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风俗史料丛刊--西湖游览志馀
出版社定价:59.8元
作者:(明)田汝成 著,陈志明 校
出版社:东方出版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06044110
字数:370000
页码:4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卷一 帝王都会
卷二 帝王都会
卷三 偏安佚豫
卷四 佞幸盘荒
卷五 佞幸盘荒
卷六 版荡凄凉
卷七 贤达高风
卷八 贤达高风
卷九 贤达高风
卷十 才情雅致
卷十一 才情雅致
卷十二 才情雅致
卷十三 才情雅致
卷十四 方外玄踪
卷十五 方外玄踪
卷十六 香奁艳语
卷十七 艺文赏鉴
卷十八 艺文赏鉴
卷十九 术技名家
卷二十 熙朝乐事
卷二十一 委巷丛谈
卷二十二 委巷丛谈
卷二十三 委巷丛谈
卷二十四 委巷丛谈
卷二十五 委巷丛谈
卷二十六 幽怪传疑
内容提要
《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
作为一名对地方文化保护深感兴趣的关注者,这部丛刊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范畴,它简直就是一份“记忆的抢救工程”。西湖周边的许多景致和习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已经消失或面目全非。而这些史料,犹如琥珀一样,将它们凝固在了纸上。书中对于特定季节的“湖光十色”的描摹,结合了当时对光线、水文的细致观察,让我能想象出那些已不复存在的自然景观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人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比如,过去人们如何利用湖水灌溉农田、如何与湖中渔民保持商业往来,这些都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生态图景。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地方感”有执着追求的人,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座城市灵魂深处的致敬与追溯,提供了我们重建和理解过往生活场景的丰富原材料。
评分对于那些习惯于阅读经过高度提炼和现代解读的历史著作的读者来说,初次接触这部汇编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和“散乱”。它更像是一座未经整理的矿藏,里面充斥着各种文体的片段——有官员的批示、士人的笔记、地方志的摘录,甚至还有一些民间口头流传的歇后语和谚语。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这种史料原貌的呈现方式。然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状态,才最能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西湖游览规制”的变迁记录。从最初的皇家苑囿概念,到后来逐步向市民开放,每一次的限制放松或新增的娱乐项目,都折射出当时政治气候和经济水平的微妙变化。比如,某个时期禁止在特定湖域燃放烟花,另一个时期又鼓励渔民组织水上表演,这些点滴的制度变迁,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社会管理史的脉络。它不是讲故事,而是提供砖块,让读者自己去搭建历史的结构,这种参与感是很多畅销历史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阅读这部资料汇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风俗”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它不像建筑或艺术品那样具有固定的形态,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水不断变形、融合与消解。书中对于西湖周边一些特定节庆活动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比如,每年特定月份的“灯会”规模如何变化,哪些地方的戏班子更受欢迎,甚至连服装的款式和颜色都有提及。这些信息,在主流的断代史中几乎是找不到的。对我而言,这相当于拿到了一份“古代的旅游指南和娱乐消费报告”。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风尚仅仅流行了几十年便销声匿迹,而有些根深蒂固的习俗,则穿越了数百年依然顽强存在。这种对文化生命力的观察,远比单纯记录历史事件更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河流中,真正能沉淀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深入人心、融入生活的文化习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历史细节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光看宏大的叙事是不够的,那些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琐碎,才是构成那个时代鲜活面貌的肌理。当我翻开这本关于西湖的史料选辑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我几乎能闻到宋代茶馆里的香气,听到苏堤上游人熙攘的喧哗。它没有过多地去渲染文人雅士的才情,而是将笔墨聚焦在了普通百姓的游湖体验上。比如,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人们在湖边会选择哪些摊位、吃些什么应季的小吃,记录得详实入微。再比如,对那些专门服务于游船的脚夫、船娘的服务流程、收费标准,甚至还有他们之间偶尔发生的口角,都有零星的记载。这种“去精英化”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场景的想象。它让我明白,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往往深藏于这些日常的、看似不值一提的“风俗”之中,而非仅仅是高悬庙堂之上的礼乐制度。这种挖掘民间生活的努力,使得这部史料集具有了极高的田野调查价值,是研究杭州地方史、社会生活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本。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反向阅读”历史的可能。当我们通常阅读某位名士的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精心修饰过的、面向公众的自我形象。但这些风俗史料,却常常记录了这些名士在非正式场合的行为——他们在湖边与人争价、为了一席之地而托关系、甚至对某些“粗俗”的娱乐活动表现出的好奇或厌恶。这些侧面描写,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化的雕塑,而是具有了复杂欲望和日常烦恼的“真人”。举个例子,书中记载了某位高官对湖边算命先生的“光顾”,以及他事后在日记中的自我检讨。这种对比,生动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这种对“人性”而非“圣人”的捕捉,是任何官方史料都无法提供的宝贵视角,它让历史变得更加可信,也更具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