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社会心理学 |
| 作 者 | 李思博 |
| 市场价 | 39.8 |
| ISBN号 | 9787514510195 |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页 码 | 254 |
| 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通俗来讲,它是一门*接近于生活常识的一门学问,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心理现象,通常会反映出我们与他人、与环境、与自己的一些关系。 《社会心理学(通俗读本)》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阐释了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好地生活。 |
| 李思博,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社会管理工作者。学习心理学多年,对于人在社会中的心理与行为有深入研究。 |
| 第*章 看山不是山——我们眼里的世界并不客观 生活是正着来过,却是倒着去理解 ——事后聪明式偏见 为什么有时我们错了,却很难被说服 ——信念固着 好人没那么好,坏人没那么坏 ——基本归因错误 一旦有立场,就难免主观 ——知觉和解释事件 丢弃记忆,它是妨碍你自由前行的最大阻力 ——记忆构建 我们该相信理性,还是“无根据”的直觉 ——直觉的力量 请纠正你的孔雀心态 ——过度自信倾向 孙山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反事实思维 有时候体重降低了,并不是减肥的成果 ——控制错觉 情绪不同,世界的颜色就不同 ——情绪对判断的影响 期望越高,成就便越高吗? ——再看罗森塔尔现象 为什么总有一些言行不一的人 ——态度与行为的分离现象 心态决定一切是真的吗? ——态度预测行为 怎样才能促进言行一致 ——行为改变态度 戏演得足够投入,就变成真的 ——角色扮演的作用 如何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 ——登门槛现象 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道德行为的自我塑造 第二章 行走世界——处于社会中的“我” 你高估了自己受注意的程度 ——焦点效应 如果是熊,就应该有个熊样儿 ——自我概念 角色对了,一切就对了 ——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 幸福感往往来自他人的不幸 ——无处不在的社会比较 我们为何关注别人眼里的自己 ——镜像自我 做出道德的选择并不容易 ——经典道德两难选择 我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 ——自我行为解释 你可能整晚哭泣,但是快乐还会随早晨到来 ——心理免疫系统在保护着我们 为什么不要和自己较劲 ——消耗能量的自我控制 我觉得“我能行”,还就真的行 ——自我效能感 我们是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 ——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 不用费力了,我早就放弃了 ——习得性无助 我们为什么会把失败归结于别人的原因 ——自我服务偏见 为什么人们敢不系安全带 ——对自己的盲目乐观 谦逊往往是欲扬先抑的把戏 ——虚伪的谦虚 面对挑战,为什么我们会故意犯错 ——自我妨碍 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别人 ——印象管理 当我们做事的理由被打脸,总能想出其他借口 ——认知不协调理论 跳出来看自己,感觉就好些 ——自我知觉理论 报酬越多,动机越强吗? ——过度合理化效应 第三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与人以及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千万别觉得你老婆不如你 ——性别相似与差异 如果所有人都起立鼓掌,你能否安心独坐 ——从众心理 热心的大妈是如何变成扰民者的 ——群体极化 士兵是怎样在战场上变成杀人狂魔的 ——服从实验 和你不一样,只是为了保护我的自由感 ——逆反心理 我们是怎样被洗脑的 ——说服的途径 你以为我们不是被吓大的 ——唤起恐惧效应 面试排前面好,还是在最后好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传销者是如何工作的 ——精神洗脑 如何让孩子抵制不良诱惑 ——免疫计划 众目睽睽之下,你容易表现更好,还是更差 ——他人在场现象 团队工作中,你是更卖力还是偷懒 ——社会助长 团结真的就是力量吗? ——社会懈怠 一群人在一起,为何更容易做坏事 ——去个体化 有素养的我们为何会简单粗暴地进行地域歧视 ——偏见和刻板印象 人们为何难以避免地彼此伤害 ——攻击行为理论 被性侵的女性真的是享受的吗? ——强暴谬论 成人用品可以减少性犯罪吗? ——宣泄理论 我们会喜欢什么样的朋友 ——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 不要否认,我们更喜欢和漂亮的人约会 ——外表吸引力 对权力的追求是畸形还是本能 ——进化与吸引力 完美的爱情到底长什么样 ——斯腾伯格爱情三成分理论 当你向他袒露情绪,关系就进了一步 ——表露互惠效应 互联网到底给人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数字时代的关系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做好事” ——利他行为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各种社会困境 ——囚徒困境 |
| 《社会心理学(通俗读本)》: 生活是正着来过,却是倒着去理解 ——事后聪明式偏见 你会感知到大量自己早已知道的后果,并会归功于自己的智慧。但是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最重要的关键点:我们总在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 一个股民曾经在两年的牛市中,资产翻了几倍,但是在第三年随着股市下跌,他的资产回到解放前不说,甚至还缩水了大半。他非常后悔当初在高点时没有把股票卖掉,于是像祥林嫂那样逢人便痛哭流涕地诉说:“那时候美国金融危机都有苗头了,巴菲特都卖出股票了,央行已经降息了……这样明显的事情!我当时都做好卖出股票的准备了,谁知道却鬼使神差地想等一等看它会不会回升,这样一等我的股票就没卖出去!唉!” 在股票交易中,有两个心魔最难克服:恐惧和贪婪。不过,我们要说的不是理财,而是关于那种悔恨的心理。这种悔恨在心理学上称为“事后聪明式偏见”。 在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捂着被打肿的脸还死鸭子嘴硬地叫嚣:“我们早就知道日本会对我们宣战,这都是罗斯福总统定下来的诱敌之计,有意将美国卷入战争,来维护世界和平!”只是这个诱饵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美军阵亡2403人,4艘战列舰被击沉,188架飞机被摧毁…… 这种事后聪明式偏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人们总是会这么说: “这球看得没意思,我当然知道他们就要输了。” “我早料到会发生这种事。” “我就知道你会出卖我,枉我还一直给你机会。” 我们总是坚信自己有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能看透世事,能舞动乾坤。其实,快醒醒,上帝和我们开了玩笑,这只是我们的“事后聪明式偏见”而已。这个名词有点绕口和生僻,但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心理现象。在这种心理现象的作用下,我们会感知到大量自己早已知道的后果,并会把这种感知归功于自己的智慧。但是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最重要的关键点:我们总在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 有一个科学家曾经试图证实一个结论:老年人越老越固执,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有人觉得这根本不用科学家研究,老年人当然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科学家简直太闲了!看,你又事后诸葛亮了吧。实验的结果是,经美国一个权威大学研究证实,老年人经过多年的智慧积累,反而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更强,只是身体状况、家庭琐事拖累了他们的精力。如果让他们和十几岁的小孩子一同无干扰地接受新知识,他们会更出色地掌握新知识。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老年人生活阅历丰富接受新知识比较容易。每当我们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我们会迅速地修改自己的记忆,让我们的脑袋去适应新知识并抹去我们失败的经历。