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错案追踪2004-2005 |
| 作者: | 江国华 主编 |
| 市场价: | 38元 |
| ISBN号: | 9787562067788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页数:308 |
| 印刷时间:2016-05-01 | 印次:1 | 字数:240000 |
江国华,男,汉族,湖南人,法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首席专家。
总序 对待错案的态度
牛跃进案
李久明案
孟存明案
徐东辰案
张新亮案
佘祥林案
张海生案
王海军案
岳兔元案
高进发案
王俊超案
胥敬祥案
叶烈炎案
孙万刚案
后记
《错案追踪.2004-2005》由江国华主编
翻开《错案追踪2004-2005》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置身于一个个充满疑点的案件之中。2004年至2005年,这两个年份在我看来,是中国法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或许在那个时期,某些案件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和反思的地方。江国华这个名字,我虽然第一次接触,但“法律”和“错案追踪”的组合,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法律的严谨与公正,同时也能展现出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每一个错案,都是对法律体系的一次拷问,而“追踪”二字,则代表着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识别和纠正错案的知识,以及对司法公正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沉静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蓝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年代。我一直对法制类的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在冰冷的数据和条文背后,隐藏着鲜活的人性和跌宕起伏的故事。看到《错案追踪2004-2005》这个书名,我的好奇心就如同被点燃的引信,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案件,怎样的追踪,会在这两个年份里留下一抹深刻的印记。江国华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法律”二字加上“新华书店正版”的保证,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常常在想,那些被错判的案件,背后承载了多少家庭的破碎,多少人生的转折,又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拨乱反正。这本书,或许就是一部关于正义与失误、探寻真相的史诗,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感受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评分我最近在书架上翻到一本《错案追踪2004-2005》,当时还犹豫了一下,因为我对这类题材的了解并不算深入。但当我看到“错案追踪系列丛书”的字样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要知道,每一个错案的出现,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司法系统的失误。而“追踪”二字,则暗示着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对真相不懈的追求。我特别想知道,在2004年到2005年这个时间段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引人深思的错案?作者江国华又是如何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一步步揭开迷雾,还原事实的真相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走进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案件现场,感受那种抽丝剥茧、拨云见日的快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解析,更是那些鲜活的案例背后,人性的复杂,以及司法公正的艰难实现过程。
评分《错案追踪2004-2005》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要知道,每一个“错案”的背后,都可能牵扯出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而“追踪”二字,则充满了探寻、揭秘的意味,仿佛要带领读者潜入司法系统的深处,去挖掘那些被掩埋的真相。2004年至2005年,这看似寻常的两年,在法律史上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是哪些案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才得以平反?作者江国华,以及“法律”这个专业领域,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的结果,更是作者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细致的分析,一步步还原事实,揭示错案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整个司法体系可能带来的启示。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本法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正义、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
评分这本《错案追踪2004-2005》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首先,“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籍”这几个字就让人倍感安心,这至少保证了书籍的质量和内容的权威性,不会遇到盗版书的模糊不清或者内容删减的问题。其次,它属于“错案追踪系列丛书”的一部分,这表明它并非孤立的作品,而是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深厚的积累。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会在整个系列中扮演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或者在某个方面有着特别的侧重。我对2004-2005年这个时间跨度的错案特别感兴趣,因为那段时期,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正经历着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很多案件的出现和处理方式,都可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法律的演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些具体的错案,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错案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并对当时的司法环境进行一定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