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9787514366013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9787514366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文立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明朝
  • 哲学
  • 思想史
  • 心学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国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6013
商品编码:2851286517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作者 唐文立
定价 99.80元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 9787514366013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而深入地讲述了王阳明57年的完整一生,通俗而准确地阐述了心学的奥义所在。王阳明其实是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神”,只因“龙场悟道”,达到了觉悟和解脱,开始“知行合一”,之后“致良知”,再之后“四句教”,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并被后世无数军政人物奉为精神导师。

这是一部用丰富的内容作支撑,能够真正走进王阳明的内心世界的传记。它充分地展开对大明王朝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细节的充分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从普罗大众之“心”出发,将“知识合一”解读得淋漓尽致,极接地气,借鉴性也更强。能让我们对王阳明多一份了解,对心学多一份感悟,人生多一份修行。同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洞悉人性的弱点,让内心更加强大。

深刻了解王阳明的生平,领会“知行合一”的精髓,自能临事不乱,心静如水, 答案源源从内心而来!


   作者简介
唐文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长期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认识深刻,见解独到,说理通俗易懂,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有深切体悟。主要著作有《曹操奋斗之道》《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中国古代兵器鉴赏》《他们改变了世界历史》《他们改变了中国历史》等。

   目录

篇 读心

一、六世之德圣人出 / 2

二、青春的 / 36

三、读书、科举、理想与政治之关系 / 61

四、书生意气 / 89

五、文艺青年闯官场 / 115

六、圣人的自我修养 / 144

七、活着是理想的需求 / 168

第二篇 烙心

一、心安之处皆是路 / 202

二、从“人心”到“道心” / 229

三、庐陵特区 / 257

四、用“心”布道天下 / 281

五、攻城从攻心开始 / 314

六、人欲就是天理 / 344

七、大学问之道 / 368

第三篇 诛心

一、天子宁有种耶 / 396

二、朱宸濠“革命” / 431

三、心和心的战争 / 456

四、正德皇帝的德 / 490

五、我是王守仁 / 513

六、九华山上见天心 / 537

七、良知到底是什么 / 562

第四篇 御心

一、选出来的皇帝 / 606

二、修行是为了见到自己 / 631

三、新君旧臣的江湖 / 655

四、乐哉!论道 / 683

五、到哪里都是布道 / 717

六、俗世是阳明的禅 / 741

七、自由即光明 /761

   编辑推荐

1、一部真正走进王阳明内心的传记。把王阳明当作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来解读他的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事功的缔造之由。解读他为何被后世无数军政人物奉为精神导师的原因。

2、借鉴性更强,可谓成大事者不得不读!从普罗大众之“心”出发,更加偏重于“知行合一”事功意义的解读,极接地气,借鉴性也更强。

3、通俗而准确地阐述了心学的奥义所在。让我们能更好地洞悉人性的弱点,让内心更加强大。从心出发,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4、内容丰富、蕴含丰厚、精彩好读。充分地展开对大明王朝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细节的充分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对王阳明进行别具一格的精彩评述。

