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 |
| 作者: | 俊武 |
| 定價: | 158.0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52012098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 2015年,全國老齡辦組織開展“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以下簡稱“第四次調查”),以便全麵準確掌握我國老年人生活狀況和老齡事業發展基礎數據。第四次調查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專題國情調查,也是落實中央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將為中央、和各級委政府統籌製定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科學支撐,為編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全國老齡委成員單位製定“十三五”專項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持,為全麵促進中國老齡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書是基於《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編寫。對於瞭解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整體情況、養老服務需求以及製定老齡政策提供參考,本書既具有理論探討價值,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
| 目錄 | |
Ⅰ 總報告 1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俊武】/001 一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工作基本情況/002 二 第四次調查關於老年人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論考量/005 三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工作的重要意義/018 四 中國老年人生活狀況(2014/2015年)/020 五 當前中國老年人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和未來挑戰/042 六 提升全體中國人老年期生活質量的建議/048 ? Ⅱ 專題報告 2 中國城鄉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及傢庭關係【劉妮娜】/055 3 中國城鄉老年人健康及衛生狀況分析【鬍宏偉 袁水蘋 鄭翩翩】/109 4 中國城鄉老年人失能狀況與照護需求分析【陳泰昌】/138 5 我國城鄉老年人收入和消費狀況【楊曉奇 王莉莉 董彭滔】/168 6 中國城鄉老年人在業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彭青雲】/191 7 中國城鄉老年人住房及宜居環境狀況【成紅磊 侯 顯】/225 8 中國城鄉老年人社會參與狀況分析【鬍宏偉 袁水蘋 鄭翩翩】/272 9 中國城鄉老年人權益保障狀況分析【劉妮娜】/326 10 中國城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分析【冀 雲】/365 ? Abstract/415 Contents/416 |
作為一名關注社會公平問題的讀者,我發現報告在處理城鄉二元結構對老年群體的影響時,雖然指齣瞭差異,但在解釋這種差異的深層機製上,著力點略顯不足。例如,關於養老保障金的城鄉差距,報告清晰地列齣瞭金額差異,但對於這種差異如何通過傢庭內部的資源分配、社區的社會資本積纍,最終投射到個體晚年尊嚴感的塑造上,分析深度不夠。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在城市退休金較高的老年人,與一個在農村僅依靠微薄基礎養老金的老年人,在麵對突發疾病或需要子女經濟支持時,其議價能力和社會地位的差異是如何被社會結構固化的。報告中對於“社會支持網絡”的探討,更多地集中在政府提供的正式服務(如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食堂)上,而對於非正式網絡(鄰裏互助、同鄉會、傳統宗族網絡在現代社會中的變異與重構)的探討相對薄弱。在很多農村地區,這些非正式網絡纔是老年人最後的“安全網”,報告對它們的衰退或適應性變化關注不夠,使得對“支持係統”的評估維度顯得片麵。
評分這份調查的結構安排,給我一種非常明顯的“自上而下”的視角感。它似乎是從宏觀政策設計者的角度齣發,去確認既有政策執行的覆蓋麵,而不是真正潛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傾聽他們的“口述曆史”。我尤其留意瞭關於數字鴻溝的部分,這在2018年已經是一個日益凸顯的問題。報告提及瞭城鄉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服務方麵存在顯著差異,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關鍵在於,報告未能提供足夠多的“案例故事”來佐證這種差異是如何具體影響他們的生活便利性,比如,他們因為不會使用健康碼或移動支付而在齣行、掛號過程中遭遇瞭哪些具體的、令人沮喪的障礙。如果能穿插一些典型人物的敘述,比如一位習慣瞭現金交易的鄉村老人,如何在外齣辦事時寸步難行,那種無力感是冷冰冰的數據無法傳達的。現在讀起來,它更像是一份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報告”,而不是一份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活流變報告”。這種缺乏生動細節的敘述,使得讀者很難在情感上與報告中的主體建立起有效的連接,仿佛麵對的是一群被抽象化的“老年人口”而非鮮活的個體。
評分這本報告的標題確實抓住瞭我近年來非常關注的一個社會議題——中國城鄉老年人的生活狀態。我原本期待能從中看到一個細緻入微、數據翔實的畫像,畢竟“2018”這個時間節點對於觀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老年群體變化具有重要價值。然而,讀完之後,我的感受是相當復雜的,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更像是一份宏觀的政策解讀框架,而非深入社會肌理的田野調查實錄。例如,對於“生活質量”的定義和衡量標準,報告似乎更多地采用瞭官方的、偏重物質保障(如養老金覆蓋率、醫療資源可及性)的指標體係。這固然重要,但對於理解老年人主觀的幸福感、社區參與度、以及傢庭代際關係中的情感流動,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特彆想瞭解的是,在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老年人是如何應對“空心化”帶來的精神孤寂,他們有沒有發展齣新的互助模式,或者這種孤寂感在量錶上是如何被捕捉和反映齣來的。報告中對這些細微的情感維度和非正式支持網絡著墨不多,使得整個敘事停留在瞭一個比較“安全”和“可量化”的層麵,缺乏那種觸及靈魂深處的洞察力。它更像是在迴答“有沒有飯吃、病能不能看”的基礎問題,而對於“活得是否體麵、是否被需要”的追問,則顯得有些意猶未盡。
評分我對報告中對老年健康的描述感到有些遺憾,尤其是關於心理健康和慢性病管理的交叉部分。報告羅列瞭城鄉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的發病率和就醫頻率,這部分數據是紮實的。然而,健康不僅僅是生理指標的閤格,它更關乎老年人對自身衰老過程的接受程度和積極應對的態度。我希望能讀到關於老年抑鬱、焦慮情緒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錶現差異,以及城鄉醫療體係在提供心理疏導服務方麵的具體短闆。比如,在缺乏熟人社交圈的“新市民老年人”(即隨子女遷居到城市的退休老人)中,他們麵對陌生環境和醫療體係時的適應壓力,是否比留守老人更大?報告似乎將健康問題簡單地歸結為“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問題,而忽略瞭“健康素養”、“疾病汙名化”以及“孤獨感引發的生理應激反應”這些復雜的心理社會因素。這種簡化處理,使得報告在指導具體的心理乾預和社區健康促進計劃時,指導性價值打瞭摺扣。
評分總的來說,這份調查報告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快照”,它成功地描繪瞭2018年中國城鄉老年人群體的基本麵貌和宏觀差異。但是,如果將它視為一份能夠指導深度社會改革或人文關懷實踐的藍圖,則顯得有些單薄。我個人更傾嚮於那些能夠通過紮實的、長期的個案跟蹤研究來揭示老年人生命體驗連續性和復雜性的作品。這份報告在數據和政策框架的層麵上是嚴謹的,但它缺乏那種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的微觀敘事的力量。它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標明瞭主要的道路和地標,但地圖上缺少瞭那些蜿蜒麯摺的小巷、當地人經常光顧的隱藏小店,以及行人在這些地方留下的腳印和故事。對於希望深入理解中國社會轉型背景下,老年群體在麵對身份重塑和價值轉換時的內心掙紮的讀者而言,這份報告提供的更多是起點而非終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