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凤苞(1834-1887)早年为有名洋务派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幕僚,后经李鸿章与沈葆桢保荐,出任福州船政局留欧学生华监督,继任驻德公使,兼任驻奥、意、荷三国公使,又任驻法公使,是晚清洋务运动与中外关系目前的重要人物。李凤苞晚年在欧洲八年多,为李鸿章办洋务,尤其是筹办海军,多有助力。《李星使往来书信集》收集李凤苞在欧洲期间,与李鸿章幕府往来书信243封,30余万字,均为未刊资料。这批资料详细反映了李凤苞在欧洲担任海军留学生监督及驻外公使时期,为中国海军留学生培养,并为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购置设备,以及为北洋海军订购军备,如订购有名的“镇远”、“定远”等巨型铁甲舰艇的曲折历程,提供了丰富的靠前手资料。《李星使往来书信集》的出版,将大大有助于李凤苞与李鸿章及其幕府人物的研究,对于晚清洋务运动史研究,以及近代中国海军史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张文苑 整理 张文苑,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资料室图书管理员。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最初阅读时,我可能只关注于信息的传递,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关注信纸的材质、墨水的颜色,甚至推测写信时的环境光线。这种近乎于考古研究的阅读习惯,恰恰是这部作品所鼓励的。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描摹,比如天气、农作物的收成、孩子的教育,它们看似是背景噪音,实则构成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最坚实底座。正是这些朴素的细节,支撑起了在重大事件面前人物的坚韧与弹性。它展现了一种扎根于土地、注重传承的生命力。那些来自远方的问候,虽然隔着山水和岁月,却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仿佛在告诉后人:无论外界如何风雨飘摇,家庭的纽带和血脉的记忆,永远是值得被珍藏的财富。这部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它将个体生命的微光,汇聚成了照亮历史长廊的温暖烛火。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那个接收信件的第二人,对于信中提到的未尽之言、未解之谜,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些信件的往来,构成了一个个微型的叙事单元,它们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成章。有些信件的笔迹清晰有力,透露出写信人坚定的信念;而另一些则显得潦草仓促,仿佛是匆忙中写就的紧急通报。通过对笔迹风格和用词习惯的细微辨别,我甚至可以勾勒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侧面。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富挑战性也极具回报的,它要求读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语境之中,去解码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语码。它不是一本可以被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和同理心才能完全消化的文化遗产。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是教科书上的铁板一块,而是无数个体真实心跳的总和。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而深沉,它如同一个微缩的社会景观,透过那些泛黄的信笺,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情冷暖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上墨迹的温度,感受到写信人彼时彼刻的心绪起伏。那些看似寻常的问候和嘱托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有亲情的牵绊,有友谊的坚守,更有在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力与挣扎。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赞叹,他并未刻意去描摹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将史诗般的变迁浓缩于日常的文字交流之中,使得人物的命运更具代入感和真实感。每一次拆阅信件,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不禁沉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失去了这种慢下来的、需要沉淀和反复揣摩的交流方式。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书超越了简单的史料价值,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人文记录。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的整体氛围,那便是“蕴藉”。它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戏剧性的高潮,所有的波澜都沉淀在了字里行间,如同深海下的暗流。这些书信往来,大多聚焦于人际关系的维护、家族事务的处理,以及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道。我从中学到了一种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老派智慧: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形式去巩固和表达。特别是那些关于“分寸”的把握,在那个讲究礼节的时代尤为重要,信件的开头、结束语的选择,都蕴含着深意。这让我反思,现代社会中我们过于追求效率和直接,反而丢失了表达情感时应有的那种庄重和敬意。这部书,犹如一剂清冷的药方,让我们重新审视交流的本质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侧面。它不是官方的史册,而是鲜活的、带有温度的私人记忆集合体。信件的内容跳跃性很强,一会儿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家事,一会儿又是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这种不连贯性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因为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思维的流动轨迹。尤其是一些信件中流露出的那种谨慎、试探性的措辞,在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生存智慧和潜在的风险意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编排这些信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感,没有过多的解读和评注,而是让信件本身去“说话”。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使得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投射出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情感投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世事无常,唯有真挚的情感和血脉的联系是永恒的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