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装得下生活的器物
:49.00元
作者:李若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86597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即使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也要挑选自己喜欢的、合用的,好好爱惜,互相长久地陪伴。日本生活工艺文化便是为了这样有情的日常而存在。美好的器物不应该只待在美术馆里,更应该走进生活,和喜欢它们、需要它们的人在一起。
★本书公开了日本生活工艺代表人物安藤雅信、三谷龙二、井藤昌志、真木千秋、小野哲平,以及其他10几位生活器物作者的人生故事和与器物相伴的美好生活。图文精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日常器物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试图建立人与器物之间更长久、更美好的关系。
★作者为雕刻时光咖啡馆、失物招领家居店创始人李若帆,特别推荐自己正在使用的工艺家的代表作,以及清洗、保养和修复器物的方法。
★安藤雅信作序推荐。限量赠送失物招领50元现金抵用券。内容提要
雕刻时光、失物招领创始人李若帆,选取自己熟知的日本16位有代表性的生活工艺家,包括陶作家、木作家和织作家,通过与他们的相识、相交,讲述他们的创作和生活。
既满足读者对于有品质的生活器物的认知和追求,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日常器物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试图建立人与器物之间更长久、更美好的关系。
还加入了如何保养不同材质器物的方法,兼具实用的知识性与文化的感染性。
目录
推荐序 脚踏实地(安藤雅信)
自序 心之家园
1.荞麦与乌冬(陶作家 安藤雅信)
2.三谷先生的小世界(木作家 三谷龙二)
3.诚实的生活(陶作家 小野哲平)
4.指尖的力量(织作家 真木千秋)
5.眼与手(木作家 井藤昌志)
6.生活的原点(陶作家 伊藤环)
7.做陶是一种信仰(陶作家 寒川义雄)
8.轻井泽的微风(木作家 小山刚)
9.人生就像在跑步(陶作家 大谷哲也)
10.听从内心的声音(木作家 富井贵志)
11.希望做作出自然不造作的生活器皿(陶作家 林拓儿)
12.自然生长(陶作家 岩田智子)
13.匠人之心(陶作家 谷井直人)
14.游走在现实和梦幻之间(陶作家 村上奖)
15.继承与可能(益子陶作家佐藤敬、铃木稔)
附录器物的保养与修复
作者介绍
李若帆,雕刻时光咖啡馆、失物招领家居店创始人。微博@李若猫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叫《装得下生活的器物》,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沉静而悠远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一场关于器物与生活的深度对话。然而,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这本书似乎并不是我一开始想象的那种纯粹的器物美学指南,或者说,它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器物介绍。它更像是一个温厚的叙述者,用一种近乎耳语的语调,娓娓道来那些被我们日常所忽视的物品,它们如何在岁月的流转中,悄然承载了我们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我一边读,一边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家中那些老旧的物件:那张泛黄的旧照片,虽然已经褪色,但照片里的笑容依然鲜活;那个用了多年的马克杯,虽然有了些许划痕,但握在手中,总能感受到一股熟悉而温暖的力量;那本翻得边角卷起的旧书,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当年我与书中的对话留下的痕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器物并非只是冰冷的物质,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容器,更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连接的触点。它们以沉默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个关于“家”的故事,关于“生活”的意义。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摸着那些物件,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物品,而是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的伙伴,它们装载了我无数的欢笑与泪水,承载了我对过往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周围的一切,也重新思考了“生活”的真正含义。
评分《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缓慢而沉静的节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关于“物”与“人”的深刻对话。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家居美学,或者物质鉴赏的书籍,毕竟“器物”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这样的联想。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远远超越了表面的陈设和摆放。它更像是作者在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文字捕捉那些器物与生活交织的瞬间,那些被我们日常所忽略的、却无比珍贵的细节。我读到书中对一件旧椅子的描绘,它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有些斑驳,但它所承载的,却是几代人围坐在此,谈笑风生,或者静思默想的场景。这让我想起了我家里的那把老藤椅,它虽然不再光鲜亮丽,但每当我坐在上面,总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宁静,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回声,感受到家人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够“装下生活”,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容器,是记忆的载体。它们以沉默的方式,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的过往与未来。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阅读,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身边的“物”,也重新审视了“生活”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种温馨而厚重的画面,仿佛那些日常的物件,都拥有一种能够容纳和承载我们全部生活的强大力量。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精挑细选的器物来美化生活空间的指南,或者是一篇篇关于古董、艺术品鉴赏的文章。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富有哲学性的笔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器物,它们可能是祖母传下来的旧碗,可能是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书,也可能是旅行时带回来的小纪念品。我读到书中对一件旧怀表的描写,它可能早已停止了走动,但它所承载的,却是与时间相关的无数回忆:第一次约会时的紧张,毕业典礼上的激动,甚至是离别时的不舍。这让我想起了我父亲一直珍藏着的那块手表,虽然已经不再精准,但每次我看到它,都能感受到父亲严谨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我默默的关爱。这本书让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够“装下生活”,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锚点,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以最朴实的方式,承载了我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评分拿到《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因为“器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而“装得下生活”更是点明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挑选、如何搭配、如何陈设各种精美器物的指南,想着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提升家居品味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宏大,它不仅仅关注器物的“美”,更关注器物所承载的“生命”。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将那些在常人眼中可能已经破旧不堪的器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件旧碗的描述,它可能因为长年累月的洗刷而有了细微的划痕,但这些划痕,却记录了无数次家庭聚餐的温馨瞬间,记录了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也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厨房里那个用了多年的砂锅,虽然已经不再光滑,但每次用它炖汤,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家的味道,仿佛里面盛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满满的爱意和回忆。这本书让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够“装下生活”,是因为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仓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不起眼”的物品,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原来是如此厚重的生活故事。
