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色家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红色家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红色家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明志篇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李立三致父亲李昌圭等(1919年11月)
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0年3月4日)
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向警予致父亲向瑞龄等(1920年8月)
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吧
——高君宇致女友石评梅(1921年4月16日)
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
我要救中国*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10日)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
——邓恩铭致父亲邓国琮(1924年5月8日)
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4年11月14日)
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本阶级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5年)
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
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
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致妻子郑家钧(1928年3月)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
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何叔衡致哥哥何玉书等(1929年1月)
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
——王若飞致舅父黄齐生(1932年1月7日)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
非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
——罗荣桓致哥哥罗晏清(1937年9月12日)
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对我的恩爱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
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1937年11月27日)
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左权致母亲张氏(1937年12月3日)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
正己篇
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
——张太雷致妻子陆静华(1921年1月)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
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2月23日)
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
——陈毅致哥哥陈孟熙(1962年4月10日)
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
——张闻天致弟弟张振平(1976年2月2日)
亲情篇
家母病重,赶回服侍,亲侍汤药,未尝废离
——毛泽东致舅父文正兴等(1919年4月28日)
堂兄林修梅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
——林伯渠致堂叔林范心(1921年10月16日)
助弟妹等建立自然而有幸福的家庭
——恽代英致弟媳葛季膺(1923年6月19日)
我欢喜你,乖乖的小独伊
——瞿秋白致女儿瞿独伊(1929年)
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2月26日)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
教子篇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
结婚对象主要是择前进的分子,有希望的人
——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1939年11月10日)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毛泽东致儿子毛岸英等(1941年1月31日)
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10月28日)
家庭中自然需要些忍耐说服,和睦为主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衡(1944年10月6日)
你学得一专门技能必须用于有用之地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1946年12月6日)
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佑(1946年12月8日)
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
——徐特立致孙女徐禹强(1947年2月15日)
《红色家书》(红皮的)这本书,我真的读得非常投入,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理论书籍,而是通过一封封鲜活的家书,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坚守。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朴素情感和坚定信念,深深地触动了我。阅读《明志篇》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初心的。他们的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我们今天的道路。那种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的勇气,是现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宝贵品质。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事业往往是由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个体共同铸就的。
评分《教子篇》的内容对我这样一个为人父母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革命先辈们如何教育子女、传承思想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他们教导子女要勤俭朴素,要正直善良,要胸怀天下,这些朴素的道理,比任何华丽的说教都更有力量。这些家书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不是要他们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它让我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红色家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中的人性光辉和精神力量。它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温暖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故事汇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与那个时代精神的距离。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先辈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无论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还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它都提供了极大的价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精神上汲取力量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讲究,那红色的封面,在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也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尤其喜欢《正己篇》的内容,它让我反思了许多关于自我修养和道德准则的问题。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物欲的洪流中,而这些家书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读着那些告诫自己要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文字,我仿佛也在接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对当下读者的警示和鞭策。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底线和自我约束始终是安身立命之本。
评分《亲情篇》的部分读起来让人百感交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书承载了太多沉甸甸的情感和无法言说的思念。那些写给家人的问候,简短却饱含深情,让人不禁红了眼眶。在那个通信不便、生死未卜的年代,每一封信都是与亲人连接的唯一纽带。我从中看到了革命者铁骨铮铮的另一面——他们对家人的深切眷恋。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生命。这本书在情感层面的细腻描摹,让人在感动之余,更添一份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