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错案追踪1998-1999 |
| 作者: | |
| 市场价: | 32元 |
| ISBN号: | 9787562067801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页数:240 |
| 印刷时间:2016-05-01 | 印次:1 | 字数:190000 |
江国华,男,汉族,湖南人,法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首席专家。
总序 对待错案的态度
王万雄案
艾小东案
黄大旺案
宫书诚案
吴鹤声案
滕国平案
王永吉案
王兰甫、 周培林、刘年祥案
信祖平、 张国宗、裴世聚案
徐国泰案
张裕彬案
陈现臣案
王洪涛、 刘九志等案
席德武案
……
《错案追踪.1998-1999》由江国华主编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算不上惊艳,却自带一种历经沧桑的质感,仿佛一本在书架角落静静等待了多年的珍贵资料。书名“错案追踪1998-1999”与“江国华 法律”的组合,立刻吸引了我。我立刻联想到,这应该是一本关于司法公正、法律实践的深度探讨之作。1998-1999年,这个时间节点,对我来说,充满了对过去的回溯和对变化的思考。我很好奇,在那个相对早期的法律发展阶段,究竟出现了哪些引人深思的错案?作者江国华,这位在法律领域留下的名字,是否能够以其专业的视角,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示错案背后复杂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事人的命运和法律的进程?“错案追踪系列丛书”这样的标签,更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单一案例的呈现,而可能是一个更宏大的系统性研究的组成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知识的启迪,让我对法律的运行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有更强烈的共鸣。
评分一眼扫过这本书的封面,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简洁而又充满信息量的书名——“错案追踪1998-1999”。这种直白的命名方式,往往预示着内容的实在和不落俗套。紧随其后的“江国华 法律”这几个字,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资深法律专家的形象,他或许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也可能是一位深谙理论的学者。1998-1999年,这个特定的时间跨度,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人好奇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究竟发生了哪些值得被“追踪”的错案。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到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当时的证据链、法律条文以及办案人员的思维逻辑,最终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错误。《错案追踪系列丛书》的注解,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这无疑增加了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用他的专业知识,为我们解读这些曾经的“错案”,以及从中可以学到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拨开迷雾、揭露真相的案件故事深感兴趣,尤其当它们与法律的严谨和社会的公正息息相关时。这本书的标题,“错案追踪1998-1999”,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1998-1999年,这似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很多我们今天还在讨论的社会议题和法律改革,可能在那时就已经初现端倪。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错案,更可能是在追溯这些错案发生的原因,分析它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之后又是如何被纠正或被遗忘的。作者江国华,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严肃而专注的形象,他可能是一位在法律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对那些被埋没的真相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我想象着他如何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不懈的毅力,在浩瀚的法律条文和卷宗中,一点点拼凑出事实的真相,还原每一个被冤枉的个体。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法律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让我看到,即使是在看似冷冰冰的法律体系中,人性的温度和对正义的追求也从未缺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陈旧,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内容为王”的类型,而不是靠花哨包装吸引眼球。书名“错案追踪1998-1999”直接点明了主题,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案件的悬疑感扑面而来。封面上“江国华”三个字,虽然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结合“法律”这个关键词,立刻让人联想到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法律从业者,或许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甚至是某个领域的法律研究专家。这样的背景,往往意味着书中内容会更加专业、严谨,甚至可能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法律界内幕。而“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籍”和“错案追踪系列丛书”的标签,则增加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收藏价值,也暗示了这并非孤立的单本作品,而是某个庞大系列中的一环,这对于喜欢追根溯源、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年代的法律现场,去感受那些错综复杂、充满挑战的案件,从中学习法律的智慧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拿到这本《错案追踪1998-1999》,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的整体风格非常扎实,没有丝毫花哨的修饰。作者江国华的名字,在“法律”这个严肃的领域中,显得尤为醒目。我猜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大概率是那种严谨、客观、以事实为依据的叙述方式,不会充斥着戏剧化的渲染,而是会用大量的数据、案例和分析来支撑观点。1998-1999年,这段时间在中国法制建设史上,应该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探索的时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这个时间段内的“错案”的,它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反映了当时法律体系存在的某些共性问题?“错案追踪”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悬疑色彩,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哪些案件,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被重新审视,被证明是错误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司法实践的机会,学习其中的逻辑和推理,也反思法律的局限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