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40899
条码:9787511840899
图书名称: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定价:38
作者:鲁千晓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3-01-01
编辑推荐
司法科学发展需要诉讼心理学支撑,法官应当研究个案心理问题,案件审理中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诉讼心理学因应用而闪光,诉讼心理学对立法及立法学具有重要价值,诉讼心理学对司法运作与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推荐
类案诉讼心理是不同的诉讼案件当事人基于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诉讼对抗时反映出来的特定的诉讼心理特点与规律。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关系,所以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将是沿着实体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路径两条脉络展开。所以,研究和把握类案诉讼心理不仅需要考察类案法律特点对于诉讼主体心理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综合考虑整个诉讼环境对反映在不同案件的心理现象与内容的影响力,以便从诉讼心理产生的实体渊源上解释不同主体、不同实体权利义务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对诉讼心理形成影响,以及法院处理不同诉案是应当注意适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本书共八章,包括婚姻、事、商事、行政与国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名人、知识产权及特殊诉讼的心理规律及其特点,基本涵盖了具有类案特点和研究价值的各种案件的情况。
作者简介
鲁千晓,男,法律本科,1961年11月生于兰州,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甘肃政法学院等高校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审管办负责人。1993年以来,撰写《民事经济审判方式多元论》、《诉讼请求真假值与当事人诉讼心理》等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部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涉及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程序法学、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版《诉讼心理学》(合著,36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九十年代诉讼心理研究》(45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诉讼程序公正论》(合著,37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出版)、《诉讼心理学原理与应用》(6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司法方法学》(合著,140多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等多部专著,近600万字,撰写并在专业网络媒体上发表(待出版)专著6部:《论反对司法游戏化》(50万字)、《司法方法学概论》(80万字)、《实体法适用方法论》(65万字)、《程序方法论》(75万字)、《诉讼心理学原理》(90万字),另有大量其他成果,共计380万字。于2009年创办了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理论与实务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华语专业网站:“中国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网”,登载本人核心成果1000多篇,其他文章与信息500多篇。
这本书简直太让我惊艳了!作为一个常年在一线处理各类案件的律师,我常常感到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鸿沟,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复杂、棘手、涉及多方利益纠葛的案件时。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渴望的那块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炮儿”在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在法庭上“过招”的真谛。从微表情的解读到语言的艺术,从如何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到如何有效地瓦解对方的心理攻势,书里无不渗透着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证据链”的心理构建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梳理,更是如何在法官和陪审团心中植入“真相”的种子。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审视案件的角度,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形,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变得清晰而有序。它让我意识到,诉讼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对抗,更是心理博弈的战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能教你技巧,更在于它能重塑你对诉讼的认知,让你在每一次庭审中,都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心理学和诉讼离得有点远。但越读下去,越发觉得相见恨晚!这本书的作者,鲁千晓先生,简直是一位将心理学“活学活用”的大师。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社会认同”等等,巧妙地融入到诉讼的各个环节,从证据收集、证人访谈,到庭审辩论、判决结果的预测,都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我尤其赞赏书中的“非语言沟通”分析部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捕捉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真实意图,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这在谈判和质询中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办案方式,发现了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诉讼的新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充满挑战的领域。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应用诉讼心理学》,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为一名在司法系统工作多年的普通人,我一直对庭审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时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结果却出乎意料?或者为什么有些证词在庭上会突然变得“可信度”极高?这本书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作者鲁千晓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从法律条文本身出发,而是从参与诉讼的“人”出发,分析人的情感、认知、动机如何影响整个诉讼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是教我们如何识别和应对对方的情绪,如何在紧张的庭审氛围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诉讼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是影响结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它让我在理解法律的同时,也更加理解了人性。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的工作需要接触一些法律相关的内容,但又苦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及时雨!它用一种极其易懂和吸引人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与法律诉讼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鲁千晓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流畅,即使是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叙事疗法”在诉讼中的应用,它让我明白,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有情感共鸣的故事,能够有效地影响听众的判断。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有条理、更有策略地去应对。它让我认识到,在任何需要说服、需要沟通的场合,心理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更能提升个人在沟通和说服方面的综合素质。
评分这本《应用诉讼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法律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法律著作都是严肃、晦涩、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具体的诉讼实践中。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每一个都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作者鲁千晓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偏差”在庭审中的影响,这本书详细解释了法官、证人甚至是我们自身都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提问和论证来规避这些偏差,从而争取更有利的局面。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案件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事实和证据,更在于谁能更好地引导和影响对方的认知。这种将心理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完美结合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提升庭审辩论的技巧,更能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案件的本质,为客户争取最大的权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