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容是辈子的事》
作者:林清玄 等
开本:32K/
页数:216/
字数:150千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定价:28.00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61215
[内容简介]
《从容是辈子的事》精选16位大家的经典散文,向读者传达出种积极向上、从容愉快的人生态度。他们有双发现生活情趣和美感的眼睛,他们用优美轻快的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趣事,也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处事情怀,愿读者在读完篇篇精美的小文后,会心笑,然后继续在生活中领略那份情趣和滋味。
短短几篇小文,寥寥数行文字,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读书体验,读书,本该就是这个样子。
用更少的时间读更经典的文字,用更少的时间读更优美的文字,用更少的时间过更从容的生活。
[作者介绍]
林清玄
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张恨水
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
[编辑推荐]
☆名家经典,范围广。此系列共选文150篇文章,涉及50余位现当代文学名家,横跨两岸三地。
☆轻便简洁,便携带。采用190*130小开本,携带方便,随处可读。内文选取80克进口本白胶版纸,不刺眼、易翻阅、字迹清、图画还原度高。
☆彩色美图,可观赏。国内著名青年插画师、山东美术家协会石家小鬼特别绘制百余幅精美插图。画风简约、细腻,生动如生活,灵动如目中。配图诗词带来更好的阅读感受和对本书主题的意境。
☆六册全套,观生活。全套六册,涉及每个人生活的六个重要情感侧面。每本书都是你向往的生活。
☆装帧精美,可收藏。封面设计明快、柔软,极富“简单”生活感。
[建议上架]
名家·散文
[目录]
温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
春生屋角炉 张恨水
过年·萝卜糕·童年 林文月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馋 梁实秋
烧饼油条 梁实秋
萝卜 汪曾祺
豆腐 汪曾祺
五味 汪曾祺
藕与莼菜 叶圣陶
辣椒 王了
喝茶 周作人
再论吃茶 周作人
吃茶文学论 阿英
茶与交友 林语堂
寻常茶话 汪曾祺
谈酒 周作人
谈酒 台静农
书 朱湘
几种友谊 罗兰
谈朋友 罗兰
人世与幽隐 罗兰
谈自己的画 丰子恺
[内文试读]
豆腐 汪曾祺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作皮子。
豆腐*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这是道上海菜,我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道凉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点盐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用北方话说: 旱香瓜——另个味儿。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别处的咸鸭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黄色浅,又无油,却不中吃。烧豆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用油煎过再加料烧的;不过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长方块,热锅温油两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好用平底锅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结薄壳,表面发皱,即可铲出,是名“虎皮”。用已备好的肥瘦各半熟猪肉,切大片,下锅略煸,加葱、姜、蒜、酱油、绵白糖,兑入原猪肉汤,将豆腐推入,加盖猛火煮二三开,即放小火咕嘟。约十五分钟,收汤,即可装盘。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虾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乡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扬州有名的素菜,好几本菜谱著录,但我在扬州带的寺庙和素菜馆的菜单上都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过油煎了的,还是不过油煎的。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时候材料凑手,我将根据想象,试做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将是素菜荤做,放猪油,放虾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过油煎的烧豆腐则宜切块,六七分见方。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 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层川花椒末。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 麻、辣、烫。
......
读完《从容是辈子的事》,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润物细无声”。这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醍醐灌顶的警句,但它却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养着我的心灵。林清玄先生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而又富有力量,他用一种极其平淡的叙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智慧。他所描绘的“闲适”,并非是那种刻意追求的悠闲,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在忙碌的间隙中,自然流露出的心境。这种心境,源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源于对万事万物的淡然。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是否总是过于急躁,过于焦虑?是否总是在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目标,而忽略了脚下的风景?他告诉我们,所谓的“从容”,其实是一种内在的修为,是一种与自我和解的能力。它不是要求我们变得冷漠,而是要我们在经历世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温暖而坚韧的心。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长者对话,他用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你走向一种更豁达、更开阔的人生境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忙”与“闲”的辩证关系,原来,真正的“闲适”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从容”这两个字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总觉得它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是那些有足够时间和阅历的人才能拥有的特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许多浮躁的尘埃。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如何从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富有哲理的感悟,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从容”的真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入世”与“出世”的理解,这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状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用一颗入世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体会其中的甘苦,但同时,又用一种出世的态度去对待这一切,不强求,不执着,顺其自然。这种“闲适”的态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激流中保持一份清醒,在喧嚣中保留一份宁静。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在意结果,太过于纠结于细节,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忽略了生命本身的力量。这本书教会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给予的每一个瞬间,去品味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给了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从容是辈子的事》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它不像那种励志鸡汤,让你瞬间热血沸腾,然后又迅速回归日常的疲惫。它更像是一杯温热的茶,在每一个不经意的午后,或者在某个辗转反侧的夜晚,缓缓地渗入心脾,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和力量。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哲理。读着他的文字,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焦虑、让你烦恼的事情,在时间的洪流中,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他教会我们,真正的从容,并非是对生活的逃避,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拥有一颗不被外界干扰的心。那种“闲适”并非是无所事事,而是于忙碌中寻得一份内在的安宁,一种在喧嚣中也能听见内心声音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忙”与“闲”的关系,原来,忙碌并非是负面的代名词,它可以是生命的活力,而真正的“闲”,是心灵的充盈,是精神的丰饶,是即便身处闹市,也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执念,一种不肯放手的欲望。如果能学会用一种更包容、更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引路,指引我们走向一种更高级的生活状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从容”。
评分《从容是辈子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从容”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的书。林清玄先生用他那饱含智慧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辽阔的人生图景。他没有直接贩卖“鸡汤”,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摹,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引导我们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书中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这两者的片面理解,让我认识到,其实它们可以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用一颗“入世”的心去体验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同时,又用一颗“出世”的心去对待这一切,不沾染,不执着,顺其自然。这种“闲适”,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智慧的休憩,一种精神的充盈。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从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炼而来的。它需要我们在经历世事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而豁达的心。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指引我走向一种更深刻的生活哲学,一种更加成熟的人生姿态。它不仅仅让我学会了“从容”,更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生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它没有给我什么明确的“行动指南”,但它却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他所强调的“用入世的眼光体会,用出世的态度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意味着,我们不必逃离尘世,不必远离人群,而是要在红尘之中,修炼一颗“出世”的心。这种“闲适”,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的经营,是在喧嚣中寻找宁静,是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很多困境,并非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障碍。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放下执念,学会用一种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去包容,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再棘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长期的滋养,它让我学会了在忙碌中寻找乐趣,在挑战中保持平和。它像一位老朋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温暖的慰藉和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