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只有罪知道(从犯罪现场到法庭鉴证) | 开本: | 4 |
| 作者: | 作者:(英)薇儿·麦克德米德|译者:张超斌 | 页数: | 287 |
| 定价: | 45.0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 ISBN号: | 9787313155375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
目录: 01 无声的证人:犯罪现场
02 焦煳的吸引力:火灾现场调查
03 人类的鉴证帮手:昆虫学
04 尸体的秘密:病理学
05 药物的奥妙:毒理学
06 duyiwuer的印迹:指纹鉴定
07 基因的指证:血迹与DNA
08 死者的尊严:人类学
09 思想的索引:面貌复原技术
10 科技与应用:数字取证
11 犯罪行为的动机:鉴证心理学
12 规则的束缚:法庭
结语 精 彩 页: 大诗人约翰·邓恩(JohnDonne)说过:“民吾同胞也,孰死非我冤?我其为谁者?人类之一员!”这句话具有极重要的道德感,但除此之外,毋庸置疑的是,当突然而至的暴力死亡与我们自己的生命有所联系时,无论这个联系多么微弱,总会对我们产生更大的情感波动。所以牛津一所小型女校校友瑞秋·麦克莱恩一案对我的触动极大。我与她不熟,但与她和她的命运却有着一丝亲切感。
瑞秋·麦克莱恩是圣希尔达学院的大学生,19岁那年成为约翰·坦纳的女友。1991年4月13日,也就是两人交往10个月后,坦纳向她求婚。对于任何一个女孩子而言,这样的大事都会迫不及待地要跟亲近的人分享。但接下来的几天,瑞秋在圣希尔达学院或整间大学里的朋友都没再见过她。她勤学好问,对人友好,热情开朗,谁都不肯相信她会不辞而别。坦纳给她的寄
宿家庭打电话,说要跟她谈谈,可室友也不知道她的行踪。
经过五天的担惊受怕之后,学校领导向警察报告了瑞秋失踪一事。警察联系了在诺丁汉读大学的坦纳,他说后一次见到她是在1991年4月14日晚上。他当时从牛津车站乘火车回诺丁汉,她在站台上跟他挥手告别。他们在车站自助餐厅遇到的一位长发年轻人提议顺便送她回阿盖尔街的住所。
坦纳与警方合作,协助了搜寻,在电视上重现了他从牛津车站离开的过程,试图激发可能见过瑞秋的人的记忆。人们相信他是diyi位参加这种电视重现的凶手。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情绪激动地告诉朋友和记者们,说他和瑞秋两情相悦,正准备结婚。但警方怀疑坦纳有所隐瞒,于是提前安排记者问他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你是否杀了瑞秋?”他回答时极不自然,且没有丝毫感情,令警察更加肯定他对瑞秋失踪一事了解更多内情。
警察搜查了瑞秋在阿盖尔街与朋友同住的屋子。一切似乎都井然有序,地板没有移动的迹象,其他东西也都没有疑点。侦探们无法找到能够用于逮捕坦纳或至少给他施压的证据,因而深感绝望。蛙人搜索了彻尔维尔河,其他警员则在附近的灌木林中进行地毯式搜索。
警察联系了地方委员会,查证阿盖尔街的那所房子是否有地下室。对方说虽然没有地下室,街上有些房子下面却有柱子支撑,这就意味着地板下面还有空间。
得到这一消息,警方于5月2日再次对这所房子进行了搜索。这一次,他们在楼梯下面发现了部分木乃伊化的瑞秋的尸体。坦纳将她塞进楼梯板底部20厘米的空隙中,然后推到地板下方。虽已死亡18天,她的尸体并未怎么腐烂:从多孔砖透进来的温暖干燥的空气风干了她的皮肤。
找到尸体只是谋杀案调查diyi阶段的终结,却是法医病理学家对被告人提起诉讼这一关键过程的开始。在瑞秋·麦克莱恩一案中,这一任务落到了盖伊医院法医学科主任伊恩·韦斯特(IainWest)的肩上。尸体解剖过程中,他发现瑞秋的喉头左侧有一处1厘米的淤青,右侧则有4处。他拍下这些淤青和斑点—她面部和眼睛里的出血点。通过内部器官检查,他发现喉咙里的喉部韧带断裂。所有这些创伤都表明是窒息致死。另外,她头皮上缺了一撮头发,韦斯特相信瑞秋扯掉头发是为了减轻喉部压力而做出的绝望举动。当警方带着从伊恩·韦斯特那里得到的确凿证据对质约翰·坦纳时,他开口承认杀了瑞秋。审判时,他说:“我充满怒火地使劲打她,又用手掐住
她的脖子。我一定是失去了控制,因为我对之后的事情印象非常模糊。”他宣称是在瑞秋承认出轨之后将她杀死,接着在她haowu生机的尸体旁边躺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找到一个藏匿她的合适地点,把尸体从橱柜的空隙中拖过去,然后乘火车回到诺丁汉。坦纳被判终身监禁,2003年获释后回到了故乡新西兰。
P62-P64 内容提要: 薇儿·麦克德米德所著的《只有罪知道(从犯罪现场到法庭鉴证)》是一部讲述犯罪现场分析和法庭鉴证科学的非虚构作品,完整记录了英国两百年犯罪鉴证的发展史。作者通过对鉴证科学发展的研究梳理,将刑侦过程中的法证科学分门别类,例如犯罪现场调查、毒理学分析、犯罪心理学分析等等。此外,作者结合对业界级zhuanjia采访、zhuming案件分析以及其个人的亲身经历,为读者展现了与犯罪小说截然不同的真实犯罪分析。事实上,真实案件的侦破过程,往往要比小说家笔下的虚构情节更具有戏剧性,震撼人心。
