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清代顺治康熙时期地方志编纂研究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董馥荣 |
| 定价: | 78.0 |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547613467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方志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演示平台设计”项目“地方志资源调查与数字化加工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系统论述了清代顺治康熙时期全国地方志编纂情况。 |
| 编辑 | |
| 地方志数字化研究的书。清代地方志编纂研究者的备参考书。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精妙,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编纂主题”展开,使得论证逻辑清晰有力。尤其是对“舆图绘制技术在地方志中的应用及其意识形态功能”这一部分的详述,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对清初舆图精确度的分析,论证了测绘技术如何被用来巩固王朝对疆域的认知和宣示主权。这种技术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整体阅读体验是:信息密度高,但论证层次分明,每深入一层,都会有新的发现。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冷门的专业研究领域,打造成了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启发性的学术力作,让读者深刻理解到,一部地方志,是如何承载了一个时代最深层的文化焦虑与制度构建的雄心的。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关注的是其对“文献流失与存续”的论述,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都付之一炬。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梳理了现存志书的源流,更通过细致的比对,推测了那些失载志书可能包含的独特信息。其中关于“地方士绅与编纂委员会的互动模式”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并未将地方士绅塑造成单一的文化精英形象,而是描绘了他们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夹缝中,利用编纂方志的机会,实现自身家族乃至地域的“文化定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特定几部志书时所采取的“微观史学”路径,那种抽丝剥茧、从一处碑刻、一页序言中读出时代脉搏的能力,展现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深厚的文献敏感性。这使得本书兼具了宏大叙事的气魄和微观考察的深度,层次感非常丰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为古雅,但绝非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学术韵味。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制度史与生动的个案研究结合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避讳与地方叙事重构”的章节。在顺治、康熙两朝,政治气候敏感多变,地方官如何在编纂中处理前朝遗留问题和当前朝廷的敏感词汇,直接影响了志书的存亡和质量。作者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许多地方志的“修补”行为,实际上是地方精英群体在不断进行的“历史协商”。这不仅仅是修史,更是一种生存策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清初的文化控制手段有了更立体和辩证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将地方志视为官方宣传的工具,而是理解了它复杂的多重面向,是官方意志、地方精英和民间记忆交织的产物。
评分这本关于清代地方志编纂的专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文献汇编,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罗列了顺治、康熙年间各地志书的编纂情况,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政治动因和社会文化需求。例如,书中对“开采矿产与地方图志更新”这一议题的探讨,就揭示了国家财政压力如何间接推动了地方知识的系统化整理。读到关于某些地方官吏如何巧妙地在方志中植入地方利益集团的叙事时,我简直拍案叫绝。这种对史料背后“潜规则”的洞察,使得原本看似沉闷的编纂史,变得充满了权谋与博弈的张力。对于任何对清代基层治理和文化权力运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为细腻的切片样本,其对诏令、奏折与实际编纂流程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框架,远超出了普通目录学著作的范畴。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对“地方治理”的理解边界。我原本以为地方志无非就是地理、物产、人物的记录,但此书清晰地展示了,在清初的权力结构下,地方志的编纂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中央政府进行有效管辖、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作者对康熙朝大规模“采风”活动的梳理,展示了自上而下的知识动员工程是何等浩大而精细。其中对不同地区(如江南与关外)志书编纂策略差异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妙,它揭示了在统一的帝国体系下,地方层面的“因地制宜”是如何具体实施的,这种跨区域的比较视野,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格局,让读者领略到清朝帝国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