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85180
條碼:9787511885180
圖書名稱: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
定價:38
作者:桂公梓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2015-11-01
內容
本書是桂公梓的隨筆集,內容涉及法官思想、工作和生活各個領域,包括作者對於時事的觀點,對於法治的體悟,對於愛情的感受,對於生活的期許,覆蓋麵廣。一個有理想、有情懷、有生活、有感悟的年輕法官形象躍然紙上。本書形散而神聚,分為四個篇章,其中,《金陵12區》獲得“銀河奬”,多篇文章改編自微信閱讀量10萬+的文章,具有很強的適讀性。
目錄
Contents
單行綫
我如何成為瞭一名法官
法官的自我修養
法官的“韆鍾粟”與“萬戶侯”
我是技術控
情懷癌
請對法官好一點
法律人的“職業病”
由《辯護人》談到“惡法亦法”
總有一種惡意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的積極意義
時光機
寫給青春的墓誌銘
“男神”返校記
奔跑吧,少年
摩天輪
愛的把手
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再美的容顔都會經過歲月的洗禮
亂彈琴
金陵十二區
“高四”怪談
時間的形狀
吹過太平洋的風
我本身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但對於那些能夠引發思考的、帶有一定社會洞察力的書籍,總是很感興趣。《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這個書名就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沒有直接去講某個具體的法律條文,也沒有去分析一個典型的判決案例,而是巧妙地迴避瞭“判決”本身,轉而探討在“不寫判決”的時刻,作者會思考些什麼。這給我一種可能性,就是作者可能是在分享他在處理一些復雜案件時的內心掙紮,那些關於證據的疑慮,關於當事人的情感,關於社會倫理的考量,以及最終如何在法律框架內做齣艱難抉擇的過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硬性的法律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本法律隨筆,或者是通過一個個充滿故事性的場景,來展現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睏境。我想,作者之所以選擇“不寫判決時”這個切入點,很可能是想深入挖掘那些判決書上看不到的,但卻決定著判決質量的因素。桂公梓先生,作為作者,他可能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運行機製,以及法律工作者所麵臨的挑戰。2015年的齣版時間,也讓我想象,那個時期的社會背景,或許是作者進行這些思考的重要土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關於法律的全新視角,讓我看到法律不隻是一堆冰冷的條文,而更是與復雜人性和社會現實交織在一起的生動實踐。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真是太有意思瞭。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也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法條堆砌。相反,它給我一種“接地氣”的感覺,仿佛作者在與我們分享一些內心深處的思考,一些在處理法律事務時,那些微妙的、難以言說的時刻。我一直在想,在現實的司法實踐中,總會有一些案件,它們不像電影裏演的那樣,情節跌宕起伏,然後法官一拍闆就定乾坤。很多時候,事實的認定本身就充滿瞭不確定性,證據的收集可能存在瑕疵,當事人的陳述也可能真假參半。在這些時候,法官內心的天平是如何搖擺的?他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在模糊的證據和復雜的社會關係中,去尋求一個相對公正的結論?“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命題。它暗示著一種對司法過程中那些“灰色地帶”的探索,一種對法官內心世界和職業倫理的審視。桂公梓先生,這位作者,我想他一定有著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纔能捕捉到這些稍縱即逝的司法瞬間。2015年齣版,也讓我好奇,那個時期的司法環境,是否催生瞭作者這樣獨特的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裏,看到那些不被判決書所記錄的,卻同樣重要的,關於法律、關於正義、關於人性的深刻洞察。
評分我特彆關注這本書的作者,桂公梓。雖然我不是法律界的資深人士,但對法律的普及讀物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這類書籍,如果寫得好,往往能讓普通人也能窺見法律的內在邏輯和人性的深邃。而《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這個書名,就像是為我這類讀者量身定做的。它迴避瞭那些枯燥的法律條文和案例分析,轉而從一個更有人情味、更貼近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我設想,作者可能是在講述一些他所經曆的,或者觀察到的,那些在法律邊緣遊走的真實案例。也許是一些雙方當事人的陳詞,一些證人的證詞,一些充滿戲劇性的情節,而最終,並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無可置辯的判決。這種“不寫判決”的狀態,反而更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法律的目的是什麼?正義的實現是否總是能夠通過一個簡單的“是”或“否”來完成?當法律遭遇復雜的人情世故,又會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法律背後的人性,以及人在法律麵前的掙紮與選擇。作者在2015年齣版這本書,或許也正是在反思那個時代社會轉型期中,法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麵臨的挑戰。這是一種用故事和哲思來解讀法律的方式,我相信,這比單純的法律普及更有溫度,也更有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從一開始就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沒有直接拋齣某個法律概念或者某個判決結果,而是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過程”。我們都知道,法律工作,尤其是涉及判決的部分,往往是最後的結果導嚮。但在這個結果誕生之前,有太多太多的思考、權衡、甚至是糾結。那麼,當一個法官,或者一個法律人,在還沒能形成最終判決的時候,他會在腦海中勾勒些什麼?是那些錯綜復雜的事實綫索?是不同法條的細微差異?還是當事人的錶情和語氣背後隱藏的情緒?這本書的書名,就仿佛是一個引子,邀請我去探索法律實踐中那些不那麼“顯性”的環節。桂公梓先生,我雖然對他不甚瞭解,但從這個書名和其齣版時間(2015年),我能感受到一種對司法實踐的深刻反思。他可能在用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來解讀法律的復雜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那些隱藏在判決書之後的思想火花,那些關於如何理解證據、如何適用法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種種考量。這是一種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像一般法律書籍那樣枯燥,而是充滿瞭智慧和故事,能夠讓非法律專業的人也能從中獲得啓發,理解法律的真正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就是它那種直擊痛點又帶著點戲謔的名字——《不寫判決時寫些什麼》。作為一名法律從業者,尤其是基層法官,每天麵對堆積如山的捲宗,無數的案件,判決書更是重中之重。但我們都知道,司法實踐中,總有一些案件,它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或者說,最終的判決結果,並非那麼涇渭分明,非黑即白。這個時候,法官的內心活動,那種糾結、權衡、甚至是一種模糊的邊界感,纔是最考驗人的地方。這本書,從名字上就暗示瞭作者可能會觸及到那些不那麼“標準”的判決場景,那些隱藏在法律條文和事實證據背後的復雜人性與社會現實。我很好奇,桂公梓先生,這位作者,究竟是如何在不直接寫下“判決”這兩個字的時候,去描繪那些微妙的司法掙紮,去探討法律在現實中的彈性與局限。這不僅僅是對司法程序的探討,更是對司法智慧和人文關懷的一種挖掘。2015年11月的齣版時間,也意味著這本書誕生的背景,可能正處於某個重要的司法改革節點,或者說,那個時期中國社會現實的某些側麵,是作者觀察和思考的齣發點。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文學性和哲學性,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抽象的法律睏境,以一種不寫判決的方式呈現齣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