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鲁千晓著 法律出版社

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鲁千晓著 法律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诉讼心理学
  • 心理学
  • 法律
  • 诉讼
  • 证据
  • 法庭
  • 鉴定
  • 行为分析
  • 犯罪心理学
  • 鲁千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纳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40899
商品编码:28664543871
丛书名: 应用诉讼心理学 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号:7511840899  

条码:9787511840899  

图书名称: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定价:38

作者:鲁千晓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3-01-01 

编辑推荐

司法科学发展需要诉讼心理学支撑,法官应当研究个案心理问题,案件审理中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诉讼心理学因应用而闪光,诉讼心理学对立法及立法学具有重要价值,诉讼心理学对司法运作与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推荐

类案诉讼心理是不同的诉讼案件当事人基于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诉讼对抗时反映出来的特定的诉讼心理特点与规律。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关系,所以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将是沿着实体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路径两条脉络展开。所以,研究和把握类案诉讼心理不仅需要考察类案法律特点对于诉讼主体心理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综合考虑整个诉讼环境对反映在不同案件的心理现象与内容的影响力,以便从诉讼心理产生的实体渊源上解释不同主体、不同实体权利义务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对诉讼心理形成影响,以及法院处理不同诉案是应当注意适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本书共八章,包括婚姻、事、商事、行政与国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名人、知识产权及特殊诉讼的心理规律及其特点,基本涵盖了具有类案特点和研究价值的各种案件的情况。

 

作者简介

鲁千晓,男,法律本科,1961年11月生于兰州,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甘肃政法学院等高校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审管办负责人。1993年以来,撰写《民事经济审判方式多元论》、《诉讼请求真假值与当事人诉讼心理》等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部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涉及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程序法学、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版《诉讼心理学》(合著,36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九十年代诉讼心理研究》(45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诉讼程序公正论》(合著,37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出版)、《诉讼心理学原理与应用》(6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司法方法学》(合著,140多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等多部专著,近600万字,撰写并在专业网络媒体上发表(待出版)专著6部:《论反对司法游戏化》(50万字)、《司法方法学概论》(80万字)、《实体法适用方法论》(65万字)、《程序方法论》(75万字)、《诉讼心理学原理》(90万字),另有大量其他成果,共计380万字。于2009年创办了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理论与实务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华语专业网站:“中国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网”,登载本人核心成果1000多篇,其他文章与信息500多篇。

 


