 本书聚焦于盛唐时期,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时代。我们将深入剖析“李杜”的伟大成就,不仅梳理他们的生平轨迹和创作背景,更侧重于探究其诗歌艺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紧密交织。 李白的浪漫主义与自由精神: 本书将李白置于唐代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探讨其诗歌中对个体自由的极致追求与对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重点分析其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例如“天马行空”的比喻手法、奇特的想象力,以及如何将神话传说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我们通过解读《将进酒》、《蜀道难》等代表作,揭示其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在现实中的失落感。此外,还将比较其乐府诗的革新,看他如何将古老的体裁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杜甫的现实主义与忧患意识: 与李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甫,他被誉为“诗史”。本书将详尽分析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对杜甫创作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沉郁顿挫”的表面评价,而是深入考察其如何将个人的苦难融入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中。重点章节将用于解析“三吏”、“三别”系列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探讨其叙事结构、人物刻画的精湛技巧,以及他如何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民生疾苦的先河。同时,也会涉及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探究其风格的转变与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其他重要诗人群像: 盛唐的繁荣并非仅由李杜铸就。本书将辟出专章,梳理王维、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奠基地位,分析其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自然意境的描绘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同时,高适、岑参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如何成为盛唐雄浑气象的侧面写照,以及他们对异域风情和军事题材的艺术化处理,都将得到细致的梳理与比较。 --- 二、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从宫廷雅乐到市民情感的抒发 宋代文学的标志性成就是词的成熟与繁荣。本书将宋词的演变视为一种文化转向的体现,即文人阶层审美趣味从唐诗的宏大叙事向更为内敛、精微的情感表达的迁移。 北宋:词体的确立与豪放派的崛起: 我们将从柳永开始,考察词如何从燕集俗乐的边缘题材逐步走向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柳永对都市生活和世俗情感的描绘,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随后,重点分析苏轼对词体的革命性贡献。苏轼如何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定势,以诗为词,开创了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的豪放一派。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历史与哲思的结合,以及他如何运用散文句法入词的革新,将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 南宋:格律的精进与情感的极致深化: 南宋词坛则呈现出精致化和内省化的趋势。本书将详细探讨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的艺术高峰。李清照如何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表达国破家亡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凄凉与对往昔的追忆,其语言的凝练与叠字的妙用,是分析的重点。紧接着,辛弃疾的横空出世,代表了南宋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的投射。他的词如何继承苏轼的豪放传统,又融入了更强烈的政治抱负和英雄情结,以及其多变的风格和看似“以文为词”实则高度成熟的艺术技巧,将作为核心内容呈现。 “江湖派”与地域性影响: 此外,本书不会忽略对“江湖派”词人的探讨,如姜夔、吴文英等,他们如何专注于词体的格律美学和音律的雕琢,将传统文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推向极致,反映了南宋偏安一隅的文化心态。 --- 三、 明清小说:社会批判与世情人性的洞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小说视为一面透视古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民间疾苦的复杂镜子。 四大名著的再解读: 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本书力求超越传统的“四大名著”标签式解读,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其叙事模式的成熟与定型。 《三国演义》: 重点分析其“尊刘抑曹”的历史观如何通过戏剧化的战争描写和人物塑形得以实现,以及其军事谋略的普及对后世的影响。 《水浒传》: 探讨梁山好汉的“忠义观”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揭示其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性与最终招安的悲剧性。 《西游记》: 从宗教哲学和民间信仰的角度,分析取经团队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充满奇幻色彩的叙事如何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 《红楼梦》: 集中分析曹雪芹对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百科全书式”描写,尤其关注其心理描写和语言艺术的空前高度,以及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命运悲剧对人性探讨的深度。 清代“世情小说”的社会剖析: 本书将清代中后期的世情小说(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的世俗篇章)视为对科举制度和官僚体系的辛辣讽刺。我们重点分析《儒林外史》如何通过对士人精神的解剖,揭露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其白描式的讽刺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启示。而《聊斋志异》则在志怪的外衣下,探讨人鬼界限的模糊,反映了民间对社会秩序的复杂情感。 