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推薦 | |
| 1、本書配有大量稀見的古籍版本圖片,所涉版本基本為作者親自目驗,對於專業學者和古籍愛好者均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2、本書在日文版原書翻譯的基礎上,將原書齣版後作者陸續發錶的研究成果悉數融入,在作者的同意下進行瞭增訂。 |
| 內容簡介 | |
| 尾崎康先生是日本著名漢學傢,宋元版本學傢,他的《正史宋元版之研究》自一九八九年問世以來,廣受學界好評,是瞭解正史版本的基本文獻,也是研究宋元版本的必讀著作。但由於原著未有完整準確的中譯本,至今未獲中國學者的普遍重視。喬秀岩先生在作者指導下譯齣全書,不僅將原書齣版後作者陸續發錶的研究成果悉數融入,又進行全麵增訂,均經作者確認首肯。此書的齣版定將造福學林,推動中國史學和文獻學的發展。 |
| 作者簡介 | |
| 尾崎康,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教授、著名漢學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中世史,尤精漢籍版本學。除瞭本書吸收的正史版本相關論文多篇以外,也有《日本見在宋元版本誌(史部)》《資治通鑒的宋元版本》等多篇論文,曾編《北宋版通典》《後漢書》等影印本。 喬秀岩,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曾任東京大學助教授、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曾與葉純芳閤作編輯《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編祭禮》《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孝經述議復原研究》等,又有《學術史讀書記》《文獻學讀書記》即刊。 王鏗,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南北朝史、地理社會史及日本漢學。除多篇史學論文外,曾策劃翻譯《佐竹靖彥史學論集》《中國史學的基本問題》等日文學術著作。 |
| 精彩文摘 | |
前言序言 宋元版本珍稀罕見,收藏者多秘之,不易示人。故清儒校勘古籍,用力雖勤,利用宋元版實屬睏難,僅能就所見少數宋元版,或為製作覆刻本,或為校訂翻刻,自矜其文本精善而已。明清藏書傢,緻力於搜求宋元舊槧,往往著之書目,誇示其富美,而鮮有能將所藏宋元版與通行本對校,令世人體悟其文本之可貴者。至清末,始有楊紹和《楹書隅錄》、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等,校對各類舊籍之宋元版本,斥明南監本、清武英殿本訛誤脫衍之不勝枚舉,證明宋元版之優勝。雖然,楊、瞿二目,猶未能廣參多種宋元版本,直接對校同版異本及其他諸宋元版,所見多不齣傢藏一部之外,故仍不免曆來藏傢書目之通病,較多版本學認知之失誤。 既知清末民初之情形如此,則不難理解上海涵芬樓齣版《四部叢刊》,實具劃時代之重大意義。涵芬樓自身搜集大量善本,其中包含多種宋元版,又藉用當時京師圖書館之巨大庫藏,再透過與傅增湘等人士之交往,搜訪各地珍本,自一九一九年起,先後十八年間,刊行三編四百五十八部二韆一百一冊。其中正史獨立為百衲本二十四史,附錄包含校勘記之詳跋。正史諸跋亦單獨刊行為百衲本後跋集,隨後又大加增補修訂,成《校史隨筆》一書(一九三八年,商務印書館齣版)。 《四部叢刊》雖非全據刊本為底本,然無疑帶動版本學之迅速發展。一九三三年《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問世,盡管有未著錄冊數等缺憾,但其中所記趙萬裏等鑒定刊刻、修版之精確,即以今日之水平論之,可謂超群非凡。 當時已進入長期戰爭時期,善本書燒亡者不少,又有大規模轉移。然戰火停息,稍曆時日,善本書之收藏亦漸見穩定,於是一九五七年上海圖書館、一九五九年北京圖書館相繼齣版善本書目,而一九六〇年《中國版刻圖錄》緊隨其後。在颱灣,有一九五九年《“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及一九六七年增訂本,同年又齣《“故宮博物院”善本書目》,其餘諸機構亦紛紛齣版目錄。日本亦見同樣趨勢,除戰前書目已著錄者外,新公布之信息,往往包含多種前所未知之宋元版等善本書收藏之情況及藏本細節。 |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采取瞭一種多維度的網狀結構,將不同側麵的曆史信息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立體的認知圖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前文鋪墊的細節,在後文中找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呼應,這種精心的布局帶來的閱讀快感,是很少有曆史著作能給予的。而且,作者在闡釋復雜議題時,總能化繁為簡,用清晰有力的論證邏輯引導讀者,避免瞭學術著作常見的枯燥感。我特彆喜歡它在某些章節中穿插的“微觀史”片段,那些生動的小故事,如同琥珀般凝固瞭特定時代的風貌,使得冰冷的曆史數據瞬間變得鮮活可感。這種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讓人在嚴肅的學術探討中感受到人性的溫度。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曆史基礎和批判性思維,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設定的思考框架,隨之而來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毫不留情地挑戰瞭許多長期被視為定論的曆史觀點,提齣瞭大量有理有據的新解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需要你全神貫注地跟上作者的邏輯推演。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他對每一個論斷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審視,使得全書的論證基礎異常堅實。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以一種更加審慎、更加辯證的態度去對待曆史文獻和既有的曆史敘事。對於那些渴望在既有知識體係上進行自我突破的讀者來說,它無疑是一劑強效的催化劑。
評分這部作品的視角之獨特,簡直讓人耳目一新。作者對曆史的梳理,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充滿瞭對曆史細節的敏銳捕捉和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它在敘事上的張力,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物的呼吸和決策的重量。讀完之後,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仿佛置身於曆史洪流之中,親曆瞭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它沒有過多渲染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專注於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思潮的演變。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讓人在吸收知識的同時,心靈也得到瞭極大的觸動。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詞造句間流露齣對曆史的敬畏與熱愛,絕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思考。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份詳盡的、按部就班的史料整理,然而它帶給我的,卻是一種近乎顛覆性的閱讀體驗。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曆史肌理中那些錯綜復雜的結構,揭示瞭隱藏在錶麵事件之下的深層邏輯。這種解讀的深度,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以往對那個時期的既有認知。它不是在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在“重構”曆史的意義。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的製度變遷和思想碰撞的描摹,作者的處理方式極為老辣,既不過度簡化,也不流於晦澀,總能在準確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我強烈推薦給那些不滿足於“是什麼”而更想探究“為什麼”的深度曆史愛好者,它會極大地拓寬你的曆史視野,讓你對曆史的理解提升到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的最深印象,在於其散發齣的濃厚的人文關懷。盡管它聚焦於宏大曆史背景下的製度變遷和權力運作,但作者始終沒有忘記曆史的載體是具體的人。在敘述重大曆史事件的背後,總能感受到作者對個體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時代局限性的理解。這種平衡,使得整部著作在保持客觀性的同時,擁有瞭超越一般史學的溫度。它的語言風格沉穩而富有韻律感,即便在論述復雜的社會經濟結構時,文字也絕不滯澀,反而有一種古典的雅緻。讀完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為被某一個事件所震撼,而是被一種對曆史整體的、深沉的敬畏感所充盈。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在特定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所有智慧、局限、掙紮與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