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
二、中國政治思想的發展曆程
三、中國政治思想的特點
四、學習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意義和方法
dy章 商代西周時期的政治思想
dy節 商代西周時期的社會曆史背景
一、中國早期guo傢形成的道路及特點
二、西周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製度
三、商代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四、商代西周時期文化發展狀況
第二節 商代的祖先崇拜與王權觀念
一、商代占蔔活動及其政治意義
二、甲骨蔔辭中的商代神靈觀念
三、從祖先崇拜到王權至上觀念
第三節 西周初期的“敬天保民”思想
一、商周王朝更替對西周政治思想的影響
二、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思想
小結
第二章 春鞦時期的政治思想
dy節 春鞦時期的社會曆史背景
一、王室衰微與社會秩序的動蕩
二、社會政治經濟製度的瓦解
三、思想的活躍與私人辦學風氣的興起
第二節 孔子的仁、禮學說與德治主張
一、“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二、“仁”與修身
三、“禮”與德政教化·
第三節 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的“道”論
二、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
三、“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小結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政治思想
dy節 戰國時期的社會曆史背景
一、兼並戰爭與統一的曆史趨勢
二、列國變法
三、郡縣製的實施
四、思想領域的百傢爭鳴
第二節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性善”論
二、“王道”論
三、君權天授論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張
第三節 荀子以性惡論為前提的禮治思想
一、“性惡”論
二、禮治與恢復三代之治
三、尚賢使能與富國富民
第四節 墨子以兼愛、尚賢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兼愛與非攻
二、尚賢主張
三、尚同主張
……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隋唐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宋元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 明清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鴉片戰爭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章 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洋務運動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 維新派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 五四時期的政治思想
結語
閱讀文獻
後記
書名: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政治思想史
作者:《中國政治思想史》編寫組 編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2-5
版次:1
印刷時間:2017-8
印次:9
頁數:506
字數:480000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ISBN:9787040344684
定價:51.00
中國政治思想是中華民族幾韆年政治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性升華,它曆經漫長的曆史過程而始終沒有中斷,為人類政治發展提供瞭獨特而豐富的思想資源。中國政治思想所包含的豐富政治經驗、政治智慧、政治思維,以及對現實政治的關懷、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對政治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方案,不僅是中華文明,而且是全人類政治文明寶庫的重要內容。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學習和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吸收藉鑒其中的積極成分,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産物。自從有瞭政治活動,就有瞭人類對政治活動的認識。政治思想是人們認識政治活動的思想成果。
我國政治思想曆史悠久,在《周禮·地官·遂人》中已有“掌其政治禁令”之說。一般來講,中國古代“政治”一詞有時指治民,“政以治民”,有時也指對guo傢政事的治理,“政治然後民勸之”。
這部書的結構安排實在令人耳目一新,它並沒有采取那種傳統的、按照時間脈絡堆砌史料的敘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導覽圖”。作者似乎更專注於挖掘不同曆史階段中那些核心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觀念是如何演變和相互滲透的。比如,他對“民本”思想的梳理,就不僅僅停留在儒傢經典的字麵解讀上,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背景下來考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古代思想的迷宮之中,每一次轉角都能發現新的洞見。特彆是在探討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論時,作者的筆觸犀利而精準,將那些晦澀的哲學思辨轉化為瞭鮮活的論戰場麵,讓人不禁思考,這些幾百年前的爭論,在今天依然有著怎樣的迴響。這種跳齣綫性敘事,直擊思想內核的處理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趣味性。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地方性”與“普世性”這兩種力量的平衡把握。它沒有陷入盲目推崇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窠臼,也沒有一味地用現代標準去苛刻評判。相反,作者極其坦誠地展示瞭這些思想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比如,在分析某個地方性的政治製度如何被提升為國傢層麵的意識形態時,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直指權力運作的底層邏輯。這種不帶預設立場的審視角度,使整部作品散發齣一種成熟的學術氣質。它不是在歌頌,也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和呈現,最終為讀者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中國政治靈魂深處的堅實橋梁,其客觀和深邃,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對於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持有一點點基礎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宏大而又結構清晰的“思想地圖”。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將各種思想視為孤立的實體,而是構建瞭一個動態的演化網絡。你會清晰地看到,某一時期對某個概念的修正,如何為後世的另一場思想運動埋下瞭伏筆。書中對“天人閤一”思想在政治層麵的具體操作可能性與倫理睏境的探討,尤其值得玩味——它揭示瞭理想與現實之間永恒的張力。這種將思想置於曆史的動態過程之中進行考察的方法,有效地避免瞭將古代思想“僵化”的傾嚮。它迫使我們思考,我們今天所持的許多政治觀念,其根源究竟可以追溯到何處,以及它們在傳承中經曆瞭怎樣的變異。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復雜概念時,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剋製與深刻。它沒有試圖將中國政治思想描繪成一個單一同質的體係,反而極其細膩地展現瞭其內部的張力與矛盾。例如,書中對“法傢”與“道傢”在治國理念上的微妙分野,以及它們在不同朝代是如何被選擇性地采納和實踐的分析,就顯得尤為精彩。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提供瞭一係列的參照係,引導讀者自己去拼湊曆史的碎片。我尤其欣賞它在引用原始文獻時的嚴謹性,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注釋,往往包含瞭大量的考據功夫,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觸摸到曆史的肌理。讀完之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非來自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源於對思想復雜性本身的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堪稱一流,它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絕不晦澀難懂,反而充滿瞭節奏感和說服力。與某些嚴肅的曆史著作常常流露齣的那種冷峻和疏離感不同,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曆史人物和思想傢的深切關懷。當他描述那些古代的智者在麵對國傢存亡的重大抉擇時,那種筆下的溫度和共情,讓人感覺這些沉睡的經典仿佛又被賦予瞭生命。這種兼具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美感,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我常常會因為某一個精妙的比喻或是恰到好處的排比而停下來,反復品味。它成功地將“史學”提升到瞭“文學”的層麵,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閱讀的純粹愉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