通过上述三个维度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动态的中国古代文学图景,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人如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和反思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与永恒的人性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线性地、流水账似地记录生平大事,而是更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高亢激昂,比如描写他在外地为官时力图革新的抱负与遭遇的阻力;时而低沉婉转,聚焦于他被贬谪后,在黄州或惠州那段孤寂却又充满哲思的岁月。作者对场景的描绘,那种对宋代士大夫生活细节的精准把握,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你几乎可以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纸张的墨香,感受到岭南湿热空气中的沉闷,以及在简陋茅屋中与友人对饮时的那份超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古典文学语言的驾驭能力,他的文字既有典雅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可读性,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想象,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目睹着这位伟大的文人如何在命运的重压下,依然能保持其精神的丰沛与高贵。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回味无穷的韵味。

评分

对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而言,阅读苏轼的传记,有时会因为太多晦涩的典故和深奥的哲思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固而优美的桥梁。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深度,也没有因为追求学术严谨而变得枯燥乏味。作者在引用和阐释古代文献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给出解释,既尊重了原著的语境,又兼顾了当代读者的理解需求。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旁白性的评论,它们像是在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盏小灯,精准地照亮了某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让你立刻领悟到苏轼文字背后的深意。这种既有学者风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态度,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人能够亲近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并从他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力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产生新的感悟,它的价值是随着读者的成长而不断增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透露出一种非凡的匠心。它似乎不满足于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采用了某种主题式的串联。比如,可能会有一章专门聚焦于“文人的自我救赎”,另一章则探讨“山水田园的隐喻意义”,将不同时期的事件和作品熔铸在一起进行解读。这种跳跃式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能体现出苏轼思想的连贯性和发展轨迹。它打破了时间轴的束缚,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核心的哲学观是如何贯穿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并最终沉淀为他艺术风格的基石。这种将散点信息进行有效聚合和提炼的能力,是这本书叙事技巧上的亮点。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你不能指望它事无巨细地为你梳理好所有脉络,你需要主动地去构建那个内在的逻辑网。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令人愉悦至极,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忐忑的心情的。毕竟“苏轼”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上光芒万丈,而“叙述”这个词又暗示着一种重构或解读,很容易让人担心是否会落入俗套,或者对这位伟人的形象产生某种不恰当的简化。然而,当我翻开扉页,看到那精良的装帧和考究的字体时,心头的不安稍稍平复了一些。这本书似乎并没有急于跳入那些津津乐道的“东坡肉”或“乌台诗案”的八卦细节,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沉静的、近乎学术的姿态去构建叙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历史的距离感”的探讨,那种试图穿透千年的迷雾,去捕捉苏轼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真实心绪的努力,是让人由衷敬佩的。它不是在堆砌已知的史料,而是在挖掘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微小情绪和决策背后的复杂动因。这种叙事的手法,让阅读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精神层面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那个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旷达的灵魂的震颤。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人性的洞察,都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传记范畴,成为了一个有温度的、有深度的文本存在。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处理苏轼内心矛盾与挣扎时的那种细腻和克制。我们都知道苏轼是旷达的代表,但旷达并非没有痛苦的注脚。这本书似乎没有回避他作为政治人物的无奈、作为亲人的牵挂,以及在仕途上反复跌宕所带来的心力交瘁。它没有将苏轼塑造成一个扁平化的“完人”,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彷徨的个体。例如,书中对他在某些政治抉择上的犹豫不决,或是在关键时刻的自我保护倾向,都有着非常深入且不带评判色彩的剖析。这种写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邀请读者去思考:如果自己处于那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是否能做得比他更好?它促使我们反思“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而苏轼的人生,恰恰是这场冲突最完美的载体。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苏轼是谁”,更是在探讨“一个人如何面对不公的命运,并从中提炼出生命的价值”。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远比单纯的功过评价来得深刻有力,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