5、附赠王阳明“一心平天下”手书及印章精美书签,具有典藏价值。

   文摘

   序言

《千古一儒:苏轼的旷达人生与人文精神》 作者: [请自行设定一位知名历史学者或文学评论家的名字] 出版社: [请自行设定一家知名的历史文化类出版社] ISBN: [请自行设定一个与原书不冲突的ISBN] --- 卷一:风华初露——大宋文坛的少年英雄 苏轼,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庙堂之高的壮志凌云,亦有江湖之远的洒脱超然。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文风鼎盛、思想激荡的大宋王朝,探寻这位伟大学者、诗人、书法家、美食家,是如何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四川眉州少年,成长为影响后世千年的“千古一儒”。 第一章:眉州的烟火与书香 苏轼的童年,是在传统士大夫家庭的熏陶下度过的。他的父亲苏洵,是与欧阳修、韩愈并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教育环境,使得苏轼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文学天赋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我们细致描摹他与弟弟苏辙之间那种超越手足情谊的知己之爱,正是这份早期的情感滋养,塑造了苏轼后期面对逆境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与豁达的底色。 第二章:一鸣惊人与新旧之争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欧阳修赞其文采“远迈前辈”。他的中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了当时的政坛。彼时的北宋,正处于王安石推行新法与保守派激烈对抗的“新旧党争”漩涡中心。苏轼的政治立场并非铁板一块,他既佩服王安石的改革决心,又对新法推行的急躁与副作用深感忧虑。本章将深入分析苏轼在这一关键时期的思想挣扎,他如何试图在“为国为民”与“维护旧制”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以及他最终因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第三章:黄州烟雨:从“乌台诗案”到“东坡居士”的诞生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文字被指控讥讽朝政,他被贬至贫瘠的黄州。这一段经历,是理解苏轼“旷达”哲学的关键所在。在黄州,他体验了真正的贫困,甚至需要亲自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本书不只是简单叙述受贬的苦楚,而是重点剖析苏轼如何在绝境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他与佛禅的深度接触,对道家自然的亲近,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极致追求,共同铸就了“苏东坡”这个更具生命力的形象。他不是屈服于命运,而是主动地将命运的枷锁化为了精神的自由。 --- 卷二:宦海沉浮——在谪居中成就的文学高峰 苏轼的一生,是“三起三落”的典型写照。从繁华的京城到边远的蛮荒之地,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诗、词、文,无一不带着他深刻的生命体验。 第四章:豪放词风的开创与确立 宋词,原本是婉约派的天下,细腻柔美,描摹闺阁情事。然而,苏轼以其开阔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彻底颠覆了词的传统格局。本章将集中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千古名篇。他的词,不再只是“艳科”,而是能够容纳山川、历史、哲思的宏大载体。他将诗的意境融入词中,开创了豪放一派,为后世词人如辛弃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五章:赤壁之叹:历史与哲思的交融 苏轼在黄州时留下的“赤壁”系列作品,是其文学成就的巅峰。本书将细致考证苏轼游览赤壁的路线,重点解读他面对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三国历史的兴衰更迭时,所产生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哲学感悟。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宏大历史背景,并最终回归个体精神安宁的叙事方式,是苏轼超越时代的智慧所在。 第六章:艺术的多元维度:书法与绘画的“意在笔先” 苏轼不仅是文学巨匠,其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同样光芒万丈。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开创了尚意书风。我们探究苏轼的书法如何体现其“天真烂漫”的个性,即“我书意造守天然”的境界。他的画作,尤其擅长画竹,被誉为“论画以形似为拙,以意为妙”。这种对“意”的追求,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 卷三:晚年流放与精神遗产 苏轼后期的遭遇,愈发悲凉,但其精神光芒却愈发璀璨。 第七章:惠州、儋州:在岭南的诗意栖居 因反对新旧党争,苏轼被贬至偏远的惠州,后又远谪海南的儋州。岭南之地,瘴气弥漫,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然而,苏轼的乐观主义在此刻达到了极致。他发现了荔枝的美妙,写下了赞美南国风光的诗篇,甚至开始教化当地子民,兴办教育。他把蛮荒之地,过成了诗意的家园。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中华文人“随遇而安,随处为乐”的强大生命力。 第八章:东归路上的沉思与谢幕 宋徽宗时期,苏轼获得了短暂的赦免,被允许北归。然而,在前往常州的途中,他最终病逝。临终前,他留下的遗嘱依然是那么的朴实与淡然。本书的终章,将回顾苏轼的一生对后世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代言人——一种在逆境中保持尊严、在混乱中寻求秩序、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精神自由的东方智慧。 结语:不朽的东坡精神 苏轼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浩瀚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积极入世而又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你身处高位之时做出了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而在于当你被生活击倒时,你如何选择站立的姿态,如何将苦难转化为滋养心灵的养分。苏轼,这位“与民同乐”的儒者,他的光芒,穿透了历史的尘埃,至今仍在照亮每一个在世俗生活中寻求意义的灵魂。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深度挖掘宋代史料、苏轼的亲笔信札与奏折,还原真实的历史背景。 人文关怀: 不仅关注苏轼的政治生涯,更聚焦其个人情感、哲学思辨与艺术创造的内在逻辑。 语言优美: 采用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叙事风格,力求展现苏轼文辞之美,阅读体验流畅自然。 细节丰富: 还原苏轼与挚友的往来、他与妻妾的感情,以及他对美食、茶道的独到见解,全景式展现这位“全才”的生活侧面。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心平天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和、真诚的语调,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的探索之路。我被书中王阳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勇气所打动,尤其是在他提出“四句教”时,那种敢于挑战传统、开创先河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敢于突破现状的勇气。它鼓励我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同时,书中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洞察,也让我反思自己内心的惰性、恐惧、固执等“贼”。这些“贼”常常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和战胜它们,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指明了成长的方向。

