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张学良传
定价:48.00元
售价:29.8元,便宜18.2元,折扣62
作者:何虎生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086320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令抱憾的民族功臣。
—— *
张汉卿是一个英雄人物,很豪爽.......汉卿将来能拯救出来好,但无论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他是名垂千古的了。
——
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 唐德刚
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 张学良
章 他的家在东北,有白山黑水
一、故乡:白山黑水的亲切召唤
白山迎旭日,黑水泛金光/2
外族入侵,战乱不断/6
多灾多难的东北人民/10
二、出身:绿林之家,权贵之门
父亲张作霖/15
蹁跹“六美吟”/19
大帅府珍贵的“财产”/23
三、立志:“东北王太子”的爱国情感
一心报国的小学良/28
天作之合于凤至/31
中国不亡有我/36
第二章 他跃身戎马,遭遇国破家亡之痛
一、起首:戎马生涯步
考上讲武堂/42
郭松龄其人/47
小六子的“灵魂”/51
二、出手:小试牛刀的少帅
吉、黑剿匪,声名鹊起/55
在日本观秋操/59
智勇双全的少帅/64
三、觉醒:在血的教训面前
茂宸夫妇惨死/68
居仁堂谏父帅张作霖/72
悲剧之后亡羊补牢/76
第三章 他主政东北,终究没忘自己是中国人
一、奇谭:帅府风云
子承父业,独握大权/84
我是中国人/89
红拂夜奔:赵四入府/93
二、全盛:东北的“黄金时代”
东北改旗易帜/98
老虎厅的枪声/103
关内人眼中的“世外桃源”/107
三、污点:“不抵抗将军”
中原大战的“第二战场”/112
蒋、张的政治蜜月/116
东北三省沦陷/121
第四章 黎明前,他要用热血为夜色破晓
一、出卖:丢卒保车
丢掉“不抵抗政策”/128
热河失守/133
骇浪之中,谁先下船/137
二、放眼:出洋考察让他变了一个人
上海戒毒,脱胎换骨/141
意大利拜会墨索里尼/146
旅途轶闻/150
三、劝谏:一曲慷慨悲凉的歌
张学良、阎锡山劝蒋抗日/155
“挟天子以令诸侯”/160
与张学良互谋对手/164
第五章 他发动西安事变,逼抗日
一、决意:实行兵谏
活捉/172
抱定一死/177
张、杨通电表心迹/182
二、斡旋:事变和平解决
南京戏,戏中有戏/187
请来蒋的对手党/192
四个方面谈判/196
三、牺牲:主动到南京请罪
张学良送蒋回南京/202
张学良负荆请罪/207
审判·特赦·终身/212
第六章 十年幽禁,气节不改,他不负两鬓傲霜
一、相伴:两夫人一来一往
早被幽禁于孔公馆/220
于凤至说服宋美龄/225
赵四陪少帅“读书思过”/229
二、流转:抗战中的迁徙生活
在雪窦山的日子/233
四处迁徙忙/239
赵四带来的快乐/244
三、无期:从大陆到台湾,囚禁继续
戴笠准备要杀张学良/250
抗战胜利,释放无望/254
蒋放张的三个条件/259
第七章 他与朋友们的往来,不乏温馨
一、微妙:与蒋家私谊甚笃没想到会被释放/266
蒋经国夫妇是张家常客/271
送别蒋家父子/276
二、聚首:亲朋中的小圈子
三张一王常来往/281
东床快婿来探望/286
喜欢与艺人相聚/290
三、不弃:无法脱离政治而生活
金门岛远眺·张学良的公开信/295
李登辉邀请张学良做客/301
圆山饭店寿字高悬/306
第八章 党关注他,与他结下深情厚谊
一、挂念:去世前放心不下的事
张周西安事变前后的来往/312
的密信/317
托!托!托!/322
二、关注:邓颖超电贺张学良九十寿辰
邓颖超发去贺电/327
家乡人的祝福/332
党人的希望/337
三、庆贺:江遥祝张学良百岁华诞
少帅长寿之谜/341
张学良喜迎百岁华诞/346
祖国大陆同贺张学良百岁华诞/350
第九章 迎来自由之后,他喜欢到处走走
一、行走:自由自在的日子
张学良有话要说/356
偕夫人赴美探亲/361
我是个爱国狂/366
二、乡愁:忘不了那片白山黑土
咱是东北人/372
有机会就回家乡看看/376
回家的路太难走/381
三、往事:那些人,那些事,难以忘怀
于凤至墓旁留有一空穴/386
评郭松龄·张作霖·/391
吕正操上将拜见老长官/395
第十章 后的岁月,他庆幸有赵四相伴
一、迟到:三十年后的婚礼
跨世纪爱情终有结果/402
感谢主的恩情/405
独子张闾琳及其后代/410
二、离别:情深伉俪先后去世
赵四突然去世/415
接见祖国艺术团/419
少帅平静结束传奇一生/423
三、挽歌:五湖四海悼少帅
祖国人民遥寄哀思/428
台港各界深情怀念/432
口述历史,揭秘真相/437
后 记 /443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近现代人物传记知名作家。长期从事民国初年政党史、中史、中国近现代人物、解放战争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建党伟业》《建国大业》《伟人*》《百年》《百年陈云》等数十部著作。
这部著作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喧宾夺主、过于华丽的装帧,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定深入挖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严谨求证。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能够找到一部能够满足我对历史真实性要求的传记,实属不易。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时期,如何处理与日本侵略者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维护国家利益,以及他在这段关键时期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手腕。同时,我也希望能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九一八事变”前后,他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他当时决策的考量。这部《张学良传》,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命运走向的一种解读。我坚信,通过细读,我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 intertwined with countless complex factors,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去审视和理解。
