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波音:全球整合,集成飞翔|4000166 |
| 图书定价: | 59元 |
| 图书作者: | 彭剑锋;白洁;江珊;言飞龙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3/8/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43219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63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彭剑锋教授长期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先后被深圳华为公司、山东六和集团、新奥集团等企业聘为高级管理顾问、专家组组长,在中国企业界和咨询界享有极高的声望,曾获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十佳人物”,被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评为“十大值得尊敬的管理咨询专家”。 |
| 内容简介 |
| 《波音:全球整合,集成飞翔》通过重现波音公司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管理特点,揭晓了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波音公司是如何从一个家庭作坊式飞机生产商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军机和民机制造商的,其基业长青的秘诀何在?波音公司是怎样平衡其内部各利益体所乘坐的“跷跷板”的?波音公司各届领导人是如何乘风破浪,掌舵波音的?“波音之翼”有哪些?波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波音公司是如何与世界互动生产波音787“梦想飞机”的?波音是如何与空客展开空中对决的?是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帮助波音公司留住了人才?波音公司是如何进行财务和资本运作的?波音公司作为一个全球企业公民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是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 |
| 目录 |
《波音:全球整合,集成飞翔》 总 序 绪 论 携手合作、提升价值:百年波音成功之道 第一章 铸梦长空:百年风雨路 第一节 航空巨头的诞生(1881~1916) 第二节 从家庭作坊式飞机生产商到美国航空工业霸主(1916~1934) 第三节 走向全球(1934~2013) 第四节 携手飞翔:波音的中国情结 第五节 波音基业长青的五个秘诀 第二章 跷跷板上的博弈:波音的公司治理 第一节 股权分散化的外部治理 第二节 诚信制度化的内部治理 第三节 相互制衡:高独立、专业化的治理平台 第四节 重绩效:长期化、权益性的激励机制 第五节 协同耦合:波音的集团化构架 第三章 掌舵波音:波音的风云领导人 第一节 波音开创之父:威廉·波音 第二节 商用喷气机之父:威廉·艾伦 第三节 团队合作的倡导者:弗兰克·施龙智 第四节 员工的偶像:菲利普·康迪特 第五节 变革的推动者:詹姆斯·迈克纳尼 第四章 波音腾飞的翅膀:产品和服务 第一节 民用飞机产品战略:从纵向延伸到横向扩展 第二节 军需联动:防务、空间与安全业务 第三节 需求拉动、定制营销 第五章 波音帝国的“心脏”:技术与研发 第一节 波音的全方位绿色科技 第二节 效率管理方法论:“精益+” 第三节 波音研发的流程平台:“全球企业技术体系” 第四节 跨组织协作研发,驱动集成创新 第六章 全球整合的供应链管理:以波音787为例 第一节 波音模式:供应链多级精益集成管理 第二节 波音的外包战略:全球网络、高端释放、长期合作 第三节 波音与世界互动的信息平台:EDI系统 第七章 “空中对决”:波音VS空客 第一节 行业竞争硝烟四起 第二节 波音与空客的“空中对决” 第三节 波音787 VS空客A380 第四节 吉姆·阿尔博的七大竞争战略 第八章 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 第一节 充分参与、自我管理的文化导向 第二节 选人:内部孕育、全面评估 第三节 育人:AVTAR五步法 第四节 留人:快乐、幸福与安全的三管齐下 第九章 财务与资本运作:引领性投入、战略性扩张 第一节 波音的兼并扩张:从“世纪之合”到价值延伸 第二节 波音财务的健康检查 第十章 全球企业公民 第一节 社会责任多维推进:业务支持、慈善捐助、员工自愿服务 第二节 企业公民行动 附录A 波音大事记 附录B 波音的产品及服务 附录C 波音民用飞机服务业务 附录D 波音1998~2012年的收购案 附录E 波音飞机制造厂一览表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到航空巨头 波音基业长青之道成就全球行业霸主 历时5年研究数十家世界级企业 窥探成长之路,勾勒成功地图 本书特色 内容构架:纵向的企业发展历程+横向的经营管理维度,立体呈现世界级企业的卓越实践之路。 第三方视角:与大多数传记性、故事性书籍不同,定位于从第三方的中立视角,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呈现企业的管理实践,回答企业到底是“如何做”的问题。 研究方式方法:除核实与梳理各种公开发布的素材外,在保证不涉及任何知识产权问题的前提下,就一些可获得的规范性制度文本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很多制度原文是首次被转译为中文来介绍给我国读者的。 解读手法:在细致解析企业管理实践的同时,提纲挈领地构建各家标杆企业的“成功地图”,于纷繁的管理行为中抽离出对企业成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管理实践,并理清这些成功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匹配关系,从而描绘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管理图谱。 原真、原本地呈现企业的各种管理实践,一反作为学者喜欢“发表议论和观点”的职业常态,刻意节略了所谓“评论性”内容,把思考和判断的空间留给读者。 |