评分

《一心平天下》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雨夜里递来的一杯热茶,温暖而充满智慧。我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不咄咄逼人的说教风格,而是通过王阳明的个人经历,一点点地渗透出他思想的精髓。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比如,当王阳明面对质疑和误解时,他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当他身处逆境,面临生死考验时,他又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这些都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写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地说“知道就要做到”,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知”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知”,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指令,而真正的“行”,又会反过来加深我们对“知”的理解。这种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的过程,才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成长。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尝试着去弥合这种鸿沟。它鼓励我去行动,去实践,即使是微小的尝试,也比空想更有意义。

评分

初读《一心平天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哲学著作,摆满了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推演。然而,随着书页的翻动,我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的低语,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动故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思想形成的过程,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那些在困顿中迸发的顿悟,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我尤其被书中对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解读所吸引。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迷失了内心的方向。而“致良知”,恰恰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依靠自身力量去辨别是非、做出选择的方法。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阐释了如何在具体的事务中践行“致良知”,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内心的坦荡,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坚持的勇气。这种将宏大的哲学思想融入具体生活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王阳明这位古圣先贤并非遥不可及,他的智慧,其实一直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唤醒。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觉察,少一份盲从。

评分

对于《一心平天下》这本书,我只能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的感受。它以一种非常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让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我曾经对王阳明的“心即理”感到困惑,觉得似乎有些过于主观,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和情境分析,让我看到了“心即理”背后深厚的哲学根基和实践意义。它并非否定客观现实,而是强调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最终都离不开我们内心的“理”。理解了这一点,我便不再纠结于外界的纷纷扰扰,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去辨别那些真正属于“我的理”。书中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的解释,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清晰地阐明了,我们原本拥有一个纯净无染的“心之体”,而各种“意念”的产生,才是导致我们行为偏差的根源。这给了我一种强大的自我掌控感,原来,我并非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是需要去管理和净化那些“意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如何去实现这种改变的路径。

评分

读完《一心平天下》,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成己”的书。它不教你如何去征服世界,而是引导你去认识、去安顿自己的内心。我一直以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的是超凡的智慧和过人的手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源于内心平静的力量。王阳明在经历宦海沉浮、甚至被流放的绝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豁达与坚定,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书中对“事上磨练”的阐述,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总想在书本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却常常忽略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那些看似琐碎的烦恼,那些层出不穷的挑战,都是打磨我们心性的绝佳机会。通过在具体事务中不断地体悟、反省、修正,我们的心性才能日益精进,最终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我开始尝试在工作中,将那些令人头疼的难题,看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契机,而不是需要逃避的负担。这种心态的转变,虽然不易,但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外在的征服,而是源于内心的稳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