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传(精装)
定价:460.00元
作者:逄先知,金冲及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733188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毛传(套装共6卷)(珍藏本)》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建国后的文稿,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央文件和有关的会议记录。还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讯等报刊资料;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毛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回忆录和对他们访问的记录。
《毛传(套装共6卷)(珍藏本)》力求根据丰富而可靠的手资料,提供翔实可据的信史。
目录
一、出乡关
n二、师范生
n三、五四大潮的洗礼
n四、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n五、在国民党内工作
n六、走向农民运动
n七、霹雳一声
n八、上井冈山
n九、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
n十、反对本本主义
n十一、不打南昌打吉安
n十二、打破三次“围剿”
n十三、中华苏维埃主席(上)
n十四、中华苏维埃主席(下)
n十五、长征
n十六、奠基西北
n十七、西安事变前后
n十八、总结历史经验
n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n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n二十一、从十二月会议到六中全会
n二十二、反磨擦斗争
n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n二十四、皖南事变前后
n二十五、建设边区,战胜困难
n二十六、整风运动(上)
n二十七、整风运动(下)
n二十八、联合的主张
n二十九、争取抗战的后胜利
n三十、重庆谈判
n三十一、和战之间的抉择
n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n三十三、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n三十四、转入战略进攻
n三十五、东移西柏坡
n三十六、决战前夕
n三十七、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上)
n三十八、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下)
n三十九、将革命进行到底
n四十、筹建新中国
n四十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n四十二、次访苏
n四十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n四十四、抗美援朝(上)
n四十五、抗美援朝(下)
n四十六、“三反”“五反”
n四十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上)
n四十八、过渡时期总路线(下)
n四十九、新中国部宪法
n五十、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
n五十一、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
n五十二、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
n五十三、《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
n五十四、《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
n五十五、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n五十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上)
n五十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下)
n五十八、第二次访苏
n五十九、发动“”(上)
n六十、发动“”(下)
n六十一、炮击金门
n六十二、纠“左”的努力(上)
n六十三、纠“左”的努力(下)
n六十四、庐山会议
n六十五、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上)
n六十六、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
n六十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
n六十八、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
n六十九、七千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
n七十、七千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下)
n七十一、中苏论战
n七十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n七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
n七十四、发动“”
n七十五、支持“运动”
n七十六、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
n七十七、八届十二中全会到九大
n七十八、事件
n七十九、一九七二年的内政和外交
n八十、十大前后
n八十一、批评“”
n八十二、支持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
n八十三、临终的日子
n后记(一)
n后记(二)
n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毛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师范,毛被编人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障等。本来已是秀才,比毛大十七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师范对毛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7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这对青年毛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
序言
一、出乡关
n二、师范生
n三、五四大潮的洗礼
n四、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n五、在国民党内工作
n六、走向农民运动
n七、霹雳一声
n八、上井冈山
n九、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
n十、反对本本主义
n十一、不打南昌打吉安
n十二、打破三次“围剿”
n十三、中华苏维埃主席(上)
n十四、中华苏维埃主席(下)
n十五、长征
n十六、奠基西北
n十七、西安事变前后
n十八、总结历史经验
n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n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n二十一、从十二月会议到六中全会
n二十二、反磨擦斗争
n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n二十四、皖南事变前后
n二十五、建设边区,战胜困难
n二十六、整风运动(上)
n二十七、整风运动(下)
n二十八、联合的主张
n二十九、争取抗战的后胜利
n三十、重庆谈判
n三十一、和战之间的抉择
n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n三十三、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n三十四、转入战略进攻
n三十五、东移西柏坡
n三十六、决战前夕
n三十七、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上)
n三十八、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下)
n三十九、将革命进行到底
n四十、筹建新中国
n四十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n四十二、次访苏