庭审风云:策略、洞察与博弈的心理学解析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诉讼过程中复杂心理动态的力作,它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法律案件,而是以一种普遍适用的视角,揭示了在法庭内外,影响案件走向的深层心理机制。本书旨在为所有身处诉讼纠葛中的个体,无论是律师、当事人、证人,还是法官,提供一套基于心理学原理的深刻洞察与实用策略。 本书的第一部分,“意识与潜意识的博弈:庭审中的心理战场”,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观的心理模型。作者强调,每一次诉讼不仅仅是事实与法律的较量,更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心理较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意识层面,即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证据呈现如何与潜意识层面,即情感驱动、认知偏误、非语言信号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庭审的氛围与结果。 认知失调与信念固化: 书中会深入解析当事人、证人乃至旁观者在面对与既有信念相悖的信息时,如何产生认知失调,以及这种失调如何驱动他们选择性地接纳信息、歪曲事实,甚至固化错误的认知。例如,一位被告如何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即使面对不利证据,其内心的认知依然难以撼动。 非语言沟通的隐秘力量: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声音语调……这些在日常交流中常被忽视的细节,在高度紧张的庭审环境中,却可能泄露最真实的内心活动。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非语言信号所传递的心理信息,例如,紧张是否一定代表说谎?自信的姿态又是否等同于真相?律师如何通过解读对方的非语言信号来调整辩论策略? 情绪的潮汐:恐惧、愤怒、焦虑与希望: 诉讼过程本身就充斥着强烈的情绪。书中将探讨恐惧如何导致证人回避、愤怒如何引发不理智的陈述、焦虑如何影响当事人的决策,以及希望如何驱动人们坚持抗争。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理解并管理这些情绪,无论是用于增强自身陈述的说服力,还是用于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 从众效应与群体极化: 庭审中,陪审团(若有)或旁听人员的意见,以及律师团队内部的讨论,都可能受到从众效应和群体极化的影响。本书将剖析这些社会心理学现象如何在集体决策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其对公正审判的负面干扰。 第二部分,“语言的艺术与陷阱:叙事、说服与对抗的心理学”,将聚焦于诉讼中最直接的沟通工具——语言。语言的组织方式、遣词造句、表达节奏,都蕴含着强大的心理影响力。 叙事心理学:重塑事实的画卷: 法律案件最终需要被叙述成一个引人入胜且令人信服的故事。本书将深入探讨叙事心理学的原理,包括如何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开端、如何发展情节、如何设置冲突与高潮,以及如何达成一个令法官或陪审团接受的结局。律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将零散的证据编织成一个有逻辑、有情感、有说服力的整体,从而影响听众对事实的认知。 说服的心理学:锚定、框架效应与对比原理: 本书将详细介绍多种经典的心理学说服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诉讼实践。例如,“锚定效应”如何影响对赔偿金额的感知?“框架效应”如何改变人们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解读?“对比原理”又如何在比较中突出己方证据的优势? 提问的艺术:引导与揭示: 无论是律师的质询,还是证人的陈述,提问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书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不同类型提问(开放式、封闭式、引导式、限制式)的心理效应,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来引导证人说出有利信息,或揭示对方证词中的矛盾与破绽。 沉默与停顿的心理学: 在庭审中,沉默并非总是意味着无话可说,它也可能是一种强大的沟通策略。本书将探讨沉默所能传递的心理信息,例如,它可能表示深思熟虑、不屑一顾,甚至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恰当的停顿也能用来强调重点,制造悬念,或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 第三部分,“认知偏差的迷宫:洞察谎言、记忆与决策的误区”,将深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在诉讼中被利用或成为误判的根源。 谎言的心理学:识别与对抗: 尽管不存在绝对可靠的“测谎仪”,但人类在说谎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可识别的心理迹象。本书将从认知负荷、情绪反应、非语言线索等多个维度,解析谎言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一系列在庭审中识别潜在欺骗的方法。同时,也会探讨如何避免被对方的谎言所误导。 记忆的脆弱性与重构: 记忆并非录像,而是一个动态的重构过程。本书将揭示记忆的易受暗示性、遗忘的规律,以及过去经历如何影响当下记忆的形成。这对于理解证人证词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当证人证词在时间和压力下发生改变时。 决策偏误的陷阱:确认偏差、可得性启发与近期效应: 本书将详细介绍并剖析常见的决策偏误,如“确认偏差”如何导致人们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可得性启发”如何让人们高估那些更容易想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近期效应”如何使人们过度重视近期发生的事情。这些偏误在律师的策略制定、法官的判决倾向、陪审团的裁决过程中都可能发挥微妙但重要的作用。 同理心与道德判断的心理学: 在诉讼中,引导法官或陪审团产生对一方当事人的同理心,或对其行为进行道德评判,是重要的辩护或控诉策略。本书将探讨同理心的产生机制,以及道德判断如何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情绪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有效地运用这些心理因素。 第四部分,“战略布局与心理战术:律师、当事人与法官的博弈艺术”,将上升到庭审战略层面,探讨如何在实际的诉讼过程中,系统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达成目标。 律师的心理画像:洞察动机与策略: 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律师(如辩护律师、公诉人)的典型心理特征、职业动机以及常用的心理策略。理解对手的心理,能够帮助己方更好地制定应对方案。 当事人的心理支持与指导: 诉讼过程对当事人而言往往是身心俱疲的。本书将提供如何为当事人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清晰表达,并做出理性决策的指导。同时,也会探讨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心理需求与期望。 法官的心理分析与影响: 尽管法官以公正客观为前提,但其决策也难免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本书将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情感倾向,以及如何通过合规的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影响法官的心理认知。 从开庭陈述到终审判决的心理流程: 本书将串联起整个诉讼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关键心理节点,例如,开庭陈述如何奠定初步印象,证据交换如何影响心理预期,庭审辩论如何激发情感共鸣,以及终审判决如何被心理接受。 最后,本书将以“超越庭审:心理学在法律实践中的长远价值”为题,展望心理学在法律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包括调解、谈判、证据的采信标准、司法改革等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的心理学视角,对于构建更公正、更有效、更具人情味的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本书是一次对诉讼心理学的全面探索,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洞悉庭审背后复杂人心的地图。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操纵他人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诉讼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智慧之书。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诉讼中的人性维度,更策略地应对心理挑战,并在法律的框架内,最大化地争取公平与正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让我惊艳了!作为一个常年在一线处理各类案件的律师,我常常感到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鸿沟,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复杂、棘手、涉及多方利益纠葛的案件时。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渴望的那块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炮儿”在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在法庭上“过招”的真谛。从微表情的解读到语言的艺术,从如何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到如何有效地瓦解对方的心理攻势,书里无不渗透着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证据链”的心理构建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梳理,更是如何在法官和陪审团心中植入“真相”的种子。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审视案件的角度,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形,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变得清晰而有序。它让我意识到,诉讼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对抗,更是心理博弈的战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能教你技巧,更在于它能重塑你对诉讼的认知,让你在每一次庭审中,都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心理学和诉讼离得有点远。但越读下去,越发觉得相见恨晚!这本书的作者,鲁千晓先生,简直是一位将心理学“活学活用”的大师。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社会认同”等等,巧妙地融入到诉讼的各个环节,从证据收集、证人访谈,到庭审辩论、判决结果的预测,都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我尤其赞赏书中的“非语言沟通”分析部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捕捉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真实意图,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这在谈判和质询中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办案方式,发现了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诉讼的新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充满挑战的领域。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应用诉讼心理学》,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为一名在司法系统工作多年的普通人,我一直对庭审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时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结果却出乎意料?或者为什么有些证词在庭上会突然变得“可信度”极高?这本书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作者鲁千晓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从法律条文本身出发,而是从参与诉讼的“人”出发,分析人的情感、认知、动机如何影响整个诉讼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是教我们如何识别和应对对方的情绪,如何在紧张的庭审氛围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诉讼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是影响结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它让我在理解法律的同时,也更加理解了人性。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的工作需要接触一些法律相关的内容,但又苦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及时雨!它用一种极其易懂和吸引人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与法律诉讼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鲁千晓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流畅,即使是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叙事疗法”在诉讼中的应用,它让我明白,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有情感共鸣的故事,能够有效地影响听众的判断。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有条理、更有策略地去应对。它让我认识到,在任何需要说服、需要沟通的场合,心理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更能提升个人在沟通和说服方面的综合素质。

评分

这本《应用诉讼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法律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法律著作都是严肃、晦涩、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具体的诉讼实践中。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每一个都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作者鲁千晓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偏差”在庭审中的影响,这本书详细解释了法官、证人甚至是我们自身都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提问和论证来规避这些偏差,从而争取更有利的局面。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案件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事实和证据,更在于谁能更好地引导和影响对方的认知。这种将心理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完美结合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提升庭审辩论的技巧,更能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案件的本质,为客户争取最大的权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