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87917
條碼:9787511887917
圖書名稱: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
定價:49
作者:(蘇丹)薩曼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2015-12-01
內容
《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分析瞭南亞國際河流的5項主要雙邊條約機製,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恒河條約機製,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科西河條約機製、根德格河條約機製和馬哈卡利河條約機製,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印度河條約機製。本書闡釋瞭南亞次大陸國傢在麵臨顯著的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環境退化所帶來的嚴峻水資源挑戰的情境下,這些國際河流的背景情況和法律機製。對於國際律師、自然資源專傢而言,本書具有十分有益的參考價值且提供瞭翔實的信息資料。
目錄
譯者序
緻謝
序一
序二
第一編總論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南亞次大陸
第二節國際水法
第三節研究範圍
第二編印度—巴基斯坦關係
第二章印度河
第一節概況和曆史
第二節印度河條約機製
第三節總結
第三編印度—尼泊爾關係
第三章科西河
第一節概況和曆史
第二節科西河條約機製
第三節總結
第四章根德格河
第一節概況和曆史
第二節根德格河條約機製
第三節總結
第五章馬哈卡利河
第一節概況和曆史
第二節馬哈卡利河條約機製
第三節總結
第六章對科西河、根德格河和馬哈卡利河條約機製的綜閤檢視
第四編印度—孟加拉國關係
第七章恒河
第一節概況和曆史
第二節恒河條約機製
第三節總結
第五編結論
第八章衝突、閤作與條約:迴顧與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條約
河流湖泊譯名對照錶
條約譯名對照錶
術語錶
錶格
《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這本書,正如其名,是一場關於水、關於國界、關於法律的深度對話。我對於書中如何將“法律”這個相對抽象的概念,與“南亞國際河流”這樣具體的地理與政治實體相結閤,感到非常好奇。我想象著,作者一定深入研究瞭南亞地區各國在水資源利用上的曆史沿革、文化傳統以及政治體製,並在此基礎上,審視瞭現行的國際水法體係在該區域的適用性與有效性。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那些看似平等的國際法原則,在麵對南亞各國懸殊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地緣政治影響力時,會呈現齣怎樣的“現實麵貌”?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缺乏統一的管轄權和強製執行力的情況下,法律是如何通過“軟法”的形式,例如建立信任措施、促進信息共享、或是在國際場閤進行輿論引導,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各國行為的。更進一步,我也想知道,書中是否對未來南亞水資源法律閤作的“創新模式”進行展望,例如利用科技手段(如衛星遙感)來加強水資源監測和數據共享,並將其納入法律框架,或是探索新的跨國水事爭端解決機製,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挑戰。
評分讀罷《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看似遙遠的國際水事問題,竟然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並且,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想象的要更為關鍵和多維。蘇丹·薩曼教授的著作,以一種高度係統性的方式,剝開瞭南亞各國圍繞著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主要國際河流所展開的復雜博弈。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閤作”這一主題的探討。衝突固然是水資源爭端中最顯眼的部分,但真正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莫過於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構建起各方都能接受的閤作機製。我很好奇,書中是否列舉瞭具體的閤作案例,例如共享水文數據、聯閤開發水利設施、或是在洪水預警和災害應對方麵進行協調。這些“軟性”的閤作,是否能夠通過法律條文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推動?我又想知道,在南亞這個文化多元、曆史積澱深厚的地區,如何將普適性的國際水法原則,與各國的具體國情、曆史恩怨、以及民族情感相融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水資源管理模式。這本書是否提供瞭這方麵的深度分析,或是對未來可能的閤作模式提齣瞭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建議?對法律工具的靈活運用,是否能夠超越純粹的利益計算,觸及到更深層次的互利共贏,從而在根本上減少衝突的可能性?
評分《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法治”在國際關係中的力量。在處理南亞地區如此敏感和關鍵的跨界水資源問題時,法律不僅僅是製約和懲戒的工具,更是一種協商、溝通和共贏的語言。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構建起“法律視角”的分析框架的?它是否從國際法的發展演變入手,追溯瞭早期跨界水資源管理的一些重要先例?或者,它直接聚焦於現行的國際水法條約和法律原則,比如《聯閤國水資源公約》等,來分析它們在南亞地區實踐中遇到的挑戰與機遇?我特彆想知道,在處理國傢間的“利益衝突”時,法律究竟能提供哪些具體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強製性的裁決機製,還是更側重於通過調解、仲裁等非對抗性方式?書中是否探討瞭司法實踐在南亞地區跨境水事糾紛中的作用,以及一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判例?理解這些,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法律如何從理論走嚮實踐,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為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貢獻力量。我也想知道,書中是否也討論瞭非國傢行為體,如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在推動南亞水資源法律閤作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與國傢行為體形成良性互動。
評分在翻閱《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之前,我對“國際河流”的認知,大多停留在地理層麵,想象著它們蜿蜒流淌,滋養大地。但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河流背後更為深邃的政治、經濟與法律較量。蘇丹·薩曼教授的論述,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衝突”與“閤作”的邊界的?在處理跨界水資源時,哪些因素最容易引發衝突,例如水量分配的極端不均、下遊國傢對上遊水壩建設的擔憂、或是水質汙染問題?而又是什麼樣的法律框架,能夠有效地促進“閤作”,例如建立共同的水資源管理機構、製定共享開發計劃、或是通過法律協議來規範水權?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展示法律如何在這些具體的場景中發揮作用。比如,是否有某個國傢因為違反瞭國際水法而麵臨國際壓力?或者,是否有成功的法律閤作案例,讓原本可能産生衝突的河流,變成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紐帶?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法律的局限性”也頗感興趣,在一些主權國傢利益至上的情況下,國際法是否能夠真正發揮其約束作用?
評分初次看到這本《南亞國際河流的衝突與閤作——法律的視角》,我便被其宏大的主題所吸引。南亞,這個被印度洋環抱、地緣政治復雜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的次大陸,其內部的河流係統更是牽涉到多個國傢的生存命脈。想象一下,那些橫跨邊界、滋養著數億生命的河流,其水量、流速、水質的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觸及國傢安全、經濟發展乃至人民福祉的根本。而本書將目光聚焦於“法律的視角”,這無疑為理解和解決這些潛在的衝突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框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國際法、水法等專業知識,去剖析這些跨界水資源的分配、利用、保護等復雜問題。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相關的國際公約、條約,以及它們在南亞地區的應用情況?又或者,它會深入探討那些尚未形成成文法的習慣性國際法原則,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國傢間的互動?對於一個普通讀者而言,理解這些法律條文背後的邏輯和現實意義,可能需要相當的引導。我期待書中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法律在維係南亞地區和平穩定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可能成為化解爭端的“壓艙石”。更進一步,我也想知道,法律的介入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各國之間的互信與閤作,實現水資源的公平、閤理利用,為地區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深度思考的契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