因此,老年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比孩子更加出色。 我们不断地回顾过去,然后不断地修改自己过去的故事,使它更贴近现在的自己,于是出现了事后聪明式偏见这一现象。事后聪明式偏见的元凶是我们的大脑。为了让我们信心满满,大脑总会帮着我们篡改记忆,当事情的发展脱离我们预期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修改自己头脑中的计划,一直修改到认为自己神勇无比、料事如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英明无比、烛照明察,于是大脑帮你把自己华丽丽地“伪装”成柯南式人物。 这种在潜意识里删掉错误假设的行为可以解除人们的心理压力。它虽可以让我们自信满满地看向将来,但也可能令我们盲目自大,高估自己的智慧。 “事后聪明式偏见”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只能尽量规避它,而不能完全消除它。 …… |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且富有洞察力的书。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很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我能够理解并立即尝试的沟通方式。书中关于如何区分“指责”和“表达感受”、“命令”和“提出请求”的内容,让我醍醐灌顶。我发现自己过去很多时候,是在用一种“暴力”的方式在表达“非暴力”的诉求,结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书中提供的“反馈”技巧,我开始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也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信息。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更是关于如何“听”。那种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去回应对方感受和需求的方式,真的让我在很多关系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与温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提供了一种改变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我一直是个不太擅长表达情绪的人,尤其是在工作场合,总觉得过于感性会显得不专业。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有某些情绪反应,以及这些情绪背后通常隐藏着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模式,比如在压力下选择沉默,或者用一种比较尖刻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不安。书中提出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就像一套实用的工具箱,帮助我一步步梳理自己的内心,并用一种更清晰、更真诚的方式与人沟通。我尝试在团队会议中,遇到不同意见时,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或者默默反对,而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顾虑(例如“我感到有些担忧,因为我担心这个方案可能会影响到项目进度”),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例如“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先进行一个小的试点,看看效果再做决定?”)。这种改变让我在团队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也让沟通效率大大提升。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起初,我以为“非暴力沟通”可能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比较软绵绵的,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它是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和行为指南。它不仅仅是针对人际关系的,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与世界互动的一场深刻反思。书中关于“观察”和“感受”、“需要”、“请求”的区分,让我对自己过去那些看似合理的抱怨和指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习惯性地给别人贴标签,或者泛泛地表达不满,但这本书告诉我,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学习如何清晰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负面情绪裹挟,也能更有效地与他人建立连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强调了“表达”,更强调了“倾听”。学会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即使在意见相左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共识和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化解误解,修复关系,甚至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和谐。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让我感到有些挑战。它要求我走出舒适区,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意承认的冲动和欲望。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比较理性的人,很少会有过激的行为。但是,当深入理解了“暴力沟通”的定义后,我才惊觉,原来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抱怨、讽刺,甚至是沉默的拒绝,都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这本书非常细致地剖析了语言的杀伤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或破坏关系。它鼓励我们去觉察自己的话语模式,去识别那些容易引发冲突的词汇和句式。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换位思考”的哲学,引导我们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转变,因为我过去更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他者”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耐心,但我相信,掌握了这种能力,将能极大地提升我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改变了我对待冲突的方式。以前,每次遇到意见不合,我总会下意识地紧绷身体,脑子里飞速盘算着如何“赢”过对方,即使赢了,那种如鲠在喉的不适感也挥之不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防御机制和攻击模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发火”,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我们情绪失控的根源——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我开始学着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辨识出那些真实的渴望,而不是被表面的愤怒或沮丧所蒙蔽。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温和、更有同理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尝试着在和伴侣争执时,放下指责,说出“我感到……”、“我需要……”这样的话,结果令人惊喜。沟通的氛围瞬间变得柔软,对方也更容易理解我的立场,而不是陷入针锋相对的僵局。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很多概念我还需要反复咀嚼和实践,但即使是初步的领悟,也已经让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