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幫助黨員乾部、高校教師、青年學生和廣大群眾學習、宣傳、研究、運用馬剋思主義經典原著,正確理解和把握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發展、創新、運用的工具書、教科書、曆史書,力求為學習、宣傳、研究、運用馬剋思主義遇到疑難問題者提供準確、科學、可靠的答案。全書260萬字,含基本概念、原理、代錶性著作、代錶性人物、重大曆史事件、重要會議、思潮流派等2094個條目。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找一本能夠清晰梳理“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之間微妙區彆的工具書。市麵上很多入門讀物總是將兩者混為一談,或者過於簡化處理。而這本“大辭典”的編纂水平,至少在我初步翻閱的幾個關鍵條目中,展現齣瞭令人贊嘆的嚴謹性。比如,關於“異化勞動”的多個解釋角度,它不僅羅列瞭青年馬剋思和晚期恩格斯的論述差異,還穿插瞭列寜、葛蘭西等不同流派的解讀側重點,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賞它在術語注釋上所下的功夫,很多詞條的釋義後麵都緊跟著一段“辨析”或“曆史沿革”,這對於一個希望真正理解理論脈絡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走一條精心鋪設的學術階梯,每一步都有堅實的理論支撐。
評分坦白說,我並非專業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者,更多的是一個懷著好奇心想深入瞭解西方思想史的業餘愛好者。起初,我擔心這本“大辭典”的學術門檻過高,會讓我望而卻步。然而,實際閱讀體驗告訴我,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它的結構設計巧妙地平衡瞭學術深度和普及性。對於基礎概念,它提供瞭清晰的定義;而對於復雜、具有爭議性的理論前沿,它則會提供不同學派的爭鳴點,這對於我這樣的入門者來說,起到瞭一個極好的“引導者”作用。它沒有強迫我立刻接受任何一種觀點,而是鼓勵我像偵探一樣,去追溯每一個概念的源頭和它所處的曆史語境。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理論學習,是從“知道是什麼”進化到“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過程,而這本辭典,無疑是這段旅程中最可靠的指南針。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說,這本“紀念版”的設計是相當考究的。內頁的紙張選擇瞭那種略帶米黃色的厚實紙張,既能保證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也賦予瞭書籍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質感,這對於一本迴顧經典理論的工具書來說,是恰如其分的。字體選擇上,正文和引文的區分處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一些需要引用德文或法文原文的地方,排版得緊湊而美觀,沒有絲毫的擁擠感。作為一本工具書,查閱的便利性至關重要,它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詳盡,不僅有標準的主條目索引,還有一個“相關概念關聯索引”,當我查找A概念時,它會提示我應該參照B和C條目來獲得更全麵的理解。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路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和研究的效率,讓人感覺編纂者對讀者的使用習慣有著深刻的洞察。
評分我一直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第二國際時期對馬剋思主義的修正和爭論很感興趣,總覺得那是理論走嚮現實、並在實踐中開始分岔的關鍵時期。這本《辭典》在涉及這些曆史節點時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相當專業和中立。我查閱瞭關於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相關條目,裏麵的內容並非簡單地將他們定性為“修正主義者”,而是詳細闡述瞭他們的論點是如何基於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運動現實而産生的。這種不帶預設立場的敘述,讓我得以更冷靜地看待理論的演變過程,明白任何思想體係在麵對新的曆史條件時,都會經曆痛苦的自我調適和論辯。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最完整的“問題集”和“討論框架”,非常適閤那些不滿足於錶麵化結論的思辨型讀者。
評分這本厚厚的《馬剋思主義大辭典(紀念版)》端在手上,沉甸甸的,光是翻開第一頁就覺得需要一種莊重的儀式感。我是在一個二手書店偶然發現它的,那時我對馬剋思主義的瞭解還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刻闆的定義上。買迴傢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著書脊上的“紀念版”三個字琢磨瞭許久。它像是一個曆史的切片,讓人不禁思考,在當代社會,這些理論究竟承載著怎樣的重量和意義。我嘗試著從頭開始梳理其中的條目,發現很多概念的解釋遠比我預想的要復雜和精妙,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早期德語原著的精確翻譯和引注,看得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匯編,更像是一份思想的地圖,指引著我探索一個宏大而深邃的思想體係,那種抽絲剝繭、逐步深入的閱讀體驗,令人著迷。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的讀物,它需要你坐下來,心無旁騖地與之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