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 | 作者 | 迈克尔·舒德森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93430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259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美国的国父们并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权,并未支持信息公开、医生向患者坦陈病情、商品标签讲述商品实情、公布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事是在我们的时代才出现的。“透明”这一观念兴起于20世纪50-70年代(远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它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记者、“看门狗”团体和一些社会运动培育出的果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对批判的倡导为它提供了养分。 在《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中,作者探讨了《信息自由法》的颁布、超市商品商标改革、国会立法“阳光”改革、“环境影响评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无党派性和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增多等有助于开启信息公开实践的个案,并指出,它们让“知情权”进入了政治生活并改变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对政党和选举的关注减少、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增多、受到全年不断的监督、政治与社会以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知情权”的兴起标志着民主自治进入了新时代。 |
| 作者简介 | |
| 迈克尔·舒德森,美国知名新闻传播学者、社会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曾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新闻的力量》《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等。2004年,他获得了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和国际传播学会颁发的“默里·艾德尔曼政治传播学术成就奖”。 |
| 目录 | |
| **章 作为文化权利的知情权 第二章 《信息自由法》的由来 《信息自由法》究竟是什么? 莫斯委员会(1955—1966) 用冷战说辞迫使提供信息 从法案到法律 “知情权” 第三章 消费者的被告知权 消费者权益立法活动的复兴 埃斯特·彼得森——“巨人食品女郎” 彼得森带来的巨大改变 消费者保护改革的说辞 改革成绩单 回望“六十年代前期” 第四章 开放国会 改革前夜的国会 变革的驱动力 1970年的《立法重组法》 众议院里的一场社会运动 众议院第436位议员 小结 第五章 媒体到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闻业的成熟季节 语境报道的语境 一个“批判性文化”假设:批判与异议在公共舞台上亮相 第六章 “让人民及时知悉” 《国家环境政策法》出台的背景 被视为昙花的环境问题 斯库普·杰克逊对环境问题产生兴趣 考德威尔教授的设想 无风不起浪 余波:提升《国家环境政策法》的公共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 转型之后的民主社会中的透明 理解当代民主 “如果你看见了什么,就说出来”:监督民主中的公 余音 第八章 信息披露及其缺憾 注释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迈克尔·舒德森继《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通过很多新鲜、新奇的材料,阐述了“透明”或“开放”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成为美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原则的过程。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这本由湖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书,我脑海中已经构筑了一个关于它内容的初步想象。1945年,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意味着信息管控和政治宣传的模式可能面临转型。而1975年,一个经历了越南战争、水门丑闻等一系列冲击的年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无疑降至低点,对信息公开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书,我认为,必然会细致梳理这段时期内,美国政治权力运作的隐秘与显现,以及公众如何一步步认识到自身“知情”的权利,并将其诉诸行动。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政治事件,更会深入分析“透明文化”是如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萌芽、生长,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政治规范的。我猜想,作者会剖析那些推动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媒体、学者、民间组织等不同力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书中或许还会探讨,当“透明”成为一种显性诉求时,政治权力又是如何与之博弈、适应,甚至利用它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史,尤其是读近现代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社会肌理的关键性转变。1945年至1975年,这段时期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冷战的阴影、民权运动的浪潮、越南战争的泥潭,以及随之而来的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动摇,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必然催生了对“知情权”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强大诉求。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剖析这一过程,它不仅仅关注政治事件本身,更着眼于“透明文化”的兴起,这暗示了它将探讨信息传播、媒体作用、公民参与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一段从信息不透明到公众要求知情、乃至制度性保障知情的历史图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深刻的见解,解释在这些历史洪流中,知情权如何从一个边缘概念逐渐成为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基石,以及这种转变对美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湖北新华书店的出版,也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编辑水平有了初步的信任,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美国政治文化演变的窗口。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发展的书籍,书名是《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来看,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洞察。1945年到1975年,正是美国经历重大变革的几十年,战后的繁荣、冷战的对抗、社会运动的勃发,都对政治权力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段复杂而动态的历史时期,与“知情权”和“透明文化”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某些标志性事件,比如水门事件,或者公民权利运动中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它会分析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吗?是作为信息传递者,还是监督者?又或者是政府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公众知情需求,从而催生出一些新的政策和法律?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视角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聚焦的时间段——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这是一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是美国国内社会力量发生深刻碰撞的时期。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在探讨,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政府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对国家安全的考量,是如何与公民日益增长的知情需求产生张力的。从1945年到1975年,美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朝鲜战争、民权运动、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信息传播与控制的博弈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很可能揭示了在这些关键时刻,公众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以及政府又是如何试图影响公众认知的。更重要的是,“透明文化”的兴起,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关于信息公开的政策层面,更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对权力监督的内在诉求。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呈现一个关于信息、权力与公民意识之间复杂互动的历史画卷。
评分当我看到《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系列关于信息解放和权力监督的历史片段。1945年,一个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年代刚刚过去,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信息流通的模式也在悄然改变。而1975年,则是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冲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开始出现裂痕的时期。这本书,我推测,一定深入挖掘了在这个关键的三十年里,美国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是如何共同演变,最终将“知情权”推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法规的制定,而是关于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关于公民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求者。我想象书中会描绘出记者们如何冲破重重阻碍,揭露真相;学者们如何理性分析,为公众提供解读;以及普通民众如何通过集体行动,表达对信息公开的诉求。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预示着一场关于透明和责任的伟大变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