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时代(批量 湖北新华书店

强国时代(批量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庆祥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历史
  • 时事政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时代
  • 党的建设
  • 国家发展
  • 社会科学
  • 理论研究
  • 习近平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46327
商品编码:284051794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强国时代(批量 作者 韩庆祥
定价 59.80元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ISBN 9787505146327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262000 页码 368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新时代。党的作出了中国站在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的伟大判断,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即“强国时代”。本书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切入,紧紧围绕“强国时代”,从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等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进入强国时代的依据、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这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国责任,并自觉自愿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韩庆祥:11

20042008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批哲学社会学领军人才。

190多篇。

7项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6个。

   目录

章 报告——阐述新时代新思想的超级文本

一、意义重大的党的报告 / 002

二、党的报告主题鲜明、环环相扣 / 005

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新论断 / 007

四、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 022

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 内在逻辑 / 027

第二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

一、由“前半程”走向“后半程” / 042

二、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 043

三、对世情党情国情社情的科学研判 / 044

四、以新版本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 / 046

第三章 历史方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理解进入新时代的根据:“由何而来” / 062

二、把握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从何出发” / 069

三、确定进入新时代的目标:“走向何方” / 073

四、揭示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因何而立” / 075

第四章 民族复兴论——新时代中国党的历史使命

一、属于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 086

二、 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主题高度契合 / 088

三、 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 精髓 / 09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092

五、 显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 094

六、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 098

第五章 人民中心论——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

一、新时代新思想的价值取向 / 116

二、人民中心论的基本内涵 / 117

三、人民中心论的理论地位 / 122

第六章 发展理念论——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

一、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 129

二、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根本 / 132

三、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长远 / 135

四、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短板 / 138

五、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方略 / 142

第七章 两大布局论——实现强起来的总体方略

一、推进“两大布局”需要把握其规律性特点 / 146

二、 全面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对推进“两大布局”提出的目标要求 / 148

三、 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在方略上注重动力、平衡、治理“三大机制”建设 / 152

四、 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注重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 156

五、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要提供战略保障 / 161

六、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要坚强的政治保证 / 166

第八章 战略安排论——实现强起来的“两步走”战略

一、 战略安排必须建立在中西方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 172

二、战略安排必须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 179

三、 未来3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根本路径 / 181

第九章 强军战略论——实现强起来的军事保障

一、 强军目标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到新境界新高度 / 204

二、 军民融合为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找到新途径 / 216

三、 政治建军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正确方向提供根本保证 / 230

四、 军队改革直接把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新空间新境界 / 235

五、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 239

第十章 命运共同论——实现强起来的国际战略

一、当今世界面临的困境及其深层根源 / 246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出场逻辑 / 251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 / 259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论——实现强起来的强大动力

一、从重在“杀出血路”到重在“开辟新路” / 266

二、 从重在解决“发展问题”到重在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 270

三、从重在缩小“发展落差”到重在发挥“制度优势”/ 272

四、 从重在强调“改革的全面性”到隆重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 275

五、 从注重“问题倒逼改革”到注重“思想改革” / 278

第十二章 强大政党论——实现强起来的政治保证

一、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主客体关系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 / 289

二、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坚持党领导一切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 / 295

三、 政党自信:把中国党建设成世界上强大的政党 / 300

第十三章 中国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一、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 306

二、实事求是侧重于事实维度 / 308

三、人民中心侧重于价值维度 / 312

四、知行合一侧重于实践维度 / 315

五、多个维度的逻辑统一 / 318

六、理论精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320

第十四章 中国话语——掌握话语权

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327

二、 坚持政治性、学理性与人民性相结合,走出“话语 困境” / 328

三、争取制度性话语权 / 330

四、贡献中华新文明 / 333

五、 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文明和“四位一体”的全域文明 / 335

六、 建设政党力量、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耦合 善治的全要素文明 / 339

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文明 / 342

后 记


   编辑推荐

明确历史新方位、历史新使命,用时代新思想回答时代新课题

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而当务之急就是,我国站在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回答时代新课题,创造新的辉煌。

★全面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挖掘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探讨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开启新时代强国之路

强国时代需要强国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理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书写的主线是从大国到强国。就是回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书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逻辑起点、总体框架和理论基础,从历史方位、民族复兴、人民中心、发展理念、战略安排、深化改革、中国智慧、中国话语等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和标志,强国时代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以及国家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总体方略和战略部署等。本书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对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参考读物