评分当我翻开《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闪过的是一幅幅精致的家居陈设图,以及各种高品质的物品介绍。我期待着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让自己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美好和有品位。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却恰恰在于它超越了表面的“美学”和“实用性”。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器物背后的,更深层的情感和意义。我读到书中对一件老旧的木碗的描绘,它可能因为长年的使用而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甚至有了些许裂痕,但这些痕迹,却无声地诉说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分享喜悦、分享生活点滴的温馨画面。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家中那个用了多年的铁锅,它虽然外观朴实无华,但每次用它烹饪,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家的味道,仿佛它盛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无数次家庭的温馨瞬间。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器物之所以能够“装下生活”,是因为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仓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承载了我们生命的重量,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痕迹。
评分刚拿到《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那种图文并茂,介绍各种精致家居用品,并附带一些搭配技巧的书。但读下来后,我发现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生活画卷,而那些器物,则是画卷中生动的笔触。作者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视角,能够从最平凡的器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比如说,书中提到的一件旧衣裳,可能在别人看来只是即将被丢弃的破烂,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承载了一段青涩恋情、一次远行经历,甚至是一次深刻顿悟的见证。我读到那里,脑海里立刻闪过我衣柜里那件被我珍藏了多年的毛衣,虽然已经不再合身,但它是我第一次收到家人送的礼物,穿上它,总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温暖和鼓励。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之所以如此留恋某些物件,并非仅仅因为它们的美观或实用,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们与我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它们承载了我们的经历,成为了我们生命轨迹的一部分。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我忙碌的生活中,是否忽略了这些能够“装下”我生活的器物,是否错过了与它们之间那些静默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拥有”的意义,以及“生活”的厚度。
评分《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那些畅销的鸡汤文,也不是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哲学对话,只是这场对话的主角,是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器物。我总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无数大小不一的容器构成的,而《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就是带我们去探寻这些容器的奥秘。它不仅仅是在讲“物”,更是在讲“物”背后的人,“人”背后的情感,“情感”背后的生命。我读到关于一个老旧的茶壶的故事,它见证了一家人的三代人围坐品茶的温馨时光,那些细微的动作,那些淡淡的茶香,都仿佛跃然纸上。这让我想起了我爷爷家里的那套老式瓷碗,虽然有些许裂痕,但每次逢年过节,家人围坐一起吃饭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用,仿佛那里面盛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家人的牵挂。这本书教会我,每一个器物,无论多么平凡,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静下心来,去倾听它们无声的诉说。它让我对“器物”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物品,而是能够装下我们生活点滴,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评分当我翻开《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我预设了它可能讲述的是关于如何选择、如何摆放、如何欣赏各种精美的器物,从而提升生活品质的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核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拥有”更多的物品,而是在引导你如何“理解”你所拥有的。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看似普通的器物,是如何在漫长的时光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比如,书中可能描绘了一个老旧的木箱,它不仅仅是一个储物工具,它可能装载了一个家庭迁徙的全部家当,承载了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这让我不禁联想起我家中那个用了多年的行李箱,它陪我走过了无数个旅途,见证了我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点点滴滴。它里面装的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我的足迹、我的回忆、我的成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器物并非只是外在的装饰,它们是内心情感的延伸,是生命经历的载体。《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旧物”,它们不再是碍事的累赘,而是承载了我生命重量的无声的伙伴,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我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评分《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般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我们日常所忽视的器物,以及它们与我们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初次接触这本书名时,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选择和摆放家具、装饰品,从而提升生活品质的指南。然而,它所探讨的,远比这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平凡的器物赋予生命,让它们在文字中跳跃,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件旧时梳妆台的描写,它可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它所承载的,却是几代女性梳妆打扮、默默变美的时光,是她们对青春的期盼,也是对未来的憧憬。这让我想起了我奶奶留下的那个老式梳子,虽然已经很旧了,但每次看到它,总能想起奶奶梳头时的温柔眼神,想起她絮絮叨叨讲着过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够“装下生活”,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质,更是情感的容器,是记忆的载体。它们以最沉默的方式,记录着我们的悲欢离合,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蜕变。
评分《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与我周围的“物”之间的关系。我一开始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家居装饰或者生活美学的书籍,毕竟“器物”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这样的意味。但事实证明,它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精致或时髦,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承载了我们无数情感的器物上。我读到书中对于一件旧毛毯的描写,它可能因为岁月的侵蚀而有些褪色,甚至有了些许破损,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却成了无数个寒冷冬夜里温暖的依靠,成了母爱最朴素的体现,甚至成了回忆中关于童年时光的具象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衣柜里那件穿了多年的外套,它可能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时尚潮流,但它陪我走过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刻,承载了我无数的欢笑与泪水,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我成长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见证者。这本书让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够“装下生活”,是因为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容器,是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存在。它们以最沉默的方式,诉说着我们生命的故事,见证着我们的悲欢离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