书中除了很多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外,还有一些让人吃惊和意外的事实。作者搜集案例的时间跨度很广,不仅展现了西方早期法证科学的诞生过程,还为我们呈现了多种多样的现代犯罪的破案方法。
总之,无论世界如何转变,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对犯罪鉴证的痴迷永远不会消失。
在犯罪、推理小说领域,英国作家人才辈出,从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再到近年来被誉为英国受欢迎的女性犯罪作家薇儿·麦克德米德,推理小说的类型与题材随着技术、时代变革日新月异,但无论小说中的犯罪手法如何高超、犯罪案情如何错综复杂,推理小说都是依据真实犯罪鉴证科学的发展而延伸的,从犯罪现场到法庭鉴证,鉴证科学的主旨至今未变——即一个犯罪现场、一具尸体或者是一根头发,都能解开事实的真相,展现司法公正。 作者简介: 薇儿·麦克德米德(Val McDermid) 英国推理小说女王、电视台御用作家,被誉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后英国推理小说界新代言人,获奖无数,囊括了金匕首奖、埃德加奖、安东尼奖、巴里奖等一系列shijieji推理大奖,并荣获代表着推理作家终身成就的英国的钻石匕首奖。
主要作品有林赛·戈登系列(Lindsay Gordon series)、凯特·布兰尼根系列(Kate Brannigan series)、《刑场》(A Place of Execution)、《遥远的回声》(The Distant Echo)、《暗黑领域》(A Darker Domain)等,目前全球已有四十种语言的译本,累计销量达千万册。其作品也经常被搬上荧幕,经典的罪案英剧《心理追凶》 就出自其手。
《失落的维度》 作者: 埃莉诺·万斯 出版社: 奇点文学 图书简介: 在一个被数字洪流所裹挟的时代,“我”——一位在现实世界中默默无闻的档案管理员,意外继承了一份来自素未谋面的姑姑的遗物。这份遗物并非金银珠宝,也不是古董字画,而是一串用古老编码方式加密的数据,以及一把造型奇特的钥匙。这把钥匙,与姑姑留下的唯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上,一扇被神秘符号环绕的木门上的图案惊人地吻合。 故事的开端,便是“我”在对这份加密数据进行破译的过程中,偶然接触到了一个名为“失落维度”的地下组织。这个组织并非传统的恐怖分子或政治团体,他们的目标是寻找并守护那些在科技飞速发展中被遗忘、被忽视,但却蕴含着独特智慧与深刻哲理的“失落维度”。这些维度,可能是某个失传古国的神秘仪式,可能是某个隐居智者关于宇宙本源的独特见解,也可能是某种已被现代科学否定但却在某些特殊状态下显现的超自然现象。 “我”渐渐发现,姑姑并非普通人,她是一位虔诚的“维度守护者”,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并保护这些濒临消亡的知识与经验。而“我”继承的这份加密数据,正是姑姑留下的关于“失落维度”的线索,其中指向的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隐藏着一个关于“维度平衡”的惊天秘密。 随着“我”对“失落维度”的深入探究,一个与“失落维度”组织相对立的秘密团体——“维度掠夺者”逐渐浮出水面。他们信奉的是“维度优胜劣汰”,企图通过占有、操控甚至销毁那些他们认为“低级”或“无用”的维度,来加速人类文明的“进化”,从而获得绝对的权力与控制。他们的手段残忍且狡诈,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追踪、窃取甚至摧毁那些“失落维度”的载体。 “我”的破译之路,也变成了一场与“维度掠夺者”的猫鼠游戏。每一次找到一个“失落维度”的踪迹,都可能面临着被发现和被追击的危险。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位曾经是顶尖黑客,现隐居山林的神秘老人,他拥有对数字世界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一位精通多种古老语言的语言学家,她的知识是解读那些古老维度信息的关键;以及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她对遗迹的敏锐嗅觉,常常能指引“我”找到被尘封的线索。 故事的冲突不断升级。“我”不仅要面对“维度掠夺者”的物理追击,还要应对他们精心设计的舆论攻势和信息陷阱。“维度掠夺者”试图将“我”塑造成一个破坏者,一个阻碍人类进步的狂热分子。而“我”和伙伴们,则必须在黑暗中摸索,用事实和证据,去揭露“维度掠夺者”的真实面目,并唤醒那些沉睡在数字时代中的人们,让他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智慧。 “我”在破译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失落维度”并非仅仅是古老的知识,它们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关于宇宙、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不同视角与理解。这些维度,是构成人类文明丰富性的基石,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挑战时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们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事物,能够给予我们超越当下科技认知的启示。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发现姑姑留下的加密数据,不仅仅是线索,更是一个“维度平衡”的警示。如果“维度掠夺者”得逞,他们将彻底破坏“维度平衡”,导致人类文明走向一种单一、僵化、冰冷,缺乏灵魂的境地。而“我”和伙伴们,则肩负着守护“维度平衡”的重任。 最终的高潮,是一场在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交织的决战。“我”必须利用自己档案管理员的细致与耐心,结合伙伴们的专业技能,找到“维度掠夺者”的核心据点,并将其计划公之于众。这场决战,考验的不仅仅是智慧与勇气,更是对“维度”价值的深刻理解。 《失落的维度》并非一个简单的科幻悬疑故事,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本质的哲学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过于迷恋“当下”,而忽视了那些“失落”却弥足珍贵的智慧?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些构成我们独特性的“维度”? 作者埃莉诺·万斯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她巧妙地将历史、哲学、科技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引导读者在惊心动魄的冒险中,反思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和守护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 本书的主人公“我”,从一个平凡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维度守护者”。这个转变,不仅是外在经历的改变,更是内在认知与精神的升华。她学会了在信息的海洋中辨别真伪,在危险的边缘保持冷静,并在看似绝望的困境中找到希望。 《失落的维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会让你在掩卷之后,久久回味,并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维度”,以及那些你可能尚未察觉,却同样珍贵无比的“失落维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并非是单线性的淘汰与取代,而是多元的共存与融合。只有理解并尊重那些“失落的维度”,人类文明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更深刻的意义。 书中对“失落维度”的描绘,并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与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与价值。例如,那些在偏远山区流传的古老歌谣,其中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匠人对材料与技艺的极致追求;那些在特定文化中流传的神秘传说,折射出人类对宇宙与生命的独特理解。这些,都是“失落的维度”的鲜活体现。 “我”与“维度掠夺者”的斗争,也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一种是追求效率、统一、标准化的“降维打击”;另一种则是倡导多样性、包容性、创造性的“维度守护”。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鼓励读者拥抱复杂性,珍视差异性,并警惕那些试图将一切简化、同质化的力量。 《失落的维度》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的作品,它不仅能满足你对悬疑、冒险的渴望,更能引发你对人类文明、知识传承以及个体价值的深刻思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