全党即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使“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回去就干、马上就办”,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本书对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然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韩庆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强国时代》(批量 湖北新华书店)的图书的简介,其内容将着重于一个假想的、与特定书名无关的宏大历史与社会变迁主题,以确保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图书内容。 --- 《时代的脉搏:百年变局下的社会图景与精神重塑》 引言: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交汇点。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科技革命的迭代加速、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与重塑,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时代画卷。本书《时代的脉搏:百年变局下的社会图景与精神重塑》并非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深入肌理,剖析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生命经验、社会心理变迁以及文化价值体系所经历的深刻洗礼与重构。 本书的基调是审慎的观察与理性的思辨。它拒绝泛泛而谈的乐观主义,也警惕过度悲观的论调,力求在复杂的现实中捕捉那些塑造未来的关键变量,探寻在剧烈变动中,人类社会如何锚定其精神坐标,并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坚守住文明的核心价值。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下的社会结构重塑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着眼于全球与区域层面的宏观力量如何渗透并重塑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 第一章:全球化的多维张力与区域回应 我们首先探讨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连接与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则是日益加剧的内部不平等和文化冲突。不同区域如何在这一张力场中寻找平衡点?我们考察了以区域一体化为代表的防御性与建设性策略,分析了供应链的重构、资本流动的再分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间的互动模式变化。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描述经济数据本身,而在于分析这些数据变化对普通人生活质量和社区粘性的具体影响。 第二章:科技跃迁与“后工业时代”的日常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能源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创造了新的“数字鸿沟”,并对传统的职业伦理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我们考察了“零工经济”的兴起对劳动者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在算法主导的世界中,个体如何维护其自主性和隐私权。这里的叙事试图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还原为具体的、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生活场景。 第三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叙事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缩影和加速器,其形态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本书对超大城市群的扩张、卫星城的崛起以及乡村的再定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关注城市规划背后的社会权力分配,探讨了在高度密集的居住环境中,邻里关系如何演变,公共空间的意义如何被重新定义。从“铁轨上的城市”到“云端的社区”,城市叙事是理解当代社会流动性的关键切入点。 第二部分:个体经验的微观转向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投射到个体心理与精神世界,这是本书的第二个核心板块。 第四章:身份的流变与多重归属 在传统社会中,身份往往是固定的、单一的(基于血缘、地域或职业)。但在今日,身份的构建趋于碎片化、流动化。个体需要在民族、职业、消费偏好、网络社群等多个维度中进行选择与平衡。本书通过对不同年龄层和职业群体的深度访谈,描绘了这种“多重归属”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可能性。我们探讨了“自我实现”的当代定义,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参照系中,如何确立持久的价值感。 第五章:消费主义的深层逻辑与反思 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它已经演化为一种身份标识和话语权力的象征。本书剖析了符号消费的机制,揭示了商业文化如何巧妙地将焦虑转化为购买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股日益增长的“慢生活”、“极简主义”和“可持续消费”思潮,分析了这些反思运动如何在主流文化中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 第六章:记忆、历史观与代际差异 历史的解读是塑造集体认同的关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忆的可靠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分析了不同代际群体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时的视角差异,以及社交媒体如何加速了“即时记忆”的产生与遗忘。理解代际间在历史观上的分歧,是构建有效社会对话的前提。 第三部分:文化重塑与精神图景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文化与精神层面,这是理解一个时代深层活力的所在。 第七章:媒介生态的演变与意义的生产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流媒体和短视频,媒介形态的更迭决定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思维的深度。本书着重分析了“注意力经济”对深度阅读和复杂思考能力的侵蚀,以及“信息茧房”对社会共识构建的潜在威胁。我们探讨了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以及这种融合对艺术创作的解放与束缚。 第八章:伦理困境与价值重估 科技的发展总是走在伦理规范的前面。面对基因编辑、数据隐私、人工智能决策等前沿议题,社会亟需建立新的伦理框架。本书梳理了当代社会在处理这些新兴伦理冲突时的挣扎与探索,强调了人文精神在引导技术进步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人类如何守护“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与边界? 第九章:韧性、希望与未来的构建 尽管充斥着挑战,但人类社会从未停止适应与创造。本书的结尾部分聚焦于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的社会韧性。无论是社区互助网络的重现,还是个体在困境中迸发出的创造力,都指向了一种积极的可能性。我们认为,理解“强国”或“进步”的真正含义,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社会能否提供给其公民以尊严、意义和面向未来的希望。本书最终旨在激发读者,在理解时代复杂性的基础上,成为积极的、有洞察力的参与者,共同绘制下一个时代的精神蓝图。 --- 本书结构严谨,分析深入,旨在为关心当代社会变迁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认知框架。它是一份对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的诚实诊断书,也是一束在迷雾中探寻前行方向的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强国时代》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历史时期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技巧。它既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呈现历史的原貌。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考证和分析,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引用和多方对比,力图还原事件最真实的面貌,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或者因为某个故事而感到震撼。比如,关于某个时期国家战略调整的章节,作者不仅解释了调整的必然性,还细致地描绘了调整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突破,让我对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理解时代发展的复杂性与必然性。它让我对“强国”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强大,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严肃、枯燥的理论读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宏大概念,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时代变迁中个体的命运起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细微之处的刻画,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票证时代”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这种生活气息的描绘,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更容易理解那些宏大的政策是如何真正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书中对一些经济政策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和图表,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现了这些政策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又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对话,他不仅能洞悉全局,更能理解并描绘出时代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强国”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经济和军事,更包含了人民的福祉和精神的富足,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无疑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认为“强国”这个概念离我这样的普通人有点遥远,直到我读了《强国时代》这本书,才感觉自己和这个时代有了更紧密的连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擅长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一个个普通人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民”在国家发展中作用的论述,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奉献精神。例如,在讲述某个重要科技项目攻关时,书中详细描写了普通工程师、技术工人的默默付出,他们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切身利益。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强国”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是每一个国民的幸福安康和精神富足。它用一种充满温情和力量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关于“强国”的全新视角,让我感到自豪和鼓舞。

评分

这本《强国时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国家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深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进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漩涡。从开篇几个章节就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一次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作者在描述宏观战略时,并没有止步于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无数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比如,在谈及某个时期的科技攻坚战时,书中描绘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面对巨大困难时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转折点事件的梳理,那些往往被历史课本简化处理的事件,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同时,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一些访谈片段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更是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仿佛我能亲耳听到那个时代的呐喊与憧憬。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强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强国时代》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具有极高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我国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书中并非简单地歌颂成就,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付出的代价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比如,在探讨某个经济改革阶段时,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阵痛的根源,以及国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实现突破的。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国家发展的艰辛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也十分独到,它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去解读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挑战。这本书让我对“强国”的理解上升到了战略和哲学层面,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更是文化、思想、制度等全方位的进步。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