评分读到“张学良传”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充满好奇,而张学良无疑是其中最为传奇和复杂的一位。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张学良。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毕竟,历史人物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情感和经历,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温度和社会的变迁。我尤其想知道,在他的人生中,有哪些关键时刻的转折点,是如何影响了他的命运走向?他的爱情故事,他的家庭关系,他的朋友知己,这些看似“边缘”的叙事,往往能为理解一个人物的成长和蜕变,提供意想不到的线索。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张学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思考、最终做出自己选择的鲜活个体。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张学良传》时,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历史气息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人物传记来切入。张学良,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风云人物,他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他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心路历程进行详尽的描述。那是一次何等惊心动魄的决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担当?我想知道,在那一刻,他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最终选择“兵谏”?这次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关键转折点的深入剖析。我希望能够通过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位在民族危亡之际,敢于挺身而出的勇士形象,去理解他所背负的历史责任,以及他在这场巨大变革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对于《张学良传》这个名字,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背景。我对于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无限希望的民国时期,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张学良,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我期盼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位“少帅”的一生。我想知道,他如何从一个出身显赫的军阀之子,成长为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政治军事人物?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他在东北的统治时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斗争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魄力?我特别想了解,那些被历史事件所掩盖的,或者被简化处理的细节,是否能在这本书中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阐释。我相信,一部真正优秀的传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罗列,更应该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动机与情感,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人物。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中国一位至关重要历史人物的窗口。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细读,但仅从其厚重的篇幅和扎实的装帧,便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证和内容梳理上付出的心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个更为立体、饱满的张学良形象,不仅仅是那个“少帅”的标签,更希望看到他如何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经历从家族继承者到军事统帅,再到最终选择放下戎马、承担历史责任的复杂心路历程。我深信,优秀的传记作品,不应仅仅是对史实的堆砌,更应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其决策背后动机的挖掘,以及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轨迹的深刻洞察。《张学良传》的问世,无疑承载着这样的期待。我渴望通过阅读,去理解那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影响深远的抉择,去感受那位身负家国重任的将军,在时代剧变中所承受的压力与挣扎。书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博弈、军事部署、个人情感纠葛,乃至他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微妙影响,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选择、关于责任的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