光看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一幅宏大的全球协作图景,像一张复杂的电路板,上面布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组件和数据流,而波音是那个核心处理器,负责协调一切,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我想知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波音是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实现这种“全球整合”的?是从设计阶段就进行实时协同,还是在制造和维护环节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这种技术层面的“集成”,对提升飞机的安全性和维护效率究竟带来了多大的边际效益?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到信息流和数据治理的角度,去探讨波音如何驾驭海量信息,从而真正做到“集成飞翔”——让分散的元素和谐统一,创造出超越个体之和的整体效能。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包邮”这个略显市井的字眼吸引的,但转念一想,也许这暗示了本书的定位——它试图将一个极其复杂、高精尖的航空工业巨头,以一种更贴近大众读者、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平衡深度与广度。一方面,我渴望看到关于“集成飞翔”背后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学细节,比如先进材料的应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的演变,以及不同机型平台间的技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能触及企业文化层面,探讨在一个以严谨著称的行业里,如何激发创新活力,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历史沉淀的团队如何真正实现“集成”。如果作者能用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重大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来串联起这些技术与管理的脉络,那就太棒了。这本书如果能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对波音的运作逻辑有所领悟,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专业书籍的范畴了。
评分这本看起来挺厚的书,如果只是老调重弹地罗列波音的各种机型成就,那未免有些浪费笔墨了。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例如,在全球化浪潮中,波音是否真正实现了理想中的效率和协同,还是说“全球整合”的背后隐藏着管理失控、质量控制疏漏或文化冲突的风险?我希望作者能挖掘出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部分,比如供应链管理中的潜在脆弱性,或者在追求“集成”过程中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某种损耗。一个成熟的分析不应只歌颂成功,更要剖析结构性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相对平衡、敢于直面争议的审视角度,即便结论并不乐观,它也会因其客观性和深刻性而成为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这部关于波音公司的书,光是看到书名里那几个关键词——“全球整合”、“集成飞翔”,就让人忍不住想象这是一部怎样的史诗。我一直对航空工业,尤其是波音这样历史悠久、技术领先的巨头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波音在不同文化和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跨国界的资源整合与供应链管理。毕竟,要实现“全球整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收购或合作,它涉及到技术标准的统一、人才的流动、以及面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弹性策略。我特别想了解,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波音是如何维持其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的。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个精密的航空仪表盘那样,展示出波音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和背后的博弈,那将是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希望它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见解,而不是停留在对产品线的表面介绍上。
评分我对这类企业传记或行业深度分析的关注点,往往在于“转折点”和“内部张力”。波音作为百年老店,必然经历过无数次的战略转型和内部重组。我非常好奇,当公司面临重大危机(无论是技术故障、市场失灵还是管理失误)时,高层是如何统一思想,推动自上而下的“整合”?“集成飞翔”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组织架构和思维模式的重塑。我希望读到一些关于组织变革的真实故事,比如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领导者,他们是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的矛盾?是哪些关键人物力排众议,推动了那些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这种对“人”和“权衡”的关注,往往能让冰冷的企业叙事变得有血有肉,让人读起来更有代入感,仿佛能听到决策室里激烈的辩论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