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张元济全集 第9卷 古籍研究著作
定价:96.00元
售价:59.5元,便宜36.5元,折扣61
作者:张元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100067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03kg
《张元济全集》是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张元济先生的书信集,内中具体收录了:《致丁榕(斐章)》、《致丁文江(在君)》、《致马玉山严直方》、《致马裕藻(幼渔)》、《致王云五李宣龚夏鹏》、《致王苍虬(荫嘉)》、《致王季烈(君九)》等。
本全料翔实,内容丰富,理论精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本册为第9卷。
《四部丛刊》印行启、刊成记、目录、跋文、校勘记等著作
四部丛刊·初编
印行《四部丛刊》启
《四部丛刊》刊成记
重印《四部丛刊》刊成记
经部
景印宋椠残本《说文解字系传通释》跋
集部
景印明嘉靖本《元氏长庆集》校文
景印明钞本《甫里先生文集》校勘记
景印宋刻配吕无党钞本王黄州《小畜集》札记
景印宋刻《盘洲文集》札记
景印元刻本《金华黄先生文集》札记
四部丛刊·续编
四部丛刊·三编
《百衲本二十四史》序、跋、校勘记及《校史随笔》等著作
校史随笔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古籍研究著作》会太过偏重于传统汉学的细枝末节,可能缺乏一些现代读者容易接受的切入点。但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方式,出乎意料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画面感。比如,他在分析某部宋刻本的雕版特点时,并非生硬地罗列技术数据,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来解释为何会有那样的刻工和纸张选择。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让枯燥的考证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仿佛他是我的私人导师,耐心地引导我从一个模糊的认知,逐步深入到对文献本质的理解。他对于“讹误”的探讨,尤其精妙。他没有一味地指责前人的错误,而是带着同理心去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是付梓仓促,还是抄录失误,亦或是时代认知所限。这种理解与包容,体现了一个伟大学者应有的气度和胸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与古人的跨时空智力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张元济全集》光是拿在手里,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拿到第九卷《古籍研究著作》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古籍研究”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是高精尖的学术领域,我一个普通读者,怕自己看不懂那些繁复的考证和晦涩的术语。然而,张元济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既有大家风范的严谨,又不失引导者的耐心。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论版本校勘的那几篇文章,那种对待文献一丝不苟的态度,简直令人肃然起敬。他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学者,而是真正深入到书堆里、纸张里去触摸历史的温度。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古旧的书斋里,借着昏黄的灯光,辨认着那些墨痕斑驳的字迹,感受着不同时代印书工艺的细微差别。他对于“善本”的界定,绝非仅仅是“稀有”,而是包含了流传、装帧、乃至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这种多维度的理解,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读书”这件事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一种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审视。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对前人成果的尊重和批判性继承之上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本身就值得称赞,但第九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文的排版和注释体系。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阅读古籍研究的论著往往会被大量的引文和脚注所困扰,导致阅读体验极差。然而,这本《古籍研究著作》在引文的引用和解释上处理得相当得体。张元济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加之现代编辑团队对繁复引文的精炼处理,使得我可以相对顺畅地跟随他的思路前进。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古籍研究,但它更像是一部知识的“导览图”,而不是高冷的“教科书”。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领悟到一种对待学术文本的“敬畏感”。他教会我如何尊重文字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断句,因为这些都可能隐藏着制书者或校勘者的匠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渗透在他的每一篇研究札记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自己对任何文本的细读能力。
评分读完这卷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张元济先生的研究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坚实桥梁。他所做的,远超出了整理几本书籍的范畴,而是在抢救和阐释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一些地方志、家谱这类“非主流”文献的重视。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恰恰是构成社会肌理和地方史实最真实的载体。在许多现代研究者倾向于追逐那些宏大叙事时,张元济先生的目光却投向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试图从细微处还原历史的全貌。这种“见微知著”的研究方法,为我们今天如何利用海量碎片化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古籍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治学,如何承担文化责任的生动教材,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研究著作”本身的定义。
评分我个人对近现代学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翻开这本《古籍研究著作》时,自然而然地就被那些关于图书馆建设和学术交流的篇章所吸引。张元济先生不仅是古籍的整理者,更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为国家储才,为学术立基”的使命感,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记得有一段描述他主持古籍普查工作的文字,那种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殚精竭虑地保护和整理国宝级文献的场景,读来令人热泪盈眶。这哪里是简单的研究记录,分明是一部用血汗写就的文化抢救史。他对于如何科学分类、如何有效保存这些脆弱的文化遗产,提出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见解。这些理论如今看来,依然是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反复研读的宝贵经验。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始终将古籍研究置于服务社会、启迪民智的大背景下,而非仅仅是学者之间的象牙塔游戏。这种胸怀和担当,是后辈学人最应该学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