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网络问政风起云涌,网络正逐步影响和改变传统政治体系,政治民主不再是精英之间的竞争,由网络汇聚的草根声音正渐渐扩大” ,开始吹响迈向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的号角,网络问政正以的动力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此,作者认真把握新兴科技推动的这一新的民主形式,深入研究了它的内涵和价值。
目录
第一章网络问政的价值及制度化要求
一、网络问政的内涵和价值研究
二、网络问政在实践中的问题及制度化要求
三、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的科学原则
第二章网络问政主体建设的制度化
一、网络问政主体的范围及其权利的界定
二、网络问政主体制度化的价值
三、网络问政主体的问政能力建设
四、构建网络问政主体的参与制度
第三章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制度化
一、构建网络问政平台的价值
二、网络问政平台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三、网络问政平台的功效研究
四、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制度化要求
第四章网络问政中舆情的收集研判制度
一、网络问政中舆情的内涵、特点和危害
二、网络问政中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方式
三、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网络问政中舆情的引导制度
一、网络平台上舆情引导的价值
二、网络平台上在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网络平台上舆情引导制度的设计
第六章网络问政的回应制度建设
一、网络问政回应制度建设的价值
二、我国网络问政中回应制度在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网络问政回应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网络问政的沟通协调制度
一、问政方式的多样性
二、网络平台上的“问政”方式及其问题
三、网络问政与“网下问政”的沟通、协调和保障制度
四、完善网络问政与“网下问政”沟通协调制度
第八章网络问政中的社会治理
一、网络谣言的监控和社会治理
二、社交网络下的公共危机与社会治理
三、政务微博的引导和社会治理
四、依法治国下的网络社会治理
五、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社会治理
六、网络空间的社会治理
第九章网络问政的法律保障制度
一、建立网络问政的保障制度
二、建立网络问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三、网络问政立法规制的建议
附录网络问政课题研究中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还没开始正经阅读,但只是浏览了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就能感受到作者陈纯柱先生在构建学术体系方面的深厚功力。他对“网络问政”的理解,显然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着力于其背后更深层的制度逻辑。对于“制度化研究”这个切入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精准的。在我看来,网络问政之所以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将其纳入国家治理的轨道,成为一种可持续、可预期、有约束力的机制。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政府回应制度、监督问责制度等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这些制度要素,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网络问政在不同层级政府、不同领域(如教育、医疗、环保等)的制度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平衡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治理的有效性。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制度模型或实践案例,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让人一看就感觉是正规出版物,尤其是在法律出版社这样的知名机构出版,更是增添了几分信任感。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网络问政”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社会互动方式和政治生态演变的一个缩影。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声,这既是进步,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让这些声音被听到,被重视,并且能够以一种健康、有序的方式推动公共治理,这其中的“制度化”三个字,显得尤为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网络问政的热闹,却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规范,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比如分析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否足够支撑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又或者需要哪些制度创新来弥补当前的不足,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对书中可能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网络问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或者对中国网络问政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进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制度建议非常期待。
评分我对于“网络问政”这个话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代表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新方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比如,很多时候网络上的声音虽然多,但往往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而政府部门的回应,有时也显得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建设性。这本书的题目——《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研究》,恰好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让网络问政变得更有效,更有生命力。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问政流程,如何界定公民的参与权和政府的责任,又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对书中可能提出的关于“制度化”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论非常感兴趣。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更关系到我们如何真正发挥网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法律出版社的出品,也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相信会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优秀作品。
评分从书的封面和作者的背景来看,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关注“网络问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尤其是它如何从一种“互联网现象”转变为一种“政治实践”,并最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本书的“制度化研究”视角,我觉得抓住了关键。因为没有制度的支撑,任何形式的参与都可能流于形式,甚至演变成低效的“口水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在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框架下,如何理解和构建网络问政的制度体系。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关键的制度元素?例如,如何规范政府部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和运行?如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和问责机制,确保公民的意见能够真正转化为政策或行动?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思路,或者对现行制度进行批判性的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刚收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翻阅和前言,就觉得它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学术力作。作者陈纯柱先生的名字,在法学界算得上响当当,他的著作往往具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和严谨的逻辑构建。这次聚焦“网络问政”这个时下热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并且着重于“制度化研究”,这本身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日益拓宽,“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参与形态,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种种挑战,比如信息不对称、虚假信息传播、情绪化表达、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这本书显然瞄准的就是这一关键点,试图从制度的视角去剖析网络问政的运作机制、法律基础、潜在风险以及发展前景。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出品,也保证了其学术价值和印刷质量。我对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网络问政的法律边界、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政府的回应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提升网络问政的效能充满好奇。相信这会是一本能够为理解和完善我国网络问政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