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很先有报纸和很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精)》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713年,即中国很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古老的报纸“开元杂报”问世的一年,截止于2016年,长达1304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接近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供简单扼要的史实,不作为论述和分析。个别条目酌引原文,以省读者勾稽翻检之劳。本书靠前版记述的内容等 方汉奇 主编 方汉奇,广东普宁市人,生于1926年。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这部厚重的著作,仅仅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新闻业的发展脉络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要理解今天的媒体生态,必须回溯到那些筚路蓝缕的开端。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扎实,时间轴的梳理清晰得令人赞叹,简直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把从那个蒙昧年代到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的种种关键节点、重大事件、人物更迭,都标注得一清二楚。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那些昔日媒体人在战火硝烟、政治风云中的抉择与挣扎,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血肉的往事。特别是关于某些重大历史转折点,媒体如何扮演了舆论先导或记录者的角色,作者的考证和论述鞭辟入里,让人深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技术和思想观念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个庞大的新闻体系的。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历史的专业人士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它并非简单地嫁接或模仿西方媒体发展的模式,而是展示了在特定社会结构、政治环境和文化土壤中,新闻工作是如何被塑造、驯化,又是如何努力寻求突破和自我实现的。书中有大量关于新闻体制改革、管理机构变迁以及意识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持续张力的论述,这些分析深入且不回避敏感性,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期,媒体的功能和定位会发生剧烈的转向,以及这种转向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对于那些希望理解中国当代意识形态传播和公共舆论场形成机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理解其历史根源的钥匙。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析一种特定社会权力与信息流之间的复杂共生关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大概率是枯燥的学术流水账”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编年史”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严谨到乏味的官修正统气息。然而,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巧妙地在宏大的时代背景叙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切口。比如对某一份地方性报纸创刊初期的经营困境的描绘,或是某位资深编辑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受的压力和做出的妥协,这些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代入感。这让我意识到,新闻事业的演进,从来就不是脱离社会土壤的空中楼阁,而是无数个体在特定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博弈。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一味地美化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家笔法,呈现了其复杂性、矛盾性和演进的必然性,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媒体伦理和职业操守的根源所在。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期媒体人的光芒与阴影。
评分我必须强调其资料的详实和引证的严谨性,这是区分一般性普及读物和严肃学术专著的关键所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深度研究的人来说,一本历史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可验证性”。我特意对比了其中涉及的几个我较为了解的时期,发现书中的数据、人名、关键文件的引用都经过了细致的核对,绝非泛泛而谈。尤其是一些早期通讯社和通讯社的内部运作、电讯格式的变迁,乃至早期的版权和发行制度的建立过程,都有详尽的记录和分析。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部“讲故事”的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汇编”。对于任何想要撰写相关论文或进行专题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很多以往只能在尘封的档案中寻找的蛛丝马迹,在这里被系统地梳理出来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精神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史观”来审视新闻业的发展。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传播技术的迭代如何深刻地重塑了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模式。从铅字排版到无线电广播,再到后来的卫星通讯和网络技术的介入,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被作者视为重塑媒体形态和社会认知的重要驱动力。这种将技术进步与新闻理念、体制变革并置考察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往往更关注报道的内容和立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播的“载体”和“速度”本身,就是塑造新闻属性的核心要素。读完之后,我再看今天的短视频、即时通讯,都会不自觉地将其置入这个长长的技术演进链条中去考量其历史位置和未来走向,这种跨越时代的洞察力,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