n四十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n四十四、抗美援朝(上)
n四十五、抗美援朝(下)
n四十六、“三反”“五反”
n四十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上)
n四十八、过渡时期总路线(下)
n四十九、新中国部宪法
n五十、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
n五十一、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
n五十二、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
n五十三、《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
n五十四、《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
n五十五、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n五十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上)
n五十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下)
n五十八、第二次访苏
n五十九、发动“”(上)
n六十、发动“”(下)
n六十一、炮击金门
n六十二、纠“左”的努力(上)
n六十三、纠“左”的努力(下)
n六十四、庐山会议
n六十五、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上)
n六十六、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
n六十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
n六十八、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
n六十九、七千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
n七十、七千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下)
n七十一、中苏论战
n七十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n七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
n七十四、发动“”
n七十五、支持“运动”
n七十六、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
n七十七、八届十二中全会到九大
n七十八、事件
n七十九、一九七二年的内政和外交
n八十、十大前后
n八十一、批评“”
n八十二、支持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
n八十三、临终的日子
n后记(一)
n后记(二)
n再版后记
最近几年,我接触了不少传记文学作品,它们有的侧重于政治手腕的描摹,有的则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剖析。我非常好奇,这部精装本的《毛传》会在哪个维度上深入挖掘?我希望它能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光环或者阴影的两极。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深入到日常琐事、展现人物真实性格的片段,因为正是这些看似不经心的细节,构成了我们认识一个“人”的完整图景。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打算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学习伴侣,慢慢咀嚼,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读完。好的传记,读完之后应该能在你的思想中留下一些新的切入点,促使你重新审视过去所学的一些历史定论。我期待它能提供这样的思想火花。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历史人物的好奇心,抱着一种探寻真相的态度。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而这本传记,从目录的布局和章节的划分来看,似乎就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重大历史节点的叙述方式,是偏向于宏大叙事还是注重细节的刻画?毕竟,传记的魅力就在于它如何在史实和人物内心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更具穿透力的分析,而非仅仅是事件的罗列。翻阅了一些开篇和中间章节的少量内容,我感觉到作者的笔触是相当审慎和严谨的,用词考究,这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安心,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野史的渲染,而是严肃的学术态度。这种对事实的尊重,是评价一本传记质量的基石,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购买书籍时非常看重的是版本和可靠性。这次特意选择了带发票的正版精装本,主要是对信息准确性的追求。在历史研究领域,可靠的来源是至关重要的,二手资料的引用和考证是否严谨,直接决定了传记的价值。这本书的装帧带来的那种“正式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我注意到扉页上印制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这让我对它的出版规范有了一个初步的信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它的参考文献部分,但从整体的出版规格来看,它显然是面向严肃阅读群体的。对于我这种喜欢在阅读时做大量笔记和交叉对比的读者来说,一个稳定、耐翻阅的版本是刚需,精装的耐用性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了优势。
评分这部精装版的《毛传》拿到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沉甸甸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纸张质感很不错,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友好,眼睛不容易疲劳。我通常喜欢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就这样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十分讲究,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强,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抑。虽然我对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还只是初窥门径,但光是这种实体书带来的仪式感,就足以让人感到满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精装的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厚重,即使是随便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很期待接下来能有更多的时间,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历史的沧桑感。这种能让人捧在手里、感受到墨香和纸张温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相对较高,但考虑到它精美的装帧和似乎蕴含的丰富信息量,我认为它在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上是成正比的。我更倾向于购买那些能带来“沉浸式”体验的书籍,而不是快餐式的读物。精装书的封面设计通常是出版社品牌和品味的集中体现,这款《毛传》的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典雅的字体搭配,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非常符合传记应有的气质。我非常享受那种把书摊开在桌面上,那种纸张与光线互动产生的视觉享受。它让我感觉自己是在进行一场正式的学术探索,而非随意的消遣。这种对实体书的偏爱,或许是这个时代里一种略显固执的坚持,但我相信,好的内容,配上如此精良的载体,才能真正